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目靜耳二者,對於神氣來說,抑目尤為重要。《老老恒言·燕居》說:“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及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第二,練習靜功。

靜功,在道教中又叫性功。這裏的性指的是指性情、理性、性格、品性、情操。修心養神,即為性功。心與性本為一體,不易強分,性為生命之體,心為知覺靈明之樞,無生命即無知覺,無知覺亦不成為生命。換而言之,性為心之體,心為性之用。故養心亦所以養性,煉性即所以煉心。

第三,萬物皆空,物我兩忘。

這是一種心理養生的極高的境界。方法是坐臥起來,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煉養最重,煉指煉精煉氣,養指養性養神,亦稱習靜。他們希望通過一定的修煉,達到延長壽命甚至長生的境界。

曆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精神情誌的調攝,具體方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可分為節製法、疏泄法、轉移法、情誌製約法。

節製法

講究萬事都要有個節製,尤其是在情感上,避免情緒過於激動,要常常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防止七情太過,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有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煉,首先要節製自己的情感,才能維持心理的協調平衡。如遇事戒怒、處世榮辱不驚等。

疏泄法

這是一種發泄的方法,就是把一些不開心的事,或者是一種壓抑的情緒通過不同的形式宣泄出去,以達到心靈的淨化。

轉移法

即又稱移情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脫出來,或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如升華超脫、移情易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