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淨養神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維高度靜止是養生根本大法,突出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從我國古代養生家看,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靜以養神”的觀點十分重視精神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神氣清淨”可以健康長壽。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常處於易動難靜的狀態,“清淨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
清淨養神的思想是道家的老子、莊子在戰國時期觀察了當時自然、社會、人事方麵的變化,提出了“清靜無為”的思想主張。這種思想,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誌、調劑生活等方法,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老子在《道德經》裏指出:“靜為躁君。”其意是說,在動與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安靜是躁動的主宰。所以道家極力主張“致虛極、守靜篤”的靜態心理,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使心靈空虛而不雜,這樣堅持清淨的心理,才能做到神氣靜而不躁,為人處世才能夠冷靜、客觀。莊子在老子之後則提出了“水靜猶明,而況精神”的靜態心理,莊子認為靜和無為能夠使人常常處於一個安靜平和的心境,不驕不躁,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現代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清淨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了,在建築上經常采用一些隔音材料,在一些公共場所禁止喧嘩等等這些都是要保證一個安靜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證清淨的心理。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複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正如陳繼儒《養生膚語》所說:“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動靜運用紛壇,神無不去。”神去則動,何如能靜。陳師誠在《養生導引術·呼吸》中亦雲:“心如猿,意如馬,動而外馳,不易安定。”
保持清淨的神情、冷靜的心態、安靜的環境,這些都是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誌、調劑生活等方法,來使得心理能夠處於一個比較靜的狀態,達到清淨養神、健康養生的目的。所謂“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而且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當代社會中人類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因此精神情誌的調攝,就顯得十分必要。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靜是非常不容易的,隻有從思想高度認清了靜神的意義,才能克服種種幹擾,做到“靜以神藏”。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清淨養神呢?
第一,抑目靜耳。
眼鏡和耳朵是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感官,混亂的畫麵和刺耳的噪音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讓人不能專心工作,不能保持一個清淨的狀態,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人的精神和心理都會受到很大的壓力,不但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會使人衰老得更快。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自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尤其要避免“目視玄黃,耳務淫哇”(《養生論》),這樣就能減少外界對神氣的不良刺激。老人由於閱曆萬千,思慮易起,故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要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強調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