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消長關係在我們身體上的表現往往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比如說有時候我們出汗反而感覺到身體發冷,而拉肚子幾天就會使一個人瘦得跟變了個人似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陰在內,身體主陰,所以身體內運動變化的方向都是對外的。陰盛則寒,就是說汗出多了身體就會降溫,所以說吐瀉足以使身體致虛!所以,從養生上來講,正常人行“陽道”,往往可以致“實”,會得病的;而虛弱人行“陽道”,則正好可以轉壯,結果將是健康。由此看來,“陽道實”隻不過是一種“道”理:不知可致病;把握好陰陽,運用陰陽變化的規律反而能更好地為我們治療疾病。這才是我們養生應該追求的方法。
陰陽又具有相對性。這樣說並不是指陰陽雙方就會自相矛盾。外為陽,內為陰,同時陰陽又是相對的,其實這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陰與陽是事物兩種屬性的表現,是在說明對立而統一的兩個方麵,是對世間萬物相互關係的一種概括。就拿我們人的身體來說,體表為陽,內髒為陰;而內髒又有陰陽之分,六腑屬陽,五髒為陰;五髒又有陰和陽,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那麼腎髒也有陰陽之分,腎所藏之“精”為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以此來看,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而言的,陰陽的屬相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相比較下而表現出來的。
陰陽的相對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陰經過運動可以轉為陽,同樣陽可以轉為陰。如果說“陰陽的相對性”還隻是一個屬性上的概括的話,那麼,轉化則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素問》裏就曾提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說的就是事物達到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寒達到極點的時候,就有可能向熱轉化;同樣熱達到極點時,也會向寒轉化。這也就是人們經常發現有的人尤其是小孩在高燒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陰寒危象的征兆。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由表入裏、由裏出表等病症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證。
中醫養生,就是遵循自然的變化,是陰陽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利用陰陽變化的規律來使人體達到一個健康的狀態,這也是養生的境界。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即在認定陰陽對立統一的運動規律基礎上,養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