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心與小腸相表裏
心與小腸一般來看沒有什麼大的聯係,但是經絡這個東西是很複雜而且很豐富的,它是一種看不見的人體網絡,人體的各個部位都可以通過經絡相互影響,心與小腸就是通過經絡相表裏的。因為心經和小腸經在上肢共用相同的小動脈,按照解剖學的規律一條小動脈會伴隨著兩條小靜脈。在小動靜脈之間可以形成微血管密集的經絡線。因此心經和小腸經就形成了共用一條小動脈的關係。
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裏關係。心脈屬心,下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上絡於心,心屬裏,小腸屬表。二者經脈相聯,故氣血相通。在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協調,心之氣通於小腸,小腸之氣亦通於心。在病理情況下則相互影響,如心火過旺時,除表現為口爛、舌瘡外,還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和證候,叫做“心移熱於小腸”。若小腸實熱,亦可順經上於心,則可出現心煩、舌尖糜爛等症狀,治療上即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心與小腸相表裏,主要是通過心和小腸經絡之間的聯係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心和小腸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可以通過經絡,通過這種相表裏的關係來治療,如心移熱於小腸,小便尿血,處方中就要用清心火的藥物。從經絡行走的路線來看小腸經在體表的陽麵,心經在體表的陰麵;小腸經在內髒屬小腸絡心,心經在內髒屬心絡小腸。
心位於胸部的中間部位,心的經絡外圍於心,將整個心髒像房子一樣圍在中間,其經脈下絡小腸,兩者互為表裏。心的好壞決定著精神的好壞,也決定著意識的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小腸有儲存食物、吸收營養的作用,還兼有分泌清濁功能,心與小腸的關係也會影響人的情緒。如果二者功能正常,則神誌清楚;反之,則出現煩躁不安、驚恐、癱狂、前衝、爬槽、咬身啃足等,心又擔任著全身血液在脈管中循環的任務,血液在體內的運行就是靠心氣的推動來完成的。小腸是分解、消化食物的主要場所,心屬裏,小腸屬表,二者關係密切。心之陽氣可下降於小腸,以助小腸分清別濁。故心火亢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尿短、尿血等。反之,小腸熱亦可引起心火,出現口舌生瘡。心病的常見證候:煩蹂易驚,或見狂躁,意識擾亂,神誌昏迷,或口舌腫脹,或尿液短赤,淋滴難下等,心的病症有盛有實。盛證多由病久傷正,或先天不足導致心氣、心陽受攝;實證多由熱邪、痰火內擾心神所致,並可下移小腸。心與小腸的常見病症有:心陽虛與心氣盛、心陰盛與心血盛、心火上炎、心火亢盛、痰火擾心、小腸寒熱等。
如果心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就表明心有病症,一般情況下,心的病症有實證和虛證兩種情況。虛證大多由於久病傷正,稟賦不足,思慮太過等因素,導致心氣心陽受損,心陰心血虧耗;實證常由於寒凝、淤滯、痰阻、火擾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動失常。兩種症狀有著不一樣的因素,但是心病的表現形式大概有這麼幾種:心悸怔忡、心煩、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譫語等。而小腸的病變主要是小腸實熱證,小腸實熱證是由於心熱下移小腸所致的小腸裏熱熾盛表現的證候,以心火熱熾及小便赤澀灼痛為審證要點。主要臨床表現: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在西醫上,一般認為心與小腸沒有什麼聯係,在這點上,中醫和西醫就有著很大的區別,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諸多器官都相互聯係,彼此影響。就像心與小腸一樣,成語“心腹之患”說的就是心和小腸的關係,用來形容人或者事物的嚴重性,但是為什麼要將心與腹聯係起來以表達嚴重性呢?“心”為髒,對應手少陰心經,屬裏;“腹”就是指小腸,為腑,對應手太陽小腸經,屬表。不難看出,“心腹之患”意為互為表裏的小腸經與心經,屬於一個整體,哪一方出了問題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心腹之患說的就是心與小腸相表裏。
心與小腸成表裏,所以兩者的聯係非常密切,造成了心經的問題也會常常在小腸經上有所反映,比如有的心髒病發作時會表現為背痛、胳膊痛,還有的人甚至還會出現牙齒痛的症狀,這些疼痛的部位大多是小腸經的所在,這就證明了心經與小腸經的表裏關係。也有的西方研究證明,腸胃神經係統與大腦直接相連,腦內的許多神經遞質在小腸內都能找到,腸道內的神經細胞竟有上億個,因此得出結論:小腸是人的第二個大腦。這樣看來。西方科學家的研究也說明了心與小腸相表裏的關係。
中醫的經絡學博大精深,研究好經絡之間的相互關係、表裏關係,對我們了解疾病的變化和轉移有很大幫助,從而指導我們更好地治療疾病,更好地達到養生的目的。臨床上經常會出現心火會下移至小腸,內火太大導致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等症狀;小腸火大也會讓心火上升,引起舌尖赤痛、口舌生瘡等等症狀。因此,就有了通過泄小腸火的方法來達到清心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