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硬:舌體僵硬,伸縮左右活動受阻,甚或不能轉動,多屬高熱傷津,邪熱熾盛,或為中風的征兆。
舌色
舌色有多種顏色,不一樣的舌色反映不一樣的症狀。
紅舌:舌色較正常深,呈鮮紅色,主熱證,多為裏熱實證。舌尖紅是心火上炎;舌邊紅為肝膽有熱;紅而幹為熱傷津液或陰虛火旺。
淡舌:舌色較正常淺淡,主虛證、寒證,多見於血虛,為陽氣衰弱、氣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為虛寒;胖嫩而邊有齒痕為氣虛、陽虛。
青紫舌:全舌舌質呈現青紫,或為熱極,或為寒證。舌質絳紫色深而幹燥為熱極,溫熱病者為病邪傳入營分、血分;舌質淡黃紫或青紫而滑潤者為陰寒證。
絳舌:舌色深紅,為熱盛,多為邪熱深入營分、血分或陰虛火旺。
紅、絳舌顏色越深,表明熱邪越重。
淤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淤點或淤點,多為內有淤血蓄積。
舌苔
舌苔也是中醫上“望診”的一個部位,從舌苔能看出人體胃部的病症,現代醫家認為舌苔的形成,主要為絲狀乳頭之分化。絲狀乳頭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樹,在角化樹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為薄白一層,白苔嫩而不厚,幹濕適中,不滑不燥。觀察舌苔內容為苔的顏色、厚薄及潤燥。
苔色
這裏的苔色有別於上麵所說的舌色,苔色也有很多種。
黃苔:有淡黃、嫩黃、深黃、焦黃等不同。一般說,黃苔的顏色越深,則熱邪越重。淡黃為微熱;嫩黃熱較重;深黃熱更重;焦黃則為熱結;黃而幹為熱傷津;黃而膩則為濕熱。
白苔: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其他顏色的苔可以認為是白苔基礎上轉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屬肺,主表證、寒證,但臨床上也有裏證、熱證而見白苔者。如薄白而潤為風寒;薄白而燥為風熱;寒濕之裏證可見白而厚膩之苔。
灰黑苔:多主熱證,亦有寒濕或虛寒證。舌苔灰黑而幹,為熱盛傷津;舌苔灰黑而濕潤,多屬陽虛寒盛。灰黑苔多見於疾病比較嚴重的階段。
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無苔。
舌苔的厚薄也是不同病症的反映,薄苔多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厚苔多示病邪較盛,並已傳裏;或有胃腸積滯;或有痰濕。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氣的有無,舌苔雖厚,說明胃氣尚存的一麵,而少苔常表示機體正氣不足,無苔則是胃氣大虛,缺乏生發之機。舌麵上有不規則的舌苔剝脫,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多屬胃的氣陰不足,若兼有膩苔則表示痰濕未化而正氣已傷。
潤燥:舌苔的幹濕是體內津液多少的反映,一般情況下舌苔應該是不幹不濕,保持一個適中的幹濕狀況,舌苔幹燥為體內津液已耗,外感病多為燥熱傷津,內傷病多為陰虛津液不足;舌苔濕潤表明津液未傷,而苔麵水分過多伸舌欲下滴,稱為滑苔,則示體內有濕停留。膩苔:苔質致密、細膩如一層混濁光滑的黏液覆蓋於舌麵,不易擦去,多屬痰濕內盛。腐苔:苔質疏鬆如豆腐渣,堆於舌麵,易於擦去,多為實熱蒸化胃中食濁,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現。
中醫看病根據觀舌來判斷人的疾病,主要是通過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麵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生。所謂“胃中生氣”是指脾健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則舌上可現一層薄潤的舌苔。機體在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陰陽的盛衰,氣血的調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變化中,察舌苔的變化,即可知髒腑盛衰、病邪凶吉進退。
齒痕舌
顧名思義,舌體多表現有牙齒咬切的痕跡,所以稱為齒痕舌。
齒痕舌是由內髒的病變引起牙齒與舌不能處於正常的位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阻於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印痕,故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一方麵由於舌體水腫,屬脾之陽虛而濕盛,另一方麵由於舌體肌肉鬆弛,張口不足,屬脾之氣虛。
主病及相關研究: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主虛證。若舌質淡白而濕潤,所為脾虛而寒濕壅盛。
齒痕舌主病:
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
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
總之,其可分成氣虛與陽虛兩型:
氣虛型:脾氣虛弱,主症:舌質淺淡,舌苔薄白,舌體胖嫩,舌邊齒痕,麵色恍白或萎黃,氣短懶言,頭重身腫,倦怠乏力,自汗,飲食減少,食後腹脹,泛惡欲吐,大便溏瀉,脈細弱無力。治則:補中益氣。
陽虛型:主症:舌質淡白,舌麵濕潤多津,或舌麵水滑,舌體圓大胖嫩,邊有齒痕。麵色蒼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臥,口淡不渴,納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溫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溏,或見浮腫,脈沉微。治則:辛溫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