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手腳冰冷
天氣一冷,有些人特別怕冷,手腳總是冰冷,腰部或全身發冷,有的受寒腹痛、經常腹瀉。在醫學上,這種情況稱為冷感症,手腳冰涼主要原因是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這種情況,在中醫看來一般是“陽虛”,一般俗稱“冷底”或是“寒底”,就是因為腎陽不足,全身各組織器官失去腎陽的溫暖引起。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的各個組織器官(包括心、脾、肝、肺、腎、四肢等)都依賴於腎中陽氣的溫暖,血液的流動在腎中陽氣的溫暖和推動下,才能保持通暢。營養物質不僅滿足各個器官的新陳代謝的物質需要,同時也提供能量以供各個組織器官完成各項生理活動,能量轉化為熱量,全身得到溫暖,就不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如果使用中醫長期調理,倒是可以將這類體質改善。臨床上,以年老者、婦女、易感冒的幼兒和過敏體質的人,身體比較寒,需要用藥補食療來改善體質。另外也可以利用“陰極生陽”的原理,把冰冷的四肢泡在冷水中泡到不覺得水冷時,再起身擦幹,放進被窩或衣服口袋,幾分鍾內就會回暖,效果相當快。
據現代醫學研究,這些人可能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引起手腳冰涼:
長時期處於營養缺乏狀態,患有貧血、低血壓或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會引起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肢體末梢循環障礙,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人產生冷感;胃腸功能不調或者身體虛弱,機體散發熱量的能力低,抵抗力低,抗寒能力差,因而容易感到手腳冰涼;飲食不調,夏日貪食生冷,消耗陽氣,身體代謝機能下降,到了秋冬就容易怕冷;好靜少動,血液循環速度太慢,產熱能力不足,也會加劇手腳冰涼感覺。
怎樣才能解決手腳冰涼問題呢?推薦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生活調整:
中醫的方法就是需要使用補養藥,要補氣養血的需要鹿茸、肉桂、高麗參、紫河車、附子、人參、蓯蓉、補骨脂、菟絲子、熟地、當歸、阿膠、枸杞、龜膠等,都是常使用的藥材,在煎煮時,可以和雞、鴨、羊肉,鰻魚、土虱一起燉煮滋補與美味兼收。
使用藥酒炮製的方法,也對某些症狀可行,像一些四肢麻木、骨頭經常容易酸痛的病患,不妨拿高粱酒、米酒或是米酒頭,將中藥切成細片或是磨成粗粉放入,以8:2的比例,浸泡其中,大約2個月左右便可飲用。這類藥酒,可以用每天小飲2次的方式飲用。
積極地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應當有意識地讓自己多走動,多做手腳和腰部的局部運動,伸伸腿,彎彎腰等,促進血液循環。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體虛者更要注意禦寒保暖,特別是下半身的保暖。
要加強飲食調理,提高禦寒能力。羊肉、牛肉、雞肉、鵪鶉、胡蘿卜、大蒜、韮菜、辣椒、生薑、香菜、洋蔥、花椒、山藥、核桃、龍眼、荔枝等食品都屬於“溫性食物”,它們能促進身體多產熱。日本醫學家認為,要使人健壯,抵禦嚴寒,最好能多吃些連根帶皮的蔬菜,如胡蘿卜、山芋、土豆、生薑等,和肉類一起燉熟,連湯服用,可以改善體質。此外,可以多吃些富含碘、鋅、核酸類食物,如海帶、紫菜、貝殼類、牡蠣、沙丁魚、螃蟹、菠菜等。貧血和低血壓也是怕冷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注意多吃些富含鐵的食物,如豬肝、雞肝、雞心、血豆腐、牛羊肉、鮮棗、山楂、黑芝麻、木耳等,以補鐵禦寒。適當補充營養素,推薦維生素E和維生素C,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維生素B族促進代謝;鐵和鋅,可改善貧血並提高代謝率。每天或每兩天吃一粒複合營養素也有幫助,注意一定要吃飯剛結束時服用,以保證吸收率。
此外,如果本身脾胃較弱,則可將各種處方先煎煮後,再去掉渣汁,讓它變成膏狀後,再加上冰糖,每天晚上以溫開水化開後,就像服用枇杷膏一樣,服一湯匙。這種方式,對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差的人最適合。
有些容易手腳冰涼的人習慣熱水泡腳、按摩、揉搓等,這也是增加熱量的有效方法,但下肢有靜脈曲張、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慎用熱水泡腳。另外按摩、揉搓也應適度,以自己感覺舒適或稍有痛感為宜,力量過大可能會損傷肌肉。
手腳冰涼一般不必到醫院治療,但如果情況比較嚴重,最好還是請醫生治療。如手腳冰涼並伴隨有四肢疼痛,下肢浮腫,皮膚顏色發暗、發紫、呈褐色等症狀出現,那就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因為這很可能有下肢血管栓塞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