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肺與大腸相表裏(1 / 1)

3.肺與大腸相表裏

講經絡首當其衝應該講手太陰肺經,因為肺經在人體中有著比較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人不吃食物,可以生存將近十天,但是如果人不呼吸空氣,別說十天,就連十分鍾都活不到,人是通過肺來呼吸空氣的,古語有“命懸於天”的說法,在這就可以說命懸於肺。

肺與大腸相表裏是中醫基礎理論之一,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肺與大腸相表裏的中醫理論認識也日趨深入。應用現代醫學理論從胚胎發育、氣體排泄途徑、腸源性內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係統方麵進行論述,並用中醫理論從髒病治腑、腑病治髒、髒腑並治的治則方麵進行臨床探討,證實了“肺與大腸相表裏”這一中醫理論從古到今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人體內,五髒六腑中肺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生命之本,生命得以存在首起於肺的呼吸作用,所以中醫上有“肺朝百脈”的說法,這就映照了中醫上把脈的神奇。中醫上通過把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五髒六腑的情況,這正是因為中醫運用了經絡和肺相表裏的關係。

肺與大腸的關係在經絡學中是非常顯著的,中醫上認為肺與大腸是一陰一陽表裏相對,髒腑陰陽表裏相合。從二者功能上看,因肺主氣,居高臨下,以節製全身之氣,主氣機的升降,而大腸傳導功能,必須接受肺氣與肺中之水液,還必須有賴於肺的肅降才能完成排泄糟粕的作用。如果肺氣受病不能下降於大腸,或大腸受病障礙了肺的肅降,均能使手太陰肺經經氣流通不暢而致病,正如《素問·五髒生成篇》所說:“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這說明大腸之氣閉塞不通,上逆可為咳嗽、氣喘。如大腸之氣機通暢則有利於肺的肅降,對於肺病的恢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故在咳嗽上氣病中,有的需要利肺氣,有的需要在利肺氣的同時通大腸。

肺與大腸在臨床上有很明顯的聯係,比如說有些哮喘等呼吸道病變患者經常會伴有大便秘結等表現,這是因為過敏或非過敏哮喘患者腸黏膜滲透性顯著升高,同時還發現哮喘患者腸道出現了同氣道相似的炎症改變。胚胎發育學也證明,消化管與呼吸道及腺體的實質大多來源於原始消化管的內胚層;腸道表麵活性物質被認為具有與肺表麵活性物質相同的特征,即抗微生物、抗炎、調理吞噬和潤滑功能,並且是腸道中最早產生免疫效應的活性物質。

肺在中醫上來說有著萬源之源的功能,人體的多數病症都跟肺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比如說肺熱或肺寒,導致肺的功能失調,人的氣機運行就會受阻,人就會生病,肺生病了最常見的病症就是咳嗽,咳嗽也不一定是同一病因造成的,也有寒熱之分。如果是受寒了,則多表現為鼻塞、流鼻涕,並伴有發冷打顫的症狀,治療像這樣的情況一般都用服生薑、蔥白的方法,一日兩次即可。如果是患的熱咳,則多表現為喉嚨發癢,口渴,晚上咳嗽比較嚴重,治療這種熱咳嗽多是采用服用淡鹽湯水,在得病初期服用效果很好,這種方法可以長期使用。

人的機體要得到正常的生存,有兩個條件顯得至關重要,就是空氣和食物,空氣就是通過肺來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物質的,而大腸則是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物質的。肺經起於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跟大腸相連,向上又沿著胃的上口,穿過膈肌,跟肺髒相連;又從肺係的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的中府、雲門二穴,下循上臂內側進入寸口的經渠、太淵二穴。其支脈從列缺穴走向食指內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連接。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的商陽穴,沿食指橈側,通過合穀、曲池等穴,向上會於督脈的大椎穴,然後進入缺盆,聯絡肺髒,通過橫隔,入屬於大腸。在五行裏,肺與大腸同屬金,肺屬陰在內,大腸為陽在外。肺為“相傅之官”,主氣;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水穀,傳導糟粕。正因肺與大腸相表裏,所以,大腸經的邪氣容易進入肺經,肺經的邪氣也可以表現在大腸經上。所以說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裏。

衛氣是人體的絕緣體和保護層,是內環境與外環境的緩衝地帶,處於抵抗疾病的首要地位。如果衛氣不能保持正常的狀態,人體就會受到寒、暑、燥、熱等外邪之症的侵害,如果這一防線被突破,那些外邪之症就會突破衛氣這一防線,進入人體的下一防線——陽經,如果這些外邪之症進入到大腸經,人體就會出現感冒發燒的症狀,還會出現喉嚨疼、牙疼,甚至有的人會出現痤瘡、雀斑、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如果這時候沒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進攻,外邪就會長驅直入進入人體的內部——手太陰肺經。這時就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肺部疾病,這就是為什麼感冒發燒不及時治療就會轉成肺炎的原因。

肺與大腸通過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裏關係,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響,如肺氣肅降正常,則大腸傳導如常,大便通暢;若肺失肅降,津液不能下達,則大便秘結;反之,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也可影響肺氣不利而咳喘。

總之,弄清楚肺與大腸的表裏關係,我們就能明白人體氣機和水穀運轉的關係,就能夠由內而知外,由外而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