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看到五行之名目:金、木、水、火、土,看似五行就是指五種物質,實則不然。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髒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係起來,形成了聯係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係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故五行不但具有相對應的時間和空間效應,還具有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內涵。

《黃帝內經》即是將“五行”作為五種功能屬性加以運用的。如將人體生理器官按照“五行”分為肝、心、脾、肺、腎五大功能係統,建立了藏象學說,依據功能屬性原則,將人體器官、情誌以及自然界的時間、空間、氣候、聲音等各種因素歸為五類,一一與五髒發生聯係,五行、五髒成為人體生命乃至於宇宙萬物的核心。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由於對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都以金字作代表;木,代表了樹木、草,生命根源;

水,代表了有流動性,能川流不息的物質;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本身。

五行的屬性並不是局限於一種事物,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五行的屬性,人體自然也一樣,人體從內到外都可以找到五行的屬性,從人體來看,五行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大自然中五行的屬性處處可見,比如說如果五行平衡,自然界就風調雨順,此之謂“生”。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果五行失衡,自然界就會發生各種自然災害,此之謂“克”。比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在人體中不僅位置區分明顯,而且彼此的功能也有區分,它們主宰著人體的健康,影響著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人的心、肝、脾、肺、腎與自然界中的五行是相對應的,中醫更借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補充陰陽學說。中國養生文化的學者們根據每種元素的共性做了生動的類比: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胰)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內髒之間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問題。於是,人體五大重要髒器之間的關係可以被描述為:

“生”:肝→心→脾→肺→腎(循環)

“克”:肝→脾→腎→心→肺(循環)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與五行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中醫的理論與五行學說互為補充,從而完善了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