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足療

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足療店,足療何以這麼流行,而且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因為既吸收了古代按摩技術的精華,又采取了現代藥浴及足部保健的核心內容,是一種以經絡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傳統按摩術及中藥外洗為基本內容的物理療法,立足於局部,調整於整體,起到以外治內的目的,足療養生法屬於“自然醫學”的一部分,它的廣泛運用正是數千年祖國醫學的魅力體現。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地加快,這就使人經常感到非常疲勞,疲勞是一種自我感覺或自我意識,表現為身體感覺困乏,精神倦怠,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低下。人們在長期疲勞的狀態下,如不及時恢複體力,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

足底是人類在身體運動中,最辛苦的部位,同時足部集中了人體各器官的神經反射區與穴位,經常進行正確的按摩和足部藥浴,有利於緩解疲勞,消除病痛,達到保健的目的。

足是人類活動的最重要的地方,足如果出了問題,人類的活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他動物也一樣。中醫學上把足看成人體內髒的第二表現,足即腳掌,在人們的腳掌上密布了許多血管,故在國外有的科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髒”。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梢,並與大腦緊密相連,腳的健康不僅關係到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係。因此,堅持每天臨睡前用熱水洗腳,不僅清潔身體,還可以防治腳氣,腳幹裂、凍瘡以及下肢浮腫、下肢不溫等症。同時通過經絡作用還可以防治其他疾病,如:神經衰弱、夜尿頻、便秘、眩暈、失眠、關節炎等。運動員、長途行走者及老年人運動鍛煉之後,用熱水洗洗腳,均能起到解除疲勞、改善睡眠、增進食欲的功能。

足療有著神奇的功效,對精神性陽痿、周期性偏頭痛、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消化不良、腳臭、腳汗過多症等有明顯的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

臨睡前用熱水洗腳,不僅有舒適感,有療效之功效,還能改善睡眠、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從祖國醫學經絡學說看,人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六十多個穴位。如能經常刺激足部的太衝、隱白、太溪、湧泉等穴位,就能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作用。

足浴治療各種疾病

足浴治五官病

中醫在經絡學中指出足心與膈、喉、舌相通,所以用足心療法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的治療效果很好。足療治療五官病的原則是,采用足部五官反射點和刺激足部五趾尖的辦法,以達到止血和止痛的目的。在沐浴上多采用冷水浴和幹浴法。

足浴治性器官病

中醫認為,足心與陰器相通。陰器,即男女外生殖器。其治病時多以刺激小趾關節部位為主。沐浴方法多采用幹浴和熏浴法。

足浴治頭腦病

中醫認為,足心與頭腦相通。脊柱屬督脈,內藏脊髓,直通於腦,而足少陰腎經,“斜走足心,貫脊內”。故足心可通督脈與腦相通。治療時多采用對湧泉穴進行刺激,沐浴方法多采用中藥熏浴、冷水浴、熱水浴等。

足療治五髒的病

中醫認為,足心與腎、心、肝、肺相通,由於腎脈與肺心脈相通,因此,足心經絡循性上與腎心肝肺直接相通。中醫還認為足心與脾相通。因此,足浴可以通過足心治療五髒的病。根據這一特點,足療治療五髒病的原則是,采用足部相應反射區和足部相應經絡循行線相結合的方法。在沐浴方法上多采用熱水浴法和幹浴法。

足浴治脊柱、胸腹病症

中醫認為,足心與下肢相通,足少陰腎經起於足趾,斜走足心,行於下肢內側的後緣;又足少陰腎經在腹部離前正中線0.5寸挾臍上行胸部,故足心又與脊柱、胸腹相通。足浴治療脊柱、胸腹病症采用的是足節與身節相應的方法,即刺激足部關節來治療脊柱關節,至於胸腹病症則多采用湧泉穴刺激的方法。在沐浴方法上多采用熱水浴、熏浴。

足浴治腰病

中醫認為,足心與腰相通,足心屬腎經,腰為腎之府。

足浴治項背痛

中醫認為,足心與項背相通。

足浴治耳病

中醫認為,足心與耳相通。足心屬腎經,而腎開竅於耳。其治病時多以刺激大趾部位為主。沐浴方法多采用熏浴和浸浴。

足浴的方法

藥物熏洗法

每次熏灸30分鍾,1日1次,10天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觀察療效。

主治:足跟痛、風濕性關節炎、胃寒、經脈不通、各種疼痛病症。

普通水洗法

這是一種很常用的方法,隻要保證水的溫度就可以,不能太燙,但是也要保證有足夠的溫度,才能刺激穴位,收到與針灸同工之效。水溫宜保持在40℃~50℃,水深通常以淹過踝部為度。雙腳放入熱水中浸泡5~10分鍾,洗腳的同時,多動動腳趾,用按摩揉搓腳趾、腳心2~3分鍾。這對推動經脈運行,促進血液循環,調理髒腑機能,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