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修身養性
古人關於修身養性之道,特別強調“靜”字和“忍”字。諸葛亮就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致遠”等的思想,而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
古人的所謂“修身養性”,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修煉來達到自我完善的一種途徑,就是要把先賢之美德才學化為自身之習性功力。而要“修”要“養”,就首先要能“靜”能“忍”,否則,心浮氣躁,如何修得下去,養得起來?
古人說:“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隻用得一字,曰主靜。”“萬事忍為上”等等。足見“靜”、“忍”的重要。
修身養性,就是要在修身的基礎上培養高尚的品性,養性,又稱養德,係專指道德修養的意思。如何養性是古代養生家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古人對於修身養性都有獨到的見解。
孔子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思是說修身養性就是要使自身具備高尚道德的修養,隻有這樣才能獲得長壽。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對修身養性的具體內容作了補充和發揮。他提倡“不動心”、“寡欲”、“收心”,以達到養“浩然之氣”的目的。他身體力行,善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是指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在當時是一位有道德之士,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認為“大德必得其壽”,他自己也活到了85歲。
道家在修身養性上更是強調精神的境界,老子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也有八十多歲的高壽。而墨子則認為養德是言仁和義,主張“樂於助人”,要求助人不避貧賤,不避親疏,不避遠近。荀子則提出以治氣養生;彭祖以修身自名。這些人均享高壽。
養生學的重要依據《黃帝內經》在對修身養性的理解上說得更加詳細,裏麵把修身養性放在了養生的首位。如在《素問·上古天真論》裏說:不正當的嗜好不會動搖他的視聽,淫亂邪說也不會誘惑他的心意,不論愚笨的,聰明的、賢能的、不肖的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恐懼心理,可見他們都是符合養生道理的。到一百歲動作仍然一點也沒有衰老現象,這是因為養生和養德結合得很好,保持了機體健康。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就會長壽,那麼修身養性為什麼也會使人健康長壽呢?這在《黃帝內經》中已經作了回答。書中說到一個人不謀私利,不患得患失,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機體內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按規律進行。如此則形體健壯,精神飽滿,形與神俱,便能盡終其天年。莊子在《達生篇》中也講養德可以養氣,可以養神,從而可以使形神不相離而得到長壽。後來還有醫家講到,不修人道,損傷元氣,元氣耗損,必然損壽。因此,養性、養德能養神,從而維護元氣,使人長壽。而孔子的“仁者壽”是有很深醫理在內的。
怎樣進行養性呢?概括起來有這樣八個字:即性善,仁禮,知足,忍讓。《養老奉親書》中說:“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也有養生家說到: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謙和辭讓,敬人持已,免除憂患,不使形神受傷,可以延年。
心理養生將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主題。所謂心理養生,即從心理角度及方法上,來認識和把握人的養生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如何從精神上保持良好狀態,從而保障身心功能的正常發揮,來達到預防疾病、保健身心及延年益壽的目的。心裏養生是綠色環保的養生方法,高效率,低成本,無風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