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1 / 2)

2.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

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也可以說用陰和陽來進行概括,二者沒有固定的劃分界限。陰陽並不是孤立和永恒不變的,他們之間存在著相對、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中醫學中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等說法。道理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依賴,它們相互對立而存在,同時相互對立而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都會失去平衡,即任何陽的一麵或陰的一麵,都不能離開另一麵而單獨存在。

《黃帝內經》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人就注重與自然界的密切結合,明白陰陽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來說,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屬陰。“孤陽不生,獨陰不長”,說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與共的。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同時又需要機能活動來進行吸取。

陰陽是在此消彼長中存在的。“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陰陽都有各自的“俞會”,就像物極必反的道理一樣,所以陰陽雙方才會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此消彼長地運動變化著。如果陰陽某一方偏盛或者偏衰,就會打破原來保持相對的平衡,人體內部的平衡就會缺失,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人體一旦有了疾病,就會大大影響人的生活,輕則不能正常地作息,嚴重的話就會影響人體各個部分的活動。

話又說回來,人們正是利用了人體陰陽平衡,人體就會健康這一理論才對身體的健康進行了一個表象的把握,臨床上更是以陰陽的消長來說明人體在臨床上表現的不同現象。例如,如受冷後一般都會出現胃寒腹痛、腹瀉等現象,這些現象屬於陰盛則見寒證;而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皮膚紅等有這些急性熱病症狀表現的多是屬陽盛則見熱證。這也不是說不陰則陽的陰盛陽衰或者陰衰陽盛,多數情況是某一方偏虛。虛和實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們是相對的,虛為消,實為陽,這裏的虛實是相對的,虛寒虛熱都屬於這種情況。如果髒腑的陽偏虛,這可以說是陽消,而此時“陰”就會表現得相對突出,因寒屬陰,故陽虛見寒證,這種現象稱為“虛寒”。如果某髒腑的陰偏虛,這就可以說是陰消,“陽”就表現得相對地突出,因為熱屬陽,故陰虛見熱證,這種現象稱為“虛熱”。

人們在掌握了陰陽的消長盛衰的規律後,就可以由陰陽變化來推斷身體的變化,根據人體所表現的症狀來判斷陰陽消長的相互關係。以此就可以起到推證的作用,接著把握好由病症到根本層麵的病理的相互印證的過程。陰陽的盛衰和消長與身體病症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具體來分大概如下:一是陰證,主要表現為麵色暗淡,精神萎靡不振,身體發冷,心虛氣短,尿清便溏,食欲不振,脈沉細無力;二是陽證,主要表現為麵紅身熱,心煩意亂,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