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舌頭看身體(1 / 3)

3.從舌頭看身體

舌頭是健康的一個指示器,所以在中醫上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過經絡與五髒相連,因此人體髒腑、氣血、津液的虛實,疾病的深淺輕重變化,都有可能客觀地反映於舌象,通過舌診可以了解髒腑的虛實和病邪的性質、輕重與變化。其中舌質的變化主要反映髒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而舌苔的變化主要用來判斷感受外邪的深淺、輕重,以及胃氣的盛衰。

舌與髒腑、經絡、氣血、津液有著密切的聯係。

舌為心之苗

《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因心主血脈,而舌的脈絡豐富,心血上榮於舌,故人體氣血運行情況,可反映在舌質的顏色上;心主神明,舌體的運動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體運動是否靈活自如,語言是否清晰,與神誌密切相關。故舌與心、神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變。

舌為脾之外候

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覺,而《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故曰脾開竅於口。中醫學認為,舌苔是由胃氣蒸發穀氣上承於舌麵而成,與脾胃運化功能相應,如章虛穀說:“脾胃為中土,邪入胃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舌體賴氣血充養,所以舌象能反映氣血的盛衰,而與脾主運化、化生氣血的功能直接相關。

足太陽膀胱經經筋結於舌本;肝藏血、主筋,足厥陰肝經絡舌本;肺係上達咽喉,與舌根相連;腎藏精,足少陰腎經循喉嚨,夾舌本。其他髒腑組織,由經絡溝通,也直接或間接與舌產生聯係,因而其他髒腑一旦發生病變,舌象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所以觀察舌象的變化,可以測知內在髒腑的病變。

舌的不同症狀也多由髒腑的病變造成的,舌在反映髒腑病變的分布上有著規律性的表現。對此古代醫籍有不同的劃分記載,其中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舌質候五髒病變為主,側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變為主,側重氣分。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變;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多反映下焦腎的病變;舌兩側多反映肝膽的病變。另外,《傷寒指掌·察舌辨證法》還有“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的說法。根據臨床觀察,如舌尖紅赤或破潰,多為心火上炎;舌體兩側出現青紫色斑點,多為肝經氣滯血淤;若舌見厚膩苔,多見於脾失健運所致的濕濁、痰飲、食積;若舌苔出現剝脫,在舌中多為脾陰不足,在舌根多為腎陰虛等等。說明某些內髒病變在舌象變化方麵有一定的規律,但並非絕對,因為疾病表現是錯綜複雜的,故還須結合其他症狀進行綜合分析。

舌是我們身體上的一種肌性組織,它的血脈相當豐富,感官係統相當完善,所以,我們品嚐食物的味道全靠舌的感官係統為我們提供酸、甜、苦、辣。舌體的形質和舌色,與氣血的盛衰和運行狀態有關;舌苔和舌體的潤燥與津液的盈虧有關。舌下肉阜部有唾液腺體的開口,中醫認為唾為腎液、涎為脾液,皆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輸布離不開髒腑功能,尤其與腎、脾胃等髒腑密切相關,所以通過觀察舌體的潤燥,可判斷體內津液的盈虧及病邪性質的寒熱。

舌具體來分有舌尖、舌中、舌根和舌側,中醫上認為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舌兩側屬肝膽。根據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髒腑病變,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看,需與其他症狀和體征綜合加以考慮。

舌質是指舌的本體,主要分為其形、態、色三方麵。

正常舌質為色澤淡紅,含蓄榮潤,胖瘦老嫩適中,運動靈活自如,表示氣血充足。見於健康人,也可見於外感初起或內傷病情輕淺者。

舌形

觀察舌質的胖瘦、老嫩、芒刺、裂紋等。

胖瘦:“胖”指舌體胖大、腫脹,多與水濕停留有關。舌質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者,多屬脾虛或腎陽虛、水濕停留;舌質紅而腫脹,多屬濕熱內蘊或熱毒亢盛。“瘦”指舌體瘦小而薄,多屬虛證。舌質淡而舌形瘦者,多為氣血不足;舌質紅絳而舌形瘦者,多屬陰虛內熱。

老嫩:“老”即指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多屬實證、熱證:“嫩”指舌質紋理細膩,形色浮嫩,多屬虛證或虛寒證。

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屬熱邪亢盛。熱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舌尖芒刺是肝膽的熱證引起的,多表現在舌尖與舌邊。

裂紋:舌體上有多種縱行或橫行的裂溝或皺紋,多由於黏膜萎縮而形成。裂紋舌可見於少數正常人。舌質紅絳而有裂紋者多屬熱盛;舌質淡而有裂紋者多屬氣陰不足。

舌態

觀察舌體有無震顫、歪斜、痿軟、強硬等。

震顫:如果舌體經常出現抽動,且不能自止,多屬氣血兩虛或肝風內動。

歪斜:舌體經常偏向一側,而造成吃東西不能運用自如,多為中風偏癱或中風先兆。

痿軟:舌體伸卷無力,多因氣血俱虛筋脈失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