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識陰陽,做自己的醫生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則人健康、有神;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養生的宗旨是維係生命的陰陽平衡。
正常的情況下陰陽都是表現得相互平衡的,人體陽氣溫和,幫助人體功能不斷提升,而陰氣比較靜柔,鞏固人的體質,這樣人體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人才會健健康康。
陰陽的變化就像季節的變化一樣,是在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中的,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反映到人體上表現為清陽主升騰,如果陽氣衰落,不能上升,食物就會不怎麼消化便泄了出來;濁陰主沉降,陰氣如果懸空而不能下降,食物則不會怎麼消化而形成腹脹。這就是陰陽不協調而生病的原理。
同樣,清陽與濁陰也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就像自然界一樣,大地經過太陽的照射升溫以後,地氣便升空變為雲,雲受陰冷又變成了雨降落在大地,地氣受熱變成了雲,雲受冷又變成雨降落下來變成地氣。這種現象正好說明了陰陽相互轉化的道理。這種陰陽相互轉化的現象在人體上表現得也很明顯,人體的呼吸、發聲、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一係列功能的發揮都依賴於細小物質,並通過耳、目、口、鼻等器官來實現。吃下的食物經過體內的消化係統的處理,糟粕和廢濁的體液通過人體的排泄係統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衛氣循環於皮膚、肌肉和內髒之間隙,精血津液則運行於五髒內,食物轉化成的水穀精微則行於四肢,糟粕和廢液存在於六腑。這正說明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和陰陽的協調性。
在中醫上,陰陽的觀念充滿了中醫理論體係的各個方麵,中醫用陰陽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並運用陰陽變化的規律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例如:男為陽,女為陰。以人體部位而言,上為陽,下為陰。表為陽,裏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以髒腑而言,六腑為陽,五髒為陰。以組織結構對功能而言,機能活動屬陽,組織結構屬陰。氣為陽,血為陰。以疾病而言,實證、熱證屬陽,虛證、寒屬陰。總之,陰陽的相對屬性是處處可見的,隻有陰陽達到了平衡,事物才可能向完美的方向發展。
陰陽學說被認可後,就被廣泛應用到醫學和養生中。在中醫學中,陰陽變化是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一方麵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屬性,例如:冷和熱,明與暗等等;另一方麵又代表了事物對立的運動規律的狀態,例如:上與下,動與靜等等。
陰陽對立體現了萬事萬物中的陰陽相互排斥的特性,萬事萬物都是對立存在的。例如:天與地,上與下,黑與白,冷與熱,分與合等等。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陰陽一分為二的實質,沒有對立,也就無所謂統一,存在對立和統一,事物才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發展,例如: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帶來的溫、熱、涼、冷的氣候變化。夏季炎熱,屬陽熱盛,過了夏至,陰氣就會慢慢滋生,從而克製炎熱的陽氣;冬季寒冷,屬陰氣盛,過了冬至,陽氣就會慢慢恢複,從而克製寒冷的陰氣。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的陽氣占了主導地位,克製了秋冬的寒冷之氣;秋冬之所以涼冷,是因為秋冬的陰氣占了主導地位,克製了溫熱的陽氣。這種自然界的變化現象,就體現了陰陽相互製約、相互消長的性質。這種性質,在人的生理上表現得也很明顯,人體不斷運動(陽),必定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陰陽物質的消化(陰),又會消耗一定的能量(陽),這就是所謂的陽長陰消,相互轉化的過程。
在養生學上看,陰陽的對立和互根形成了生命的氣化運動,促使了陽化氣、陰成形。在這樣的轉化過程中,陰陽的能量需要大體平衡,任何一方過盛或者過衰,都會造成陰陽的失衡,陰氣陰陽失調,從而誘發疾病。在婚姻中也是這樣,夫妻雙方吵架,誰都覺得自己有道理,誰都不想讓著誰,形成了一種勢均力敵的局麵,然後當雙方發現自己有錯誤的地方了,並進行改正,這樣維持了婚姻,維持了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