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舌頭看身體(3 / 3)

常用的中成藥有:人參健脾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裂紋舌

也是根據舌體的外在表現命名的,舌體表麵布滿裂紋,深淺不一,稱裂紋舌。

裂紋舌主病:裂紋舌多為陰虛熱盛之證。熱盛傷陰,多為紅絳舌有裂紋;血虛不潤,多為淡白舌有裂紋,脾虛濕浸,多舌質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有裂紋。治宜滋補陰精,益氣生津;補脾滲濕;補陰瀉火;清熱潤燥。

另外,裂紋舌指舌質之裂紋,也指舌苔之裂紋;在辨證時,應從苔的幹潤來辨,若因幹而裂,為外感疾病熱灼津傷,燥熱嚴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為氣虛所致。

現代研究認為舌上淺裂紋主要是由於舌黏膜萎縮,使舌的縱紋或橫紋透出表麵而形成,舌的深裂紋則為較嚴重的舌萎縮性病變,使舌上皮層失去正常結構,部分乳頭變扁平而融合,部分則萎縮斷裂形成裂紋,在其下可見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縮現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質本》認為平人之舌無紋,有紋為血衰,裂紋多少深淺,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紅潤而有黑紋,為厥陽之寒證;

舌紅見人字紋,乃邪初入心。或陰證誤用涼藥;中有襲紋者,多屬胃氣中虛;

舌黃有虎斑紋者。為氣血兩播;

舌紅而裂,大渴引飲者為上消;

舌生橫裂紋為素體陰虧,如冰片紋,多為老年陰虛;舌絳無苔或有橫直紋而短小者,為陰虛液涸;

舌見裂、斷紋如人字、川字,屬胃燥液枯而實熱內逼。

紅赤苔膩厚而裂紋,為髒腑實熱;

無苔無點而赤裂,為陰虛火炎;

舌絳幹燥裂紋,為邪熱入肝或陰液大傷;

但裂不光,為胃陰不足,痰熱凝結;

若舌絳而邊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為陰液大虧,心火上熾;下後反見人字紋者,為腎氣淩心;

淡白舌有發紋滿布者,為脾虛濕候,舌紅露黑紋數條而苔滑者,為水乘火位之寒證;舌現藍紋,在傷寒為胃氣衰微,在雜病為寒積滯宮中;裂紋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為心經邪熱塑盛。

由於裂紋舌兼證較多,在臨床疾病的病種中較少見,具體可參考各兼證。

有此類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較複雜,治療宜按辨證施藥。

主病及相關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將其與腫脹舌合論。實則,大舌是由脾之陽氣虛衰,或兼寒濕而致舌體胖大,虛浮,嫩軟色淡,常有印痕,屬虛,當與腫脹舌區別而論。

薄白苔舌

舌色淺淡偏暗,舌體浮胖嬌嫩,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而潤,邊尖光瑩,中顯淡黃。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舌黏膜上皮生長與分化速度正常;橋粒結構對舌上皮細胞脫落的影響正常;膜被顆粒內含物對上皮細胞的粘合作用正常;口腔內的pH值在中性範圍。

常見的舌苔薄白而潤滑,舌質正常,多屬外感風寒,若伴有惡寒發熱,肢體酸痛,頭項強痛。無汗或少汗,脈浮緊,則可用散風寒解表的麻黃湯加減;若舌質紅,苔薄白而潤,屬外感風熱或外感風寒化熱,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的中成藥有:感冒清熱衝劑、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胖大舌

主要表現是舌體顯得比較浮腫,彈性較弱,色淡而嫩。

胖大舌主要是由脾虛引起的,脾氣不能正常維護舌體的健康,造成舌體偏大或出現浮腫症狀,而色淡。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麵白形寒,少氣懶言,倦怠食少,腹滿便溏,脈虛緩或遲弱。多由於水飲痰濕阻滯,水濕瀦留舌體致舌體胖大。若淡白胖嫩,舌麵水滑,屬脾腎陽虛,氣不化津,水濕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氣,方宜八理中湯,補中益氣湯類。

有胖大舌症狀的人主要是一些肥胖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等病的人。

中醫上治療胖大舌病的藥物有:人參健脾丸、藿香正氣丸、參苓白術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胖大舌的症狀不僅跟脾有關係,而且還多由腎虛引起,證見舌大胖嫩,色淡,邊有齒痕,腰以下腫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麵色晦暗或晃白,脈沉遲或沉細,治直溫陽利水,用金匱腎氣丸、真武揚之類,另外若見舌淡紅而胖大,伴黃膩苔,多是脾胃濕熱與痰濁相搏,濕熱痰飲上溢所致。治宜化濕逐痰,宜茵陳、木通、滑石、石膏、梔子以清熱利濕。

臨床多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藥有: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補腰健腎膏、腎炎溫陽片、腎炎消腫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