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暖浴法
中醫傳統養生理論認為,足宜保暖。在冬春季要特別注意保暖,這對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小腿抽筋、腹痛有益處。做法是:臨睡前用40℃的溫水邊泡、邊洗、邊摩擦雙腳,每次大約20分鍾。
幹搓足浴法
不拘時間,每次洗腳後均可練之。可強壯五髒六腑,有補虛強身的效果。
足部涼浴法
涼水洗腳可以擴張四肢靜脈,不僅能預防感冒和各種疾病,而且能通過對血管的刺激或延緩下肢關節衰老性變化。將涼水浸入盆中及踝骨,作原地踏步狀,洗後用力搓雙腳,直至腳的皮膚發紅呈現暖感。水深要漸次提高,水溫要漸次降低,時間要漸次延長。
盆洗足浴法
麵盆一個,溫熱水兩壺,如日常洗腳一樣,熱水續之。不拘時間,睡前起後隨意。防治各種外感病症,尤其是冬天,各種呼吸道感染、胃寒痛等。
低位足浴法
藥液浸入踝關節附近為低位足浴;每次浸泡20~30分鍾,每日一次。低位足浴適用於足癬、足汗、足部的扭挫傷、足部的凍瘡、跟骨骨刺等,還可以治療頭麵部充血、頭痛、眼病、急慢性鼻炎、急性喉炎以及感冒、高血壓、慢性結腸炎、精囊炎等等。
高位足浴法
藥液浸至膝關節以下的高位足浴。高位足浴要選用高至膝蓋的水桶。
高位足浴適用於雙下肢的疾病,如雙下肢的風濕痛、麻木、神經末梢炎、小腿腓腸肌的拉傷、痙攣、血管閉塞性脈管炎、下肢潰瘍、下肢的皮膚病等等。
足底沐浴法
A.熱水後足底按摩;B.幹浴足底按摩,古人稱擦湧泉。50~100次;C.足底部心腎反射區按摩,適用於疲勞突感心前驅不適,臉色蒼白出冷汗,反射區位置在左腳腳底第四蹠骨和第五蹠骨之間。采取輕、重、輕手法點壓5分鍾。
辨經絡腳浴法
人體的五髒和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洗腳按摩能使各相關髒腑氣血運行得到促進,功能相應增強。現代醫學認為,熱水可刺激腳上豐富的神經末梢,反射到大腦皮層,達到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組織器官功能,加強新陳代謝,從而起到強身健體作用。
足浴的保健範圍
嚴重心髒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皮膚局部病變,如濕疹、癬、瘡瘍、膿腫、皰疹、疤痕等。
急性傳染病;淋巴結腫大;燒傷的局部;孕婦的腹部等,其他部位操作手法也應輕柔。
各種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如腰間盤突出症、腰肌老勞損、背肌勞損、頸肌勞損等。
嚴重骨質疏鬆者禁止使用足浴手法。
患骨關節結核、腫瘤著不宜采用足療法。
治療內、外、婦、兒、骨傷科等方麵的疾病。
日常生活保健治療。由於長時間體力、腦力勞動而致的疲勞症的保健治療。
適用於中青年人的肌膚健美。
饑餓、極度疲勞或酒醉後。
各種肌肉、韌帶的慢性勞損,如頸肌勞損、背肌勞損、腰肌勞損等。
骨折、脫位要用相應的整複手法進行複位並加以固定,未處理之前不宜采用足浴療法。
各關節部位創傷性骨膜炎急性期禁止使用足浴手法。
關節韌帶的撕裂傷、斷裂傷,不能用足浴手法,應手術治療。
各種開放性軟組織損傷。
各種腫瘤的局部。
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有出血性體質的人或傾向者。
足部有皮膚破損及燒、燙傷者。
各種感染性疾患如丹毒、膿腫、骨髓炎、蜂窩組織等。
足浴的禁忌
足浴有它的科學道理,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足浴能夠清潔皮膚,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肌體新陳代謝,活血化淤,調節人體內髒氣血及解除疲勞。但是,中老年人足浴應注意如下幾點:
忌用堿性強的肥皂或各種香波乳劑足浴。
忌在水中久泡。
忌水溫過高。
忌空腹時足浴。
忌過度使用肥皂。
忌餐後立即足浴。
忌用力搓擦皮膚。
忌足浴過勤。
忌足浴當風。
忌在非流動水的大浴池足浴。
四季防病,從腳開始: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滋潤髒腑;秋天洗腳,除濕健胃;冬天洗腳,丹田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