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

針灸即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撚、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醫中特有的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這種方法“從外治內”,主要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的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手法,來給人體治病的,這種方法是基於經絡學說的。中醫上實施針灸治療的方法,是先通過經絡找出病因,找出疾病的病變的經絡,以及影響到那些髒腑,查出陰陽的屬性,辨明是實證還是熱證,以及病症的寒熱性等等,然出做出相應的診斷,配出相應的藥物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群眾所信仰。

我國針灸養生的曆史悠久,針灸養生也稱為“針灸保健”,是指給予健康人、亞健康人或者部分患有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病人以針灸的方式來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或發展。

針灸養生的曆史悠久,在古代中醫中針灸養生有“逆針”的說法,就是說,未得病之前先進行針灸叫“逆針”。

到了現代,人們在養生上的關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仔細,不再認為藥物是最好的養生道路,從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養生方式,而針灸養生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針灸養生的原理來源於人體經絡學,其方法就是利用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它的好處就是不用服用任何藥物,也沒有副作用,實施工具簡單,方法直接而且效果很好。人體經絡內部連接著人體的五髒六腑,外部連接著人體的各個肢節,所以針灸還有清熱與溫寒的作用,清熱是指熱證用“清”法(主要指手法),寒證用“溫法”治之。

針灸的養生效果取決於針灸所選擇的穴位和針灸的手法,針灸取穴的原則是根據中醫的“君臣佐使”,取穴部位有主次之分,而手法也是比較關鍵的,不僅要做到熟練,而且更要懂得針灸手法根據提插撚轉、快慢深淺表示虛實寒熱、補瀉效果。

針灸養生是中醫養生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方法突出地體現了經絡學在中醫上的運用。針灸養生的方法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髒腑、平衡陰陽等,這樣通過改善人體的機能來達到養生的目的。針灸養生的目的,是通過以下環節實現的。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人體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禦外邪、衛護機體的作用,這些我們在經絡一章中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但是針灸是怎麼通過經絡來治療疾病或者是來保養身體呢?大體來說針灸可以疏通經絡,通過對一定穴位的適量刺激,可以調動和發揮經絡自身的調節功能,進而調和氣血、通達營衛,實現養生防病的目的。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依賴經絡的傳注而輸布周身,發揮推動、溫煦、氣化、固攝、防禦、營養等作用。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二者陽生陰長,依存互根。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隻有氣血衝和,才能形泰而神安;中醫養生學曆來重視調和氣血。養生針灸即是在疏通經絡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針灸手法,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例如,經常針灸關元、氣海、腎俞、命門等穴,可以大補元氣,增強體質,固護先天之本;經常針灸足三裏、三陰交等穴,可以補益中氣,健脾和胃,培護後天之本。當然,在穴位上施以養生針灸的一定手法,必須令針刺得氣,才能取得“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理想效果。

平衡陰陽,協調髒腑:陰陽學說中陰陽的平衡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基礎,針灸可以通過調整陰陽的平衡來使我們的身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使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能夠及時糾正,才得以實現協調髒腑而防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目的。宋代著名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列舉了固本培元而延衰老的具體方法,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針灸養生的方法和途徑,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可以通氣機、助傳導;作用於手少陽三焦經,可以調暢三焦氣機,促進三焦氣化,使五髒六腑得以濡養;作用於足少陰腎經,可以滋腎陰、壯腎陽而補腎氣;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可以和胃氣、養胃陰;針灸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可以益肺氣、養肺陰;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可以健脾氣、壯脾陽;作用於足少陰心經,可以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振心陽;作用於手厥陰心包經,可以護心神而益血絡;作用於足少陽膽經,可以清利膽腑;作用於手太陽小腸經,可以清利小腸;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可以助氣化、利水道;作用於足厥陰肝經,可以疏肝氣、補肝血、養肝陰、平肝陽;作用於任脈,可以總司陰經;作用於督脈,可以總司陽經。針灸是在疏通經絡的基礎上,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補瀉虛實,來使人體達到一個整體的健康狀態,實現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