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加注意對眼睛的保養,那麼在飲食上吃什麼樣的食物對眼睛有好處呢?
這裏我們舉一些常見的食物,如瘦肉、禽肉、動物的內髒、魚蝦、奶類、蛋類、豆類等,裏麵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蛋白質又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分,組織的修補更新需要不斷地補充蛋白質,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對眼睛也有益,缺乏維生素A的時候,眼睛對黑暗環境的適應能力減退,嚴重的時候容易患夜遊症。維生素A還可以預防和治療幹眼病。長期缺乏維生素A的時候,消除眼睛的疲勞,每天應該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維生素A的最好來源是各種動物的肝髒、魚肝油、奶類和蛋類,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蘿卜、莧菜、菠菜、韭菜、青椒、紅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富含胡蘿卜素。含有維生素C的食物對眼睛也有益。維生素C是組成眼球水晶體的成分之一。
眼睛和肝在經絡上來說是非常密切的,中醫上有眼睛是“肝之竅”的說法,眼睛的不同症狀也能反映肝的好壞,如:眼角發青,肝髒有問題;眼睛忽然看不見東西,是肝功能衰弱的標誌;
眼珠腫痛,伴隨頭痛、頭暈,容易發脾氣,多為肝火內熱;眼珠有紅色斑點,很可能是血液流通不暢的症狀;虹膜上有栗色,表示身體毒素積累過量,需要及時排解;瞳孔上有白色黏液,可能是白內障的初期症狀;眼皮無規律地跳動,可能是神經係統失常或肝髒功能失調造成的。
中醫上對眼睛結構的看法,和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的看法很接近,中醫上所謂的“眼球”,位於眼眶內,靠前部中央,形圓似珠。中醫把眼珠的外壁稱為黑睛和白睛,它的前端中央為黑睛。黑睛內為黃仁,黃仁正中有圓孔,稱為瞳神。黑睛後接白睛。中醫又認為眼珠內有神水、神膏、視衣等,其後端接目係,上入於腦。
古代中醫上對治療眼病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根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我國古代醫學家對於眼病的手術療法已經相當先進,神醫華佗曾用割治法治療景王的目疾,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夏侯惇的眼睛被箭射中後,雖然沒有說是怎麼治好的,但是後來他能繼續馳騁沙場,就已經說明他的眼睛沒用影響到他的健康。就今天來說,除預防感染外,也沒有更好的良法。目前,醫生已可以用角膜移植,使盲人重見光明。
因此,觀察目部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可以診察髒腑的病變,對眼科和內科疾病的診斷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