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準確到位的技巧
把握說話的“深”與“淺”
人類總是喜歡把自己看得很聰明,總以為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的言行,其實並不盡然。有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言行。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的忌諱,有許多事的機理,我們並不十分清楚。如果這時自作聰明,信口開河、說不定哪句話就是不知深淺的冒失話。
古人從長期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了許多社交時的說話智慧,如“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同“話到嘴邊含半截”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我們在與人說話時為什麼要“隻說三分話”?為什麼要“含半截”?其實對這個問題,古人已經給過答案,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隻要有了“防人之心”,就不可隨便拿起話來亂說。亂說話的壞處體現在多個方麵,一是亂說話容易得罪人,二是亂說話容易授人以柄,三是亂說話容易惹起是非,四是亂說話容易把事情搞砸,五是亂說話容易讓人聽不懂。隻要你說的某句話引發了以上這些壞處,那就證明你可能把某些話“說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這些“壞處”。
所謂說“三分話”、“含半截”,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觀點、請求或自己的觀點和要求作出間接的、含蓄的表態或試探,不把話說得太滿或過於直露。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全部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並且給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餘地,以便在事情發展過程中隨機應變,把握主動權,遊刃有餘地應付各種局麵。
當然,我們在這裏並不是說凡事都得模糊表態和說三分話,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時,很難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切不可妄下斷言,信口開河。更何況,有些問題即使有了結論,你過早地透露出來,也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當然,“說三分話”、“含半截”也不能過淺,有時話說淺了也無益處可言。話說得太淺的害處有三:一是話不到位,表意不明,達不到表達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質,擊不中要害,解決不了問題;三是表達膚淺,人也顯得膚淺,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所以,我們在與人說話時既不能說得太深,也不能說得太淺。要把握說話深淺的分寸就必須做到“三思而後言”,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話到嘴邊含半截”。
說話不知深淺的人,他們在與人交往和辦事時大多不受歡迎。
但有時對很多事物來說常常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冒失話,說尖刻話,往往在自己來說並不覺得。想一想我們在社交上的某些失誤,有很多是因為說話不知深淺造成的。
有人把說話比作“匕首”或“投槍”,須知用匕首或投槍刺人。不可紮得太深了,傷人過重,對方長年記恨;也不可紮得太淺了,不痛不癢,對方毫不在意。隻有做到不深不淺,才能達到既激勵人又不傷害人的目的。
把握“深”的說話技巧
話說得太深,大體包括兩方麵問題:一是晦澀難懂,不便交流:二是觸到了別人的神經敏感處。揭開了某些人的瘡疤或某些事的私密,這兩種情況,都是交往的大忌。
說話的深度不易被人們所把握,說出來的話常常讓別人難以理解,不能接受。那麼,應該怎樣把握說話的“深”度,把話說到位呢?
己話他說
一些特殊情況,由於礙於情麵,有些話會難以啟齒,有時同一句話,雖然自己說出來自然而然,但對方聽罷,卻可能會產生誤解,引起尷尬,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的:“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難大嗎?”
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還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絡那些門路;困難不小卻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就這樣,王某循循誘導,把自己要說的話讓對方自己說了出來,心裏的一塊重石頭被自己輕飄飄的幾句話卸在了地上。
莊話諧說
詼諧幽默的話題,往往能引起對方感情上的愉悅輕鬆;莊重嚴肅的話題會使人緊張慎重。在一般情況下,隻要不是十分莊重嚴肅的場合,最好把莊重嚴肅的話題用輕鬆幽默的形式說出來,這樣對方在笑聲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當今,誰都希望自己有個高工資、好職位。可如果向老板公開提出加薪或升職要求,是不是有點太尷尬?一個青年打工者因為話說得好聽而成功地獲得了加薪獎勵,他的說法值得一學。
他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成本分別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興,對他說:“小夥子,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
這青年當然知道這句話可能意義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要點實在的,便輕鬆一笑,說:“我想你會把這句話放到我的薪水袋裏的。”洋老板會心一笑,爽快應道:“會的,一定會的。”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大紅包和加薪獎勵!
麵對老板的鼓勵,青年人如果不是這樣俏皮,而是坐下來認真嚴肅地提出加薪要求,並擺出理由若幹條,豈不大煞風景,甚至適得其反。由此看來,莊話諧說,笑著說話,真是妙不可言。
近話遠說
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果把話說得太直、太透,可能會引起對方的不滿,或者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意思又不能不表達。這時,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傳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個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說出,便可以弱化對方的不滿和對我方的不利影響。這種方法就是近話遠說。
近話遠說能夠人為地拉開話題與現場之間的距離,給雙方留下一個緩衝帶。
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城就頻繁會晤,都有心對蔣發難。
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敢輕易開口。眼看時間越來越近,雙方都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麵中,楊虎城便以他投石問路,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蔣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麵前,而張又不讚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就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
實話虛說
做人的準則應該是以誠實為本,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但並不是說凡事、凡話都實打實說,不講技巧,說話直,嘴巴像炮筒子未必處處受歡迎,未必能把事辦好,那該怎麼辦呢?實話虛說,以虛探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李某剛剛托好友張局長為自己辦件事,忽然聽到他被捕“進去了”的傳聞,又不知真假,就到張家探望。確實隻有局長夫人在家,滿臉愁容。李某開口道:“老張出差到哪去了?”張夫人長歎一聲:
“唉!沒出差。胃病又犯了,昨天送醫院去了。”
原來如此!如果李某實話詢問張局長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場麵將會如何?李某是這樣設想的:如果張局長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會實情相告;如果張局長一切平安,她會莫名其妙地反問:“怎麼回事?”他則可轉而掩飾:“聽說他想調動?幹得好好的,又何必……”虛虛實實,轉換自如,毫不唐突。
問題的深處總要牽涉到本質上,就本質問題爭執不下,容易構成僵局,問題搞僵了,不但關係到彼此的厲害,也關係到彼此的麵子和尊嚴。這時就應該從深的問題中爬出來,繞過本質,在淺顯的問題上導述變通。這樣就可以使深的問題被掩蓋起來,讓對方產生積極的行動。
具體的做法是,當對方在較深的問題上固執己見時,我們可以故意把對方捧到優勢的位置上去,表明決定權在對方手上,我方則處於“附庸”順從的地位,使對方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滿足。然後,我們可以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態度,並且軟中帶硬地指出對方如一味固執己見,則我方迫於無奈隻好采取某種消極行動。甚至退出合作,中止關係等。對方站在“強者”的位置上,一方麵礙於麵子,一方麵也要考慮現實後果,因而不得不有所變通,接受我方的意見。
把握“淺”的說話技巧
一般說來,人們說話辦事能否成功,說話的形式是很重要的。針對具體情況,有時需要深話淺說,而有時又需要淺話深說。
但淺也要有淺的分寸,太淺了,無關痛癢,解決不了問題,太深了,有時可能會傷人傷己。
把握“深”的說話技巧,我們已經在上麵探討過了,現在我們再來探討如何把握“淺”的說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