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上分布於頭麵、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而且在體表上他們成對稱形狀,有個非常明顯的對稱軸。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麵。
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麵、軀幹。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
十二經脈表裏屬絡關係
十二經脈跟人體的髒腑相連,而且形成一整套的表裏關係,其中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一髒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髒腑陰陽表裏屬絡關係。即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裏,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裏,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互為表裏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係,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運行路線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其實人體經氣的運行與自然界天地之氣的變化十分相似。地表上的水,經過陽光的照射,蒸發成氣,在天上形成了雲;雲遇冷在天空凝聚,變成雨又會從天空降落在地麵。這就是氣在自然界中的循環,經過這樣的循環,自然界才有了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沒有這個循環,自然界就會像是一潭死水一樣。
人體內的氣就像大自然的氣一樣,不斷地循環流動,清陽之氣上出於眼、耳、口、鼻等孔竅;濁陰之氣下出於前陰、後陰二孔竅。清陽之氣向外開發肌膚腠理;濁陽之氣向內歸藏於五髒,這樣使身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人體的平衡被破壞了,就像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壞了一樣,天地之氣的運行受到了影響,大地就會出現幹旱和洪災,而人體則表現為陰陽之氣的升降宣發受阻,人就會疾病纏身。所以古代的聖人先賢才會上效法天之清陽以養頭,下效法地之濁陰以養足,中效法人間之事以養五髒。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它關注的是整個人的生命運行狀態,重視的是人體內的精、氣、神。所以,不了解經絡,不了解人體之氣的運行規律,根本就無法了解五髒六腑。
所以,學習中醫的人首先就要弄懂經絡,不懂經絡寸步難行;隻有了解經絡,才能守神,成為中醫裏的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