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風趣名嘴的修煉(1 / 3)

第十三章風趣名嘴的修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好的口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它需要艱苦的磨煉和知識的積累。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和文明的古國,先哲聖人,文人學士給後代留下許多有關處世之道,言行舉止等方麵的名言警句和經驗之談。你想迅速成為能說會道的人才,本書給你最大的啟迪,讓您早日脫口成章。

鐵嘴雄才之趣

在政治場合中,樹立形象,是貫穿始終的焦點。形象有千千萬萬種,但這些形象的核心是既親切,又威嚴,既可親,又可畏,不僅有尊嚴,也要顯得和藹,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恩威並用,加減聯手。保全自己,擊退敵人。這就是政治家的口才。

先加後減,是為了批評,使對方改正。

先減後加,是為了讚美,但避免對方自傲,使對方謹慎。

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演講的口才令我們讚歎不已,在日常中我們如何巧用語言,讓每個人感到非常苦惱。在日常說話中用形象和生動的比喻讓人感到心服口服,對於那些枯躁的語言隻會讓人感到厭煩、乏味。語言大師郭沫若在與國民黨的辯論中用形象的比喻達到自己論辯的目的。

1937年,郭沫若同誌不計個人安危,隻身從日本回國參加抗日。上海地下黨組織各界人士集會,歡迎郭沫若回國和與此同時獲釋的沈鈞儒等“七君子”返滬。

會上,國民黨代表鼓吹“一黨專政”和抗日必須統一於“政府”之下,郭沫若針對這種說教,作了精彩的反駁。他說:“政府好像個火車司機,人民好比火車上的乘客。司機、乘客向著同一個目的地。但是如果開車的司機是個喝了酒的醉漢,或者他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乘客都將有生命之虞,更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這樣我們就不能再服從他了,這時候我們不但不服從他,而且應該叫醒他了!”

說到這裏,會場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郭沫若接著說:“即使他沒有喝醉,沒有睡著,而這個司機不是好司機的話,那他也是不會注意安全行車的。像前麵軌道上堆放著許多石塊,障礙物,他還是硬向前開,全車乘客的生命就很危險。這時我們全車的人,為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勝利到達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從他。大家應該命令他停車,應該趕快下車,一齊動手把石塊、障礙物搬掉。”

對此,全場又一次爆發出如雷的掌聲和“對呀”、“對呀”的歡呼。

雄辯之才

郭沫若就是運用形象的比喻,新穎、別致、巧妙地反駁了國民黨代表的謬論,但又不是過分的激烈,顯示出高度的演講口才和辯論水平。

在某些時候,有些問題不能麵麵俱到,這樣反而打不中要害之處。“打蛇打七寸”就是這個道理,抓住對方的要害,給予致命的一擊。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就是我們公認的、且有傑出口才的雄辯家,他用豐富的知識麵對各種政敵,口語表達能力特強,思想開闊,策略靈活,快速出擊,一擊致命。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擁護革命的三民主義”這句口號不滿,他們橫加挑剔,指責說:

“三民主義就是三民主義,為什麼共產黨要加上‘革命的’形容詞!”

周總理當場反擊說:“你們自稱是孫中山的信徒,你們沒有讀過《建國方略》這部書。孫中山在這部書的開頭就說:‘餘所著之三民主義及革命之三民主義’。可見我們隻是把‘之’字改成了‘的’字,有什麼不對!”這有理有節的回擊,打得國民黨狼狽不堪。但他們不甘失敗,又厚著臉皮提出了另一個指責:

“你們信仰馬克思主義不好,馬克思是外國人,是外來品,不合中國國情。”

周總理又輕蔑地對他們說:“我們一貫信仰馬克思主義,不信仰馬克思主義就不成為共產黨人。說馬克思是外國人不合國情,這就大錯特錯了,日本飛機在天空掉下炸彈,地上老太婆大念阿彌陀佛,這裏的‘飛機’、‘炸彈’、‘阿彌陀佛’(詞語)都是外國貨,從來沒有人說不合國情!”

這種一針見血,深入淺出、針鋒相對的回答,立即把敵人的嘴臉揭穿,反動本質暴露無遺。這就是鋒利的口才,不讓對方有一絲的喘息。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事,比如借錢,如果你直接說出,沒準會造成很尷尬的局麵,假如顧左右而言其他,迂回而談,即使沒有借到錢,也不至於陷於進退維穀之境,口才的學說就是這樣。

鄧小平和英國女王會談前有段借景寓意的寒暄,就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看見英國女王時,鄧小平迎上前說:“見到你很高興,請接受一位中國老人對你的歡迎和敬意。”

接著鄧小平說,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很好,這也是對貴賓的歡迎,當然,北京的天氣比較幹燥要是能借一點倫敦的霧,那就更好了。我小時候就聽說倫敦有霧。在巴黎時,聽說登上巴黎鐵塔,就可以看見倫敦的霧。我曾經登上過兩次,可是很遺憾,都沒有看到倫敦的霧。

女王丈夫愛丁堡公爵說:倫敦的霧是工業革命時的產物,現在沒有了。

鄧小平風趣地說,那麼“借”你們的霧就更困難了。

愛丁堡公爵說:可以借點雨給你們,雨比霧好,你們可以借點陽光給我們。

這種寓意寒暄,雙方都說得十分高雅而得體,鄧小平說的是英國貴賓到來不僅人和(中英友好)而且天時(天氣很好),也透露了自己留學法國的經曆,還表明了他對霧都倫敦的認識和了解。

愛丁堡公爵的答語是對英國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的意見,來談判卻奠定了談判的基礎,可想而知,政治家的口才需要的是知識和語言的藝術,值得我們借鑒。

例(1)

在一次談到中日關係時,周總理引用了中國的俗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這句話既顯得大度,又不失友好,明確了中國政府對中日曆史及未來的立場。

又如,中美斷交20多年後,尼克鬆總統首次來華訪問,雙方領導人見麵之時,如話語不當,就會給後麵的談判帶來影響,尼克鬆此時運用了比喻手法,說了一句:

“我們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

這句話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基礎,成功地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使雙方心理距離得以縮短。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於雙方的說話和諧起到一個很主要的作用。

例(2)

威爾遜任新澤西州州長時,接到來自華盛頓的電話。說一位議員剛剛去世了,而這位議員也是威爾遜的好朋友,威爾遜深感震驚和悲痛,立即取消了當天的一切約會。幾分鍾後他接到了新澤西州一位政治家的電話。“州長,”那人結結巴巴地說:“我,我希望代替那個議員的位置。”

“好吧,”威爾遜對那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到反感,就慢吞吞地回答:“如果殯儀館同意的話,我本人沒有意見。”

麵對這位迫不及待地企圖登上議員位置的新澤西州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爾遜非常委婉的卻不毫不留情的予以嘲諷和回擊,運用對方得到“位置”的概念,而故意將死去議員殯儀館的位置加以調換,在生活中這種事例很多。

例(3)

有一次哥德與他的一個對手在一條狹窄的羊腸小路上相遇了。

他的對手氣勢洶洶地說:“本人有個習慣,從來不給蠢豬讓路。”

哥德微微一笑,向後退一步說:“本人的習慣恰恰相反。”然後給他讓開個路。歌德借用對手的話,巧妙在邏輯上,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票”在公交車上售票員一說,就知道是汽車票,在火車上,說“票”指的是火車票,巧換概念就是在論辨中故意曲解某一詞語在對方論辨中的意思,巧換意思,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大師們就是利用日常特定環境,以雄辯的口才獲得成功。

婉語妙用

古代有位賣矛盾的商人,他首先拿起矛說:“我的矛世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刺穿,”隨後他又拿起盾說:“我的盾,能夠擋住世上任何堅硬的東西。”旁人對他說:“那麼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

商人說不出話了。

作為政治家,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用婉轉語言的高手。在他當律師的時候,一次得悉朋友的兒子被控為謀財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林肯以被告律師的資格,到法院查閱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關鍵在於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福爾遜發誓說:10月18日月光下,清楚地目擊殺人者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了死者。對此,林肯要求複審。

在這場精彩的複審中有以下一段問答:

林肯問福爾遜:“你發誓說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爾遜回答說:“是的。”

林肯問:“你在草堆後,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米能認清嗎?”

福爾遜,“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方麵看清他的嗎?”

福爾遜:“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臉,因為月光照亮了他的臉。”

林肯:“你能肯定在11時吧?”

福爾遜:“充分肯定,因為我回屋看了鍾那時是11時15分。”

林肯問到這裏,就轉過身來,發表了一席驚人的談話:“我不能不告訴大家,這個證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他一口咬定看清楚了當事人。可是,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時是沒有月光的。退一步說,也許他時間記得不精確,時間稍有提前,但那時,月光是從西往東照,草堆在東,大樹在西,如果被告的臉麵對草堆,臉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陣沉默,緊接著掌聲、歡呼聲一起進發出來。福爾邇傻了眼,達到了化害為利的效果。

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周總理在歡迎宴會上祝酒時說:“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兩國隔斷了20多年。”這句話非常婉轉,既暗示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美國,但又沒有正麵指責美國,沒有傷害美方的感情,正如尼克鬆在《上海公報》中有這樣一個詞組:

“台灣海峽兩岸的同胞。”據說這是聰明的基辛格想了一夜才想出來的,這樣既保持了中美立場,又沒有得罪台灣當局,可謂用心良苦,這種靈活變通,政治家婉轉的語言,可稱得上典型的範例。

例(1)

在美國20世紀30、40年代有個政界要人叫凱升,他首次在眾議院裏發表演說,打扮得土裏土氣,因為他剛從西部鄉間趕來。一個善於挖苦的議員,在他演講時插嘴說“這個伊利諾斯州來的人,口袋裏一定裝滿了麥子呢”。這句話引起哄堂大笑,凱升並未怯場,他以退為進坦然地回答:

“是的,我不僅口袋裏裝滿了麥子,而且頭發裏還藏著許多菜籽呢。我們住在西部的人,多數土裏土氣的,不過我們雖然藏著是麥子和菜籽,卻能夠長出很好的苗子來!”

這句話立刻使凱升的大名傳遍全國,大家給他一個外號,“菜籽議員”。

像這個例子,西部土裏土氣的凱升,不隱瞞自己的特點,以退為進,承認自己土裏土氣,然而以自己來自艱難創業的西部為榮,以自己的土氣為豪,取得演講的意外成功。

例(2)

邱吉爾既以政治手腕聞名,又以能言善辯著稱,尤其是他巧言解難的佳話頗令人折服。

20世紀30年代,邱吉爾訪問美國,一位反對他的國會女議員當眾發難:“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會在你的咖啡裏下毒藥。”邱吉爾狡黠地一笑,接口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會喝下您的那杯咖啡的。”那女議員竟一時語塞,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