可見,“樂極”亦不可取,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於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憤、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一定注意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
“樂極生悲”是一種縱樂過度或歡樂到極點,情緒反而會走向相反的一麵,而導致可悲事件發生,這也是陰陽變化的一種,陰和陽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相互轉化。
從中醫上看樂與心髒聯係最為緊密,過度的歡樂會影響心髒功能的發揮。古語中就有“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的說法。驚喜可使人表現出心緒不寧、坐臥不安、失眠多夢、健忘失憶等一係列症狀,乃至出現精神錯亂等。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有主管快樂和痛苦的兩個神經中樞。正常時它們互相配合,互相約製,共同控製人的情緒平穩。當快樂或痛苦任何一方的刺激強烈時,會騷擾到另一方,使其功能興奮。生活中可見,高興過度的人會流眼淚、痛苦過度的人會傻笑。臨床研究證實,超出正常範圍的快樂情感造成的強烈刺激,能導致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和血管調節功能失常,引起血壓大幅波動,使顱內壓升高,突發中風昏厥或直接導致腦溢血、心肌梗死等。
既然過度的歡喜會給人的心髒帶來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就要學會節製情感,在驚喜和悲傷的時候,克製情緒太激動而給心髒帶來比較大的壓力。同時如果能夠加強精神修養,對每時每刻的情緒采取自控法,使七情永遠處於平和協調的狀態,則是一種從根本節製喜情的方法。《淮南子》中有言曰:“神清誌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人是有理智的,平時注意加強思想意識的修養,凡事都能以辯證的觀點看,做到正確認識自己,正確估價自己,不自視過高,不自滿,總是想到自己的短處和不足,謙虛謹慎,嚴於律己,自覺地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不因一時一事而喜,在成績和榮譽麵前永遠有一種不自滿的精神,那麼,就能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成為控製不良情緒的主人,不為不良情緒所驅使,永遠保持平靜、愉快的心情,這才是調攝喜情的根本方法。
讓心情保持一個安靜的環境,靜能使身體各功能都處於一個最好的狀態,能使各器官都能很好發揮它的功能。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說,思想寧靜無慮,則正氣充聚而不散亂,雖然有很強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體。如果能做到如《素問·上古元真》中所說的“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就可“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心地光明磊落,無私寡欲,就能精神自守,真氣自會保全。當然,達到這種境界固然不易,但如能以以情勝情法始,繼而以自控法調節,是能夠一步步地達到寧靜養生的境界的。
因此,保持心理平衡,《黃帝內經》論述養生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我們遇到大喜的事,也要“精神內守”,保持平靜的心態,減少異常的精神刺激,以防“樂極生悲”,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