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辦報時,曾有一位訂戶在報紙裏發現一隻蜘蛛,便來信問這是吉兆還是凶兆。馬克·吐溫回答:“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那隻蜘蛛不過想看看哪個商人沒有登廣告,以便前往該公司結網,去過安靜生活。”
當然這種機智、幽默的口才是短期強化訓練無法達到的,必須靠長期積累,加上人生閱曆、知識、素養、開朗的心情、豁達的人生態度等,才是其滋生的沃土,你不妨試之。
談笑風生的人生
抗日戰爭時期,設在重慶張家花園的全國文協,經常舉行詩歌朗誦會。許多著名的詩人和演員,都到會朗誦。有一次,全國文協在一家飯店聚會,著名電影演員趙丹也應邀出席。會上人們一致請趙丹朗誦一首詩。於是趙丹很快就站起來,手裏拿著一張紙,有聲有色地朗誦起來,聲音抑揚頓挫,優美動人。大家不知道他在朗誦誰的詩,在座的一位詩人走到趙丹跟前一看,才發現他手裏拿的那張紙根本不是什麼詩稿,而是這家飯店的菜譜,趙丹就是照著菜譜朗誦的。這位詩人當眾揭了趙丹的底,立即引起滿堂喝采,大家熱烈鼓掌,盛讚趙丹的表演才能,居然能把菜譜朗誦得像詩歌一樣優美動聽。
趙丹靠什麼把菜譜朗誦得像詩歌那樣優美動聽呢?主要靠的是目光、表情、姿勢和語調。可見這些要素在表達方麵的作用之大。這些要素就是“身體語言”,即體語。美國學者戴維茲等人早在20世紀50年代曾做一實驗,他們讓8個人(4男4女)通過朗讀若幹英語字母表達喜愛、驕傲、憤怒等10種不同的情感,然後由30名評判者來分辨。結果,大多數評判者都能準確地辨別出來。戴維茲等人的實驗報告題目是《用沒有內容的話語傳遞情感》。這就證明,運用語調、表情等要素,即使借助於無意義的或不相關的材料(如菜譜等)也能傳遞各種情感。人們溝通思想,交流情感既可以通過口頭的、書麵的語言符號,也可以通過目光、表情、語調等非語言符號。國外著名的研究“體語”的專家伯德惠斯特爾指出:兩人交往時,有65%的“社會意義”是用非語言符號傳遞的。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恩經過實驗還提出一個公式:
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
在舞劇、啞劇中,信息傳遞則100%靠姿態、動作、表情、目光等體語了。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曾十分肯定地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
由此可見,決不可把“體語”視為可有可無的“細微末節”,正是這些細微末節在人際信息溝通中發揮著語言符號難以替代的微妙作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我認為高等師範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教師們,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音、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細微末節’,在我們實際工作中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勸說者應當精通體語並善於通過體語,達意傳情,以增強工作效果。
怎樣學習和運用“體語”呢?
1.要善於用目光傳神
“眼睛是心靈之窗”。通過這扇窗,我們既可以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表達我們的思想、情感。高爾基曾生動地描述列寧演講時的目光:“在他那蒙古型的臉上,一雙銳利的眼睛在閃閃發光,表現出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對謊言的反對和對生活的忠實。他那雙眯縫著的眼睛在燃燒著,使著眼色,諷刺地微笑著,閃耀著憤怒。這雙眼睛的光澤使得他的演說更加強烈,更加清新,有時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從他的眼睛裏噴射出來。”列寧是我們的典範。我們應善於運用各種目光與對方溝通:你目光炯炯,會使聽眾振奮;你與聽眾目光接觸,會使對方感到你對他們注意、重視、欣賞;你目光柔和,勢必可以傳達對聽眾的讚許、鼓勵、喜愛……
在運用目光時應注意的是不可老盯住對方。英國體語學家莫裏斯說:“眼對眼的凝視隻發生於強烈的愛或恨之時,因為大多數人在一般場合中都不習慣於被人直視。”研究表明,交談時,目光接觸對方臉部的時間直占全部談話時間的30~60%。在演講、上課、作報告、宣傳產品等場合由於空間大,視野廣,則應持續不斷地把目光投向聽眾,這樣才能與聽眾保持不斷的聯係。
2.要善於用表情說話
有人曾問古希臘大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對於一個演說家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德摩斯梯尼答道:“表情。”又問:“其次呢?”
“表情。”“再其次呢?”“還是表情。”足見表情在宣傳鼓動中的作用。表情可以分為麵部表情和體態表情。人的麵部表情極為豐富。伯德惠斯特爾估計說:“光人的臉,就能做出大約250000種不同的表情。”表情與說話內容的配合最便當,因而使用頻率相當高。笑是最重要的表情之一。真誠的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證。
它向對方表明自己沒有敵意,並表示歡迎和友好。微笑如春風,使人感到溫馨和愉快,它給交談帶來融洽平和的氣氛。在演講或交談中,除盡可能微笑外,還應隨著談論內容的變化,及時向對方流露同情、安慰、欣喜等表情,以便於感染和溝通。
體態表情指身體姿態與動作手勢。身體姿態是人內心狀態的外現。麥拉賓研究指出人在說話時身體傾向對方,表示對對方有好感;人的說話時姿勢很自在,可表明不大喜歡對方,但也不怕他。若怕他,姿勢就緊張不靈活;若喜歡他,身體放鬆的程度就增加。我們在談話時應善於通過姿態向對方表示善意、讚許、尊重或敬佩。動作手勢在說話中可以發揮吸引、激勵、替代等多種作用。因此毛澤東把“以姿勢助說話”列入“十大教授法”。中外許多演講家都十分注重運用手勢。至今我們仍可通過照片和紀錄影片領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掰著手指對戰士演講和在天安門城樓上向群眾揮手的風姿。列寧演講中的手勢也很有魅力,正如高爾基所說:“他的一隻手伸向前方,稍微往上抬起,手掌好像是在捕捉著每一個字眼。”因而斯大林說,列寧講話能“把聽眾俘虜得一個不剩。”
3.要善於用語調道情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我們從人說話的腔調中可以揣摩出真實的信息;我們也可以有意運用音調、音質、音量和音速(這些亦稱為“類語言”或“副語言”)去微妙地傳達各種情感。前麵事例中的趙丹就是這方麵的大師。無獨有偶,意大利影星羅西有一次出席有外賓參加的宴會,當客人請他即席表演一段悲劇時,隻見他用意大利語念了一段“台詞”,客人雖聽不懂,但聽到他悲傷的聲調,看到他痛苦的表情,都禁不住流下眼淚。席間一位意大利人卻借故跑出大廳,到走廊大笑不止。原來,羅西朗誦的哪裏是什麼台詞,而是宴會的菜譜。
語調是多種多樣的。輕柔、低音、共鳴音色、慢速、均衡的微向上升的語調,表示愛慕;柔和的音調表示坦率和友善;略顯低沉的聲調表示誠意和同情。我們在談話或演講時應多運用這些語調。善於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語音語調是許多傑出的宣傳教育者的特色。馬卡連柯說:“隻有在學會用15種至20種聲調來說‘到這裏來!’的時候,隻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20種格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真正的有本領的人了。”
體語在說話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獨特表達功能,但它畢竟是手段,而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因此它在勸說、教育中居從屬地位。這就決定了體語的運用必須服從內容表達的需要,符合對方審美標準,與場合情境協調一致。要自然、簡潔、適度而富有變化。孫中山先生在介紹他自己練習演說的經驗時曾說:“一練姿勢。身登演說台,其所具風度姿態,即須使全場有肅穆起敬之心;開口講演,舉動格式又須使聽者有安靜詳和之氣,最忌輕佻作態。處處出於自然,有時詞旨嚴重,喚起聽眾注意,卻不可故作驚人模樣。予少時研究演說,對鏡練習,到無缺點為止。二練語氣。演說如作文然,以氣為主,氣貫則言之長短,聲之高下皆宜。說到重要處,擲地作金石聲:……”細心揣摩,認真演練,使體語的運用得心應手,爐火純青,那麼,你勸導說服人就會別開生麵,魅力無窮。
擬人幽默
日本古都奈良處於青山環抱之中,風景優美。每年春夏兩季,遊人如織。四月以後,大群燕子飛來,爭相在房屋簷下築窩。由於燕子多,燕子的糞便沾在賓館明淨的玻璃窗上和清潔的走廊上,很不雅觀。盡管服務員不停地擦洗,仍不盡人意。客人們經常發現斑斑汙漬,感到不愉快。賓館經理絞盡腦汁,心生一計。
某一日,客人們在告示欄內見到了一封“小燕子”寫給他們的信:
女士們、先生們:
我們是剛從南方趕到這兒來過春天的小燕子,沒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在這兒安了家,還要生兒育女。
我們的小寶貝年幼無知,很不懂事,我們的習慣也不好,常常弄髒你們的玻璃和走廊,致使你們不愉快。我們很過意不去,請女士們、先生們多多原諒。
還有一事懇求女士們和先生們,請你們千萬不要埋怨服務員小姐,她們是經常打掃的,隻是擦不勝擦,這完全是我們的過錯。請你們稍等一會兒,她們就來了。
你們的朋友小燕子
遊客們讀過這封信,都哈哈大笑,心中的怨氣也在笑聲中煙消雲散了。
賓館經理別出心裁以小燕子的名義給賓客寫信,風趣幽默取得了賓客的諒解,達到了宣傳的目的。這位經理的勸說妙招就是“擬人幽默法”。
擬人幽默法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比作人,賦予它們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產生幽默感,從而取得預定的勸說效果。
擬人幽默法在勸說中可以發揮多種功能。
1.化解消極的心態
奈良賓館經理沒有以通常運用的主人的口吻勸告客人諒解,而是變換角度,以“小燕子”的名義給客人致信,這就把客人的注意力轉移到燕子身上,使客人不再一味責怪賓館,而是聽“燕子”尾尾傾述它們的過錯:“習慣不好”、“小寶貝年幼無知”,就會產生新奇感、同情感和幽默感,於是怨氣、不愉快等消極心態便被衝淡和化解了。
2.製造和諧的氣氛
在緊張、尷尬的場合,擬人幽默法能使人擺脫窘境,並能形成良好的交際或談話氣氛。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一次來到某小城,在旅館登記住宿時,恰好有幾隻蚊子嗡嗡叫著在他麵前盤旋,旅館服務人員非常尷尬。馬克·吐溫絲毫沒有不悅的神色,他若無其事地對他們說:“貴地蚊子不知比傳說的聰明多少倍。
它竟然會預先來了解查看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間光顧我的住處飽餐一頓。”話音剛落大家都笑了,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服務員們更佩服、尊敬這位大作家的風度和人格,大家還主動驅趕捕捉蚊子,這一夜,馬克·吐溫睡得很香甜。
3.進行辛辣的諷刺
幽默是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擬人幽默法,托物比人,可以委婉地對社會生活中不正常現象進行有力的諷刺。某人在發言中引用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甲、乙、丙三人打賭,看誰能在臊臭的狐狸洞裏呆得最久。
甲進去不到1分鍾,便捂著鼻子跑出來。乙也強不了多少,他隻比甲多呆了1分鍾。丙進洞老半天了,還不見他出來。突然間,一隻狐狸竄出來大叫道:“這個人的銅臭太厲害,把我給薰出來了!”
這則故事用擬人手法,賦予狐狸以人的行為和語言,反襯銅臭勝過狐臭,辛辣地鞭撻了某些人拜金主義思想和向“錢眼”裏鑽的不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