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針刺的方法在入針的時候力求減免疼痛,減免疼痛的技巧就在於如何進針,一般在選準穴位並消毒完畢的基礎上,左手拇指或食、中二指按在穴位周圍,使皮膚緊繃,以利於進針;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柄對準穴位垂直用力,快速將針頭刺入皮膚,然後根據針刺該穴的深淺要求,以撚轉或提插的適當方式,完成針身對穴位的適當刺入,當然如果是“左撇子”就要左右倒置了。

盡快掌握一般的進針要領並不困難,可以先在諸如枕頭、小棉墊或捆紮的衛生紙墊等物品上進行一段時間的模擬訓練。當然,手法熟練後,操作起來就會運用自如了。

養生針刺法,這種方法多用於扶正補虛、固本培元。所以在針刺過程中,要注意慢撚轉、少提插,保持一個度的把握,在穴位得氣後便停止行針,保持一個較長的自然留針時間,使針刺對經絡穴位的刺激輕柔、緩和而持續。所謂得氣,就是進針後與行針時穴位及其周圍產生一定的酸、脹、麻、熱等感覺。且這種感覺常可循經傳導;此外,得氣後,行針時常有針下略顯沉緊的感覺。得氣是機體經絡穴位及相關髒腑對針刺的積極反應之一,是經絡疏通的體現。隻有得氣,才能保障針刺效用的實現。

針刺還要注意時間的把握,針刺到了一定時間後就要及時起針,把針從穴位中拔出,但是起針的時候不宜太快,起針後應立即用已消毒的幹棉球在穴位局部按壓片刻。

灸法和針法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起來其操作比針刺法更為簡便,應用也比針刺法更為廣泛,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灸法就是用艾絨做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在穴位或患處熏灸,借助溫熱性和藥物作用,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燥濕祛寒、回陽救逆、消腫散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護理上常用的有艾條灸、艾炷灸及隔薑灸、隔蒜灸等。

艾條灸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

操作方法: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每次灸15~30分鍾,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於彎盤中,避免脫落在病人身上。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臥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於盒內紗隔層上,灸盒放在應灸穴位的部位,加蓋後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

直接灸

直接灸又稱艾炷灸,是將由艾絨製成的艾炷直接安放在皮膚上燃燒。又分為非化膿直接灸和化膿直接灸。

將艾絨製成圓錐狀,其大小根據需要而定。可用少許石蠟油或其他油劑塗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使艾炷易於貼敷固定。點燃艾炷的頂端,待其燃至穴位局部有灼熱感時即用鑷子夾除。每燃燒一炷稱為一壯,根據需要可施灸一定的壯數。

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艾炷器、火柴、鑷子、彎盤。

操作方法:將艾絨放入艾炷器內,根據病情,製成大小適宜之艾炷。將艾炷置於應灸穴位上,點燃艾炷頂端。等艾炷燃至病人感發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炷,繼續點燃。一般每次灸3~5壯(每個艾炷謂一壯)。

間接灸

間接灸是在艾炷下麵墊上藥物後施灸,使艾火與藥物協同發揮效用。常用的間接灸有隔薑灸和隔鹽灸。

隔鹽灸

在施灸的穴位上平鋪一層鹽,再把艾炷放在鹽上點燃。此法多用於臍部,可防治虛寒性腹痛、泄瀉等,還有強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