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說服是一門藝術
說服的最終目標是讓對方按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動。而說服須借助語言施加外部的影響,因此這就要具有某種力量。這種力量出自於對說服的信心,唯有經過證明的自信才具有打動對方的力量,它將推動我們產生說服的意願,並影響到對方。
說服了別人才能達到目的
能夠說服對方,就是你達到了目的。怎樣才能說服對方呢?
了解對方的想法與憑據來源
曾經有一位很優秀的管理者這麼說:“假如客戶很會說話,那麼我已有希望成功地說服對方,因對方已講了七成話,而我們隻要說三成話就夠了!”
事實上,大多數人為了要說服對方,就精神十足的拚命說,說完了七成,隻留下三成讓客戶“反駁”。這樣如何能順利圓滿地說服對方?所以,應盡量將原來說話的立場改變成聽話的角色,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意見,以及其想法的來源或憑據,這才是最重要的。
先接受對方的想法。
例如,當你感覺到對方仍對他原來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態度,其原因是尚有可取之處,所以他反對你的新提議,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先站在對方的立場發言。
“我也覺得過去的做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確實令人難以舍棄。”先接受對方的立場,說出對方想講的話。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當一個人的想法遭到別人一無是處的否決時,極可能為了維持尊嚴或咽不下這口氣,反而變得更倔強地堅持己見,排斥反對者的新建議。若是說服別人淪落到這地步,成功的希望就不大了。
曾經有一個實例,某家庭電器公司的推銷員挨家挨戶推銷洗衣機,當他到一戶人家裏,看見這戶人家的太太正在用洗衣機洗衣服,就忙說:
“唉呀!這台洗衣機太舊了,用舊洗衣機是很費時間的,太太,該換新的啦……”
結果,不等這位推銷員說完,這位太太馬上產生反感,駁斥道:
“你在說什麼啊!這台洗衣機很耐用的,到現在都沒有故障,新的也不見得好到哪兒去,我才不換新的呢!”
過了幾天,又有一名推銷員來拜訪。他說:
“這是令人懷念的舊洗衣機,因為很耐用,所以對太太有很大的幫助。”
這位推銷員先站在太太的立場上說出她心裏想說的話,使得這位太太非常高興,於是她說:
“是啊!這倒是真的!我家這部洗衣機確實已經用了很久,是太舊了點,我倒想換台新的洗衣機!”
於是推銷員馬上拿出洗衣機的宣傳小冊子,提供給她做參考。
這種推銷說服技巧,確實大有幫助,因為這位太太已被動搖而產生購買新洗衣機的決心。至於推銷員是否能說服成功,無疑是可以肯定的,隻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了。
善於觀察與利用對方微妙心理,是幫助自己提出意見並說服別人的要素。
一般來說,被說服者之所以感到憂慮,主要是怕“同意”之後,會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如果你能洞悉他們的心理症結,並加以防備,他們還有不答應的理由嗎?
至於令對方感到不安或憂慮的一些問題,要事先想好解決之道,以及說明的方法,一旦對方提出問題時,可以馬上說明。如果你的準備不夠充分,講話時模棱兩可,反而會令人感到不安。所以,你應事先預想一個引起對方可能考慮的問題。
此外,還應準備充分的資料,給客戶提供方便,這是相當重要的。
讓對方充分了解說服的內容。
有時,雖然有周全的計劃,但在向對方說明時,對方無法完全了解其內容,他可能馬上加以否定。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對方不知我們說什麼,卻已先采取拒絕的態度,擺出一副不會被說服的模樣;或者眼光短淺,不聽我們說者也大有人在。如果遇到以上幾種情形,一定要耐心地一項項按順序加以說明。務求讓對方了解我們的真心旨意,這是說服此種人要先解決的問題。
對不能完全了解我們說服的內容者,千萬不可意氣用事,必須把自己新建議中的重要性及其優點,逐一敘述給他,讓他確實明白。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假如你前往說服別人,第一次不被接受時,千萬不可意氣用事地說:
“講也是白講!”
“講也講不通!浪費唇舌。”
一次說不通就打退堂鼓,這樣是永遠沒有辦法讓說服成功的。
說服別人必須了解別人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老話,是很有道理的。戰爭如此,說服人也必須如此。在說服對方之前,必須透徹地了解被說服對象的有關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了解的內容主要有:
了解對方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對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還是性格穩重的人;是自負又胸無點墨的人,還是有真才實學又很謙虛的人。掌握了對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工作。
了解對方的長處
一個人的長處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領域。
如有人對部隊生活熟悉,有人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有人擅長於文藝,有人擅長於語言,有人擅長於交際,有人擅長於計算等。在說服人的時候,要從對方的長處入手:第一,能和他談到一起去。第二,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裏,談論起來他容易理解,便容易說服他。第三,能將他的長處作為說服他的一個有利條件,如一個伶牙俐齒、善於交際的人,在分配他作供銷工作時可以說:“你在這方麵比別人具有難得的才能,這是發揮你潛在能力的一個最好機會”。這樣談既有理有據,又能表明領導者對他的信任,還能引起他對新工作的興趣。
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音樂,還有人喜歡下棋。養鳥、集郵、書法、寫作等,人人都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裏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再對他進行說服,便較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了解對方的其他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絕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國家政策、集體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這常常不是他的真實想法,他的真實想法怕拿出來被人瞧不起,難於啟齒。如果領導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
一般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正集中在哪裏,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所以,說服者在開始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對說服的成敗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凡此種種,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你說服的方式。
了解對方是有許多學問的。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還以為“一眼看穿了別人”。這就像那些粗心的醫生,對病人病情不了解就開了藥方,當然沒有不碰釘子的。
說服別人要有耐心
如果你的觀點是對的,一時說不服人家,你很可能會犯過分心急的毛病。當然,如果人家聽了你的說服的話,立刻點頭叫好,改弦易轍,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這自然是最妙不過的。實際上,這樣情況並不多見。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對方改變看法也絕非一日之功。相反,即使他當時表示了心悅減服,你還要讓他回去好好考慮。因為積習難改,當麵服了,回去細想可能還會出現反複。如果真是如此,千萬不能指責對方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正確的做法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還是要耐心。
當你不能說服對方的時候,甚至被人搶白一頓後,不要生對方的氣,更不能生自己的氣。“算了,管這閑事幹什麼?”這種想法是不應該有的。
你要有長期做說服工作的準備。對於“成見”這座山,今天挖一個角,明天鏟一塊土。逐步解釋一些細節和要點,日積月累,“成見”就會漸漸消除了。
你還應當擴大你的陣線。有時候,別人不難被你說服,但他身後存在著龐大的力量,被人慫恿幾句,思想又有波動,所以,你麵對的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有鑒於此,你應當從各方麵增加自己的力量。如你可以給對方介紹一些有益的書籍,看一部好電影,也可以找一些與你見解相同的人一起幫你做說服工作。通過這一係列的工作,不但從各側麵幫助對方,而且對你也是一個促進,因為你也從各個側麵的工作中提高了自己。
說服與批評之間,既有相似相通之處,又有相異相悖之處。這是兩個有部分外延交叉重疊的概念。
說服與批評,都有對人施加思想影響,從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圖。批評常輔以說服,批評離不開說服;說服有時也帶有批評,但說服不一定都帶批評。如推銷產品時,一般都是向對方大講好話,極少有批評顧客、買方的。被批評者,一般都有缺點、錯誤。批評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對方改正。說服人接受你的主張,總要或多或少能給對方帶來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好處。說服的過程,就是宣傳這種好處,令對方信服。被說服者不一定有什麼缺點、錯誤,他放棄的主張與接受你宣傳的主張,不一定有正誤之分,可能隻有全麵、完美的程度之別。
批評的態度較嚴肅或嚴厲,說話的語氣也較重、較強硬;說服的態度較溫和,說服的語氣也較輕、較委婉。批評的話語,貶義詞多於褒義詞、否定詞多於肯定詞。說服的話語,褒貶皆可;根據說服的對象與內容的不同,有時褒多於貶,有時貶多於褒。如果進一步仔細分類,說服還可以再分為批評性說服與讚美性說服兩類。接受批評,可能會屬於自覺自願,也可能多少帶點勉強。接受說服,完全是自覺自願,不帶任何勉強。
民主空氣濃厚,解決矛盾糾紛、統一思想認識時,說服多於批評,協商多於命令,其結果是人際關係和諧,人心團結向上,社交往來活躍。反之,則人際關係緊張,人心貌合神離,社交生活沉寂。雖然說服與批評皆不可少,但我們希望在一切社交場合,說服多一些,批評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盡可能多采用說服手段。
說服別人的步驟
有一次,卡耐基突然同時接到兩家研習機構的演講邀請函。一時之間,他無法決定接受哪家邀請。但在分別和兩位負責人洽談過後,他選擇了後者。
在電話中,第一家機構的邀請者是這樣說的:
“請先生不吝賜教,為本公司傳授說話的技巧給中小企業管理者。由於我不太清楚您所講演的內容為何,就請您自行斟酌吧。人數大概不超過一百人……萬事拜托了!”
卡耐基認為,這位邀請者說話時平淡無力,缺乏熱忱。給人的感覺,便是一副為工作而工作的態度,讓人感受不到絲毫的熱情,也讓他留下相當不好的印象。
此外,對方既沒明確地提示卡耐基應該做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也沒有清楚交代聽講人數,讓他如何決定演講內容呢?對此,卡耐基自然沒有什麼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