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機智遊戲是智慧和情趣相結合的產物,人們在社交活動中能發揮出來,的確為人所欣賞,引起共鳴。
例1
某市召開攝影工作會議。到會的幾十名代表中,女代表隻有三人,於是他們成為大會矚目的對象。
會議結束時,有人提議請三位女士表演一個即興節目,全場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
三位女士悄悄地商議了一會,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要我們表演節目可以,但是大家也要答應我們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
“這是一種有趣的遊戲,很簡單,就是我們數一、二、三。大家就把手舉起來。答應這個條件我們就表演。”
男代表們一想這有什麼關係,便異口同聲地說:
“可以。可以。”
三位女士便一起數一、二、三!頓時,全場的代表都把手舉了起來。
三位女士便說:“現在準備好了,記者先生,請你快來拍照。”
攝影記者不解地問:“拍什麼哇?”
“拍一張《看誰的手最幹淨》。”
三位女士的所謂遊戲,其智慧不表現在遊戲形式本身有什麼高明之處,而在那個絲毫不為人察覺和圈套的巧妙,開始大家真認為三位女士要表演一個正兒八經的節目,因此心甘情願地“上當”,使個有模式化的心理期待落了空,幽默感頓時產生,把大家變成了幼稚的小娃娃們。
可見機智遊戲幽默術的遊戲是通過機智變換成情趣,遊戲的目的是為創造幽默服務的,讓人感到你既有高超的機智,又有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因此,機智遊戲幽默應是情趣勝於理趣。
理趣是有限的,欣賞時要求對方具有同增的推理能力和速度;情趣不同,一望而知,一目了然。而且人的情感是自發的,因此,一個人的情趣能與一切感覺能力正常的人溝通。
情感和感覺之間的關係千變萬化,所以情趣不但易於感受,而且由於富於想象,因而也豐富多采。
在機智遊戲幽默中,人們也有攻擊性或有其目的性。
例2
一個旅行者騎馬趕路,途中遇上了一場大雨。當他趕到一家小客店時,渾身已經濕透了。但客店裏擠滿了人,他無法走近火爐前。於是他對老板說:
“拿點魚去喂喂我的馬。”
老板很奇怪:“馬不吃魚呀。”
這人說:“你去喂就行了。”
老板隻得拿魚去喂馬,客店裏的人也都跟著前去看稀罕。這人便坐到火爐邊暖和起來。
旅行者這裏是種高超的騙術,也可以說是巧妙地應用了機智遊戲法。雖然使眾人受騙,感覺到受了攻擊,但由於他的幽默感,使眾人反而感到自己的愚蠢可笑。“喂馬吃魚”本是十分荒謬的事,而大家出於將信將疑,都想看個究竟,哪知這是一個圈套,等到感覺受騙時,也就趣味頓生,為之一笑。
風馬牛不相及的近遠聯想法
幽默家在進行幽默思維時,常常把兩件表麵上似乎毫無聯係的事物牽扯在一起,從不協調中產生新的協調,從而產生幽默,我們不妨把它叫做“近遠聯想法”。可以說,近遠聯想法是幽默思維的基本要素,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
例1
俄羅斯有一位著名的醜角演員杜羅夫。在一次演出幕間休息時,一個很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身邊,譏諷地問道:“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要想在馬戲班中受到歡迎,醜角是不是必須具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回答說:“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例2
著名的法國鋼琴家烏爾蒙年輕時,有一天,他彈奏拉威爾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節奏太慢,正在聽他彈奏的拉威爾忍不住地對他說:“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
在這裏,拉威爾采用的也是近遠聯想法。他將公主與孔雀這兩種原來互不相關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聯係起,使人們產生驚奇,並在笑聲中意會到拉威爾話語的真正含義。
拉威爾對烏爾蒙的演奏“節奏太慢”,並不是采取直接批評的方式,而是采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這樣,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爾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識到自己處理作品中的失誤。應該加快速度,快到什麼程度呢?拉威爾的話給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旁敲側擊,使烏爾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
例3
一天,英王喬治三世到鄉下去,在一小旅店吃午飯。他不是很餓,所以隻吃了兩個煮雞蛋。待他吃完,店主拿來了賬單。
“什麼!”國王驚詫:“兩個雞蛋竟要兩英磅!雞蛋在這兒一定很稀有。”
“不,陛下。”店主說:“雞蛋並不稀有,而是國王稀有。”
雞蛋與國王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位店主硬把兩者湊在一起,用的還是近遠聯想法,既巧妙地回答了國王的疑問,又顯示了店主的機靈和幽默。
要想學習近遠聯想法的幽默技巧,也是可以辦到的,你隻要在腦子裏排除一般的常規的聯想和專業性的聯想,那麼剩下的聯想一般都可稱之為“近遠聯想”。你也不妨試一試。
以謬為真,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法是以愚的形式來表達智的內容,屬於先抑後揚。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產生一種“你不行”的錯覺;後揚,則迅速打破了這種思維定勢,出人意外,令人驚奇。前後對比強烈,效果迥異,從而產生幽默的情趣。
幽默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臉上,而應當把智慧藏起來,因為理智與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來,愈是缺少幽默之趣。因此,為了取得幽默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癡呆,故作蠢言,這就是大智若愚的幽默法門。
約翰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不算很好,但教師認為他處理事情總是有獨到之處。一次,教師約了一位心理學家來考問他。
例1
心理學家開門見山就問:“《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誰的作品?”
約翰懶洋洋地說:“我怎麼會知道,像我這樣年紀的孩子是不會看莎士比亞的作品的!”
約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麵上看來,他好像沒有回答心理學家的問題,可是實際上他已經準確地回答了問題。
這種方式在於巧妙地運用了邏輯矛盾來表現他的聰明、機智和幽默。
例2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裏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是個很窮苦、但很幽默的孩子。鎮上的人常常喜歡捉弄他,經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幣扔在他麵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個婦女問他:“為什麼你不撿一角的?
難道你不知道哪個更值錢一些嗎?”
“我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興趣扔錢給我了。”
威廉撿錢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隻撿五分的硬幣似乎表現了他的“愚”,一但他為了讓鎮上的人有興趣扔錢給他,卻顯示了他的“智”。而這種“智”卻深藏在“愚”的表現形式中,看起來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們又禁不住要欽佩小威廉的機智和聰明了。
在現實交際中,適當地運用“大智若愚”的幽默技巧,能增添談話的趣味,活躍談話的氣氛,並能充分表現你的才智和幽默,使人對你產生好感,從而使你的人際易於成功。但要注意的是,運用這一技巧時,必須適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矯揉造作,否則,就會給人一種自作聰明,嘩眾取寵的賣弄之感,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盡棄。
大智若愚法也可帶一定的善意的攻擊性,這種攻擊由於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同情心,所以,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
例3
某地在物資普遍供應緊張時,連買釘子都難。
有位老兄蓋房,急需買幾斤釘子。他來到鎮上商店對營業員說:“我買十斤釘子。”
營業員說:“沒有了。”
老兄又說:“沒有十斤,我就買五斤吧。”
“也沒有。”
“那兩斤。”
“還是沒有。”
老兄仍然苦苦哀求道:“你無論如何得賣給我一枚。”
營業員詫異地問道:“你這個人才怪呢!買一枚幹什麼用?”
老兄說:“用它把你們的後門釘住。”
那位營業員為老兄的幽默所感,一笑之後,出於愧心,反而真的賣給老漢五斤釘子。
買一枚釘子是蠢事,去釘住他們的後門也是不能辦到的,但充分表現了老漢的機智和幽默,而幽默的效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
心照不宣的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幽默法就是用雙方心照不宣的名不符實,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產生反差,傳達另外一層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達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們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語言表層含義的不同,從字麵上看,你是指鹿為馬,指白說黑,從深層意思上說你傳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層意思雖不明言,但已了然於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講出來更深,更能表現出幽默感。
例1
甲和乙打賭。
甲說:“用鐵錘錘蛋錘不破。”
乙說:“錘得破!”
甲說:“錘不破!”
乙不服氣,拿來一個雞蛋,用錘使勁打下去,雞蛋碎了。說:“這不是破了嗎?”
甲說:“蛋是破了,可我說的是錘不破啊!”
這裏甲用的就是指鹿為馬法。因為乙明明說錘得破的是雞蛋,甲偏偏抬杠說錘不破,而指的是鐵錘致使乙上當。
幽默並不是一種客觀的科學認識,而是一種情感的交流。
情感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情感與科學的理性是矛盾的。科學的生命在於實事求是,而情感則不然,實事求是必然消滅情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不符實的判斷中產生。
指鹿為馬是不科學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騙,雙方心照不宣地名不符實,則能產生幽默。
例2
英軍總司令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凱旋倫敦,當時舉辦了一個相當隆重而盛大的慶祝晚會,參加這次宴會的有各界社會名流、貴族紳士,還有許多參戰的軍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豐盛,末了,在每一個人麵前都擺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將這碗水端起來喝了一口,見此情形,在場的貴賓都竊笑不語。
原來這碗水是在吃點心之前用來洗手的,而這個農家出身的士兵哪裏會懂得這種宮廷裏的規矩,因而出了笑話,當時那位士兵羞得滿臉通紅。
就在這個時候,威靈頓端起這碗洗手水站了起來: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讓我們共同舉杯向這位英勇的戰士幹一杯吧!”一陣熱烈的掌聲後,大家舉杯同飲。
那位士兵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威靈頓公爵的人品、作風而大為感動。
威靈頓公爵的指鹿為馬,不僅為那位士兵解脫了困境,也表現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不便明言曲說隱衷
曲說隱衷的幽默之法,就是拐彎抹角、曲折暗示地說,從而達到表達隱衷的目的。在通常情況下,幽默與直接了當地表述隱衷無緣,直抒胸臆是抒情的效果,而不是幽默的效果。
一般來說,幽默都是以間接暗示,誘使對方頓悟為上,如有隱衷,繞圈道出比一吐無餘聰明。
社交場中有許多衝突,由於某些利害關係,對你的朋友有時是非當場說的批評,也自然以暗示為上,最好是以荒誕不經的方式啟示他頓悟。
例1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蘇州獅子林,見那假山似通似斷,像迷魂陣一般。遊罷假山,當地官員請他題字,他一時得意忘形,寫了“真有趣”三字。
恰好旁邊站著接駕的末科狀元黃熙,他覺得這三字意太俗,有失皇上大雅,但又不好直說,隻得巧妙婉詞,奏日:“臣見聖上禦筆,筆筆鐵畫銀鉤,字字龍飛鳳舞,其中這個‘有’字更是百媚千姿。臣冒昧該死,望乞聖上將這個‘有’字賜與小臣。”
此言一出,乾隆皇帝複閱此三字,方知話中有話,恍悟個中道理,於是順水推舟,改為“真趣”(即真趣亭上乾隆之親筆題匾),但又不好意思,故在旁附一行小字“禦賜黃熙有”。
乾隆皇帝題字不當,為臣的自然不便直說,所以,黃熙的曲說隱衷之法,曲折暗示皇上,致使乾隆改動了題匾,留下了千古佳話。
當你覺得對什麼不可改變的事情不滿意,從而感到困窘,如果你直接把它表達出來,這並不能顯示你有什麼過人之處:
如果你能用曲折暗示的方法,說明你對困窘似乎毫無所謂的態度,那你就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
朋友請客吃飯喝酒是常事,也是樂事。但對不知趣的不速之客的光臨,無心計的人會直接批評。如果采用曲說隱衷的方法,可避免可能引起的尷尬,減少人際磨擦。
例2
有一個愛占小便宜的人,常在人家白吃白喝,吃了上頓等下頓,住了兩天住三天。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裏吃了三天後,問主人:“今天弄什麼好吃的呀?”
主人想了想,說:“今天弄麻雀蛋肉吃吧!”
“哪來那麼多麻雀蛋肉呢?”
主人說:“先撒些稻穀在曬場上,趁麻雀來吃時,就用牛拉上石滾一輾,不就得了嗎?”
這個愛占便宜的人連連搖手說:“這個辦法不行,還不等石滾過來,麻雀早就飛跑了。”
主人一語雙關地說:“麻雀是占便宜占慣了的,隻要有了好吃的,怎麼輾(攆)也輾(攆)不走。”
主人的曲折暗示,不知這位愛占便宜的人領會了沒有。如果聽懂了再不走,主人又該用什麼方法呢?
有時要表達一種願望,那種願望並無難言之處,但仍然以曲折暗示為趣。
例3
有個酒鬼,貪戀杯中之物,酒醉之後常常誤了大事。妻子多次勸他,他怎麼也聽不進去。一天,他的兒子對他說了幾句話,卻使他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以後就不再喝酒了。
原來,他的兒子說:“爸爸,我送給你一個指南針。”
“孩子,你留著玩吧,我用不著它。”
“你從酒吧間出來時,不是常常迷路嗎?”
在這個故事中,兒子用的就是曲說隱衷法。兒子對父親老是喝醉酒,深為不滿,但作為晚輩,又不便直接對父親的行為提出批評,於是,便以這種委碗的方式向父親提出批評。這種批評幽默詼諧,它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急中生智的巧辯脫困法
在社交中遇困不亂,積極發揮自己智慧,去找一切可以突破的因素,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感,這種幽默手法就叫作巧辯脫困法。
當你處於一種相當狼狽的境地,你可能驚慌失措,也可能十分憤怒或沮喪。但這一切都無助於你從狼狽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這時,客觀情境的嚴酷十分需要你把自己思維的潛在能量充分調動起來,做出超常的發揮。而要做到這一點恰恰需要冷靜,需要樂觀,使自己的精神處於一種自由的、活躍的狀態,即那種急中生智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所說的話,往往是機智而又幽默的趣言妙語。
例1
紀昀是清朝乾隆時的河間才子,博學多智,能言善辯。
有一次,紀昀在皇宮翰林院率眾編輯《四庫全書》。當時,正值盛夏,體胖的紀昀難忍酷熱。便脫衣光背,伏案閱稿。忽然,他發現乾隆皇帝向院裏走來,急忙一彎腰鑽入案下躲藏。
過了好久,他以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腦袋問道:“老頭子走了嗎?”這句話惹怒了一直坐在案旁的乾隆皇帝,“紀昀,不得無禮,什麼老頭子,別的罪可恕,你憑什麼叫我老頭子?如果講不出道理立即賜死。”
誰知,此時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答道:“萬歲為‘老’,人上為‘頭’,‘子’乃聖賢之尊稱。”乾隆聽了一笑,赦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