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拔罐
拔罐是中醫上一種常用的祛病方法,民間也多用此法祛病養生。“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淤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拔罐作為傳統養生方法中人們青睞的手段,最主要的功能是能起到逐寒祛濕的效果。那麼拔罐有什麼方法、工具和注意事項呢?逐寒祛濕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拔罐法的作用機理有以下幾種。
溫熱作用
溫熱作用就是拔罐祛病養生的方法,它就是利用溫熱能使人體血管擴張,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以達到改善我們的身體環境,增強我們的體質的目的,其中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
負壓作用
負壓作用就是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麵有大量氣泡溢出,這些氣泡不僅能夠帶出大量的細菌,而且還會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增強皮膚的活力,讓我們的皮膚更好地保護身體。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淤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複正常功能的作用。
調節作用
這種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拔罐會對神經係統起到調節作用,在拔罐的時候,人體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身體各部分都受到刺激,神經末梢通過經絡係統把受到外界的刺激經過血液循環傳到大腦皮層,使大腦興奮;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係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借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製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複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愈。
通過拔罐的調節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陳代謝。微循環的主要功能就是促進血液與組織間的營養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麵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循環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複。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也有各自的祛病形式,如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對關節、肌腱可增強彈性和活動性,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縮;並可加深呼吸,增強胃腸蠕動,興奮支配腹內器官的神經,增進胃腸等髒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靜脈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環阻力,減輕心髒負擔,調整肌肉與內髒血液流量及貯備的分布情況。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係統具有鎮靜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對神經係統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
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功能,有利於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藥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藥不同,發揮的藥效各異。如對於皮膚病,其藥罐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淤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