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

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架火法

準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抽氣法

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

閃火法

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投火法

將薄紙卷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裏,將火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裏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滴酒法

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貼棉法

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各種拔罐法的運用如下。

推罐

又稱走罐,一般用於麵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麵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多罐

用於病變範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十數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髒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髒器的解剖部位的範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拔幾個罐子。

單罐

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或壓痛的範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針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於風濕病。

閃罐

罐子拔上後,立即起下,反複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留罐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刺血拔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