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陰陽

陰陽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凡事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麵,借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比如說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相互作用,對立和統一,才是萬物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醫上也多采用陰陽學說,借以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陰陽學說是借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借此來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製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

陰和陽,在人體上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分。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陰陽的變化影響著人體的健康,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滋生。

陽盛

主要表現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奮,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症狀多表現為發熱、口渴、大便幹燥、頭痛、失眠、煩躁不安等。

陽虛

和陽盛相反,多表現為身體機能明顯衰退,活力大大減弱,內寒,症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

陰虛

身體陰分不足,常常會感到口燥咽幹、皮膚幹、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

陰陽的變化影響人的健康,大致規律為: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製。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

大體來說陰陽是對立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製約、相互消長,以此來使我們的機體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就稱為“陰平陽秘”,如果這種平衡遭到破壞,那麼我們的機體就會產生疾病,就像人類處在四季變化的規律中,若冬天應寒反暖則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受影響,易引起疾病。

陰陽也並非完全對立的,它們之間也會互相依賴而生。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隻是形態上陰陽都以對立而存在,陰陽雙方都不能單獨存在,這就體現了陰陽的互根作用。陰陽相互依賴是事物發展變化客觀的條件,又是陰陽轉化的內在動力。所以,陰陽在一定的環境中是會相互轉化的。例如,人體的機能活動(陽),必須依賴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滋養,但另一方麵,機能活動的結果又會生成新的營養物質,以供給身體所需,所以身體才得以維持。

陰陽並不是永遠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的矛盾之中,正所謂“消長平衡”。陰陽就在這種矛盾運動變化中,發展變化。但任何一方太過盛或太過衰,破壞了“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動態平衡,就會引起機體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