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亦有道
古人在提高修養方麵經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理論,但是不管是齊家還是治國,一切都從修身開始,一切皆以修身為本。所以,中醫有一句話,叫做“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醫國的意思,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個國家。千百年來,什麼都變了,但是人沒變,人的本性沒有變,而所有的思想都是從身體中發出來的。因此,無論世界如何風雲變幻,世界上最高的學問始終是研究“人”的學問,而中國文化更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拿破侖有句名言:“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而道家養生理論認為,人的身體結構及功能決定了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醫學又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所以中國文化一向都強調“從醫入道”、“道以顯醫”。就是說,如果你能把人體領悟了,把醫道領悟了,那麼你就有可能領悟天下之道。
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心理養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我國古代道家就很注重心理養生。我們來看一看道家為我們開出的心理養生處方:
“清心寡欲”是古人養生所提倡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強調養生要以養心為主,節食為輔,即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於寡欲”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欲”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告誡人們養生以養心為主,心清則無災,此乃人生大福也。
在追求養生境界方麵,以追求心境的豁達開朗,使心情愉悅,從而保證整個身心的健康。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回樂意莫生嗔”的輕鬆;劉向有“佛祖元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隻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李白則有“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瀟灑;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於言表。
保持心情的愉悅就要放下一切思想雜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淡泊名利,追求忘我。玄天帝有“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的詩句,告誡人們知足常樂的真諦。羅隱在這方麵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就是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就是順其自然;“身後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就是為功名利祿累其終生,結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嗎?
追求心境的養生方法,既要做到“少私寡欲”,也要把握“清靜無為”,這兩種境界其實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因為作為社會的一員來說,人不能生活在真空裏。也正因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所以對於社會上的形形色色,難免目擊心搖,從而引起種種私心和欲念。為此,養生家若要“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也就非“少私寡欲”不可了。老子曾說:“見(現)素抱樸,少私寡欲。”字麵解釋為,為人應當純淨,淳樸無邪,減少私心,禁降嗜欲。同時指出:“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原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傷),馳騁畋獵令人心狂。”有關道家“少私寡欲”的養生長生術,晉代道教學者葛洪發揮為:“含淳樸,無欲無憂,全真虛氣,居平味淡。”又說:“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屍居無心。”
古人養生更多強調的是超越三界式的靈魂超越,忘掉世間的是是非非,實現自我的超脫。超越三界隻是一種精神上的思維跳躍,自我超脫是人心靈的淨化。“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優遊,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頗有點看破紅塵的味道,但這是古人修身養性心得的精華。
要做到心理養生,就要經常保持心理像春天的原野一樣,陽光明媚、生機勃勃。但是現實生活中,隨著社會快節奏的步伐,人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大,有一些人經常或抑鬱孤獨,或嫉妒猜疑,或喜怒無常,或無端恐懼,或顧慮重重……有人將這種狀況稱為心理陰影,或叫心理失衡,它對人們的生活是有害的。目前發現心理失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