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準確到位的技巧(3 / 3)

有些“過頭話”是在感情激動時脫口而出的:人們為了戰勝對手,往往誇大其詞,著意渲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甚至使用汙言穢語。如前例中,丈夫在火頭上說的“我一輩子也不想見到你!”

這話顯然是氣話、過頭話,是感情衝動狀態下的過激之言。事過之後,冷靜下來,往往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緒激動時,要特別注意控製,切莫怒不擇詞,出語傷人。同時,因為雙方有矛盾,說話就難免很衝、帶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樣的態度回擊,則積怨會更深。鋼刀砍在石頭上,肯定會濺起火星,如果鋼刀砍在棉花上,則軟綿綿無力。

對方一定不會再強硬下去。曆史上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在與有誤解或隔閡的人相處時,應避其鋒芒,不要硬碰硬,不說過頭話,使用的語氣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動示弱,便有利於矛盾的化解。

要把握說話的輕與重,就必須認清說話的對象。如果聽話人是一個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說的話就不必太重,蜻蜓點水,點到即止,一點即透,因為,對方就像一麵靈通的“響鼓”,鼓槌輕輕一點,就能產生明確的反應。對這樣的人,你何必用語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倘若聽話人頭腦不聰,或悟性太差,即便是犯了錯誤也遲遲反省不過來,這就是個“呆鼓”,你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

把握“輕”的說話技巧

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一般情況下是不願把話說得過重,特別是在一些有身份、有地位、自尊心強、愛麵子的人麵前都不希望把話說得過重。以免傷及對方的自尊或感情。

我們都知道在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麵前說話應該有輕有重,至於對什麼人說話應該輕一點,對什麼人說話應該重一點,卻不知如何把握。下麵介紹幾種有效的方法對你或許會有所啟發。

旁敲側擊法

旁敲側擊法即通過曲折隱晦的語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見暗示給對方:這種方式既可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又可避免難堪的場麵,所以常被人使用。

羅西尼是19世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一天,一個作曲家拿著一份七拚八湊的樂曲手稿來請教他,演奏過程中,羅西尼不停地脫帽。那位作曲家問他:“屋裏太熱了?”羅西尼回答說:“不,我有見到熟人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不得不連連脫帽。”羅西尼巧妙地用“那麼多熟人”來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襲太多,既含蓄又明確地向對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既不傷情麵又達到了目的。

借彼說此法

利用兩個事物之間的某一相似點,借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不僅通俗易解,且能增強說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為了擴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調之列的中年男子都召入軍中。宰相魏征知道後對他說:“把水淘幹了,不是得不到魚,但明年恐怕不會有魚了;把森林燒光了,不是獵不到野獸,但明年就無獸可獵了。如果將中年男子都召入軍中,生產怎麼辦?賦稅哪裏征?”太宗無言以對,隻好收回成命。在這段話中,魏征借用兩件與主要事件相類似的事例作比,說服力很強。

正話反說法

這種方法取自修辭學中的正話反說法,把原批評的話,從相反的角度,用表揚的形式表達出來。

某校一年級新生軍訓,一位學生因訓練不認真,三次打靶三次剃了“光頭”,使全班的團體總分成為全年級倒數第一。打靶回來的路上,班主任捶了捶這位學生的肩膀,笑著說:“每一次你都“吃燒餅”,靶子以外的地方都打中了,也真不容易啊!”老師不乏幽默的“讚揚”引得了同學們的笑聲,連這位學生也忍不住笑了。但笑過之後,抓了半天後腦勺,很不好意思。

雙關曲解法

為了使自己要辦的事情容易被對方接受,我們可以用雙關曲解法,這是利用一個詞的語音或語意同時關聯兩種不同的意義並進行曲解的方法。

例一:正在“大酬賓”的百貨公司櫃台前,購買者爭先恐後,秩序混亂。一位女士憤然對營業員說:“幸好沒打算向你們找Limao(禮帽/禮貌),我看在這兒根本找不到。”營業員沉默了一會兒說:

“請讓我看看您所需要的禮帽的樣品!”那位女士愣了一下,笑了。

例二:某食品商店經理在全體職工大會上說“要端正經營作風,加強勞動紀律,公私分明,特別是那‘甜蜜的事業’——糖果櫃台,顧客反映很多……”

上述兩例的幽默點都出現在雙關語的表層組合上。例一中,由於“禮帽”與“禮貌”的諧音雙關,構成了互不相同的兩層意義。營業員舍棄那隱藏在深層的“禮貌”之意,故意在表層上將對方的思維活動導向“禮帽”之義,造成一種不滿情緒遽然化解的笑,避免了顧客與營業員的爭吵。例二中,“甜蜜的事業”是語意雙關,“甜蜜”本指糖和蜜的味道,其轉義是幸福、愉快、舒適的意思。那位經理的講話,看似是利用其表層意義——點明是哪個櫃台,即店內經營糖果的櫃台,實質是委婉地批評了該櫃台中那些利用工作之便,不掏個人腰包,公私不分,想吃就抓,把糖果櫃台工作看成是享口福的“事業”的人,讓這些職工在笑聲中反省自己。這種非說教性的批評,不至於太傷職工的自尊心,因此,容易讓人接受。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很容易做到一語雙關,因此,中國人特別喜歡一語雙關的形式。下麵舉例說明:

例三:從前有個有錢人,非常吝嗇,待人很刻薄。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來了客人,他把客人留在客廳裏,自己偷偷地溜到裏麵吃飯去了。客人很生氣,大聲說道:“這座廳堂很可惜,許多梁柱被蛀蟲蛀壞了!”主人聽見了,急忙走出來,問道:“蟲子在哪裏?”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裏麵吃,外麵怎麼知道?”

客人的答話是雙關語,表麵上是說蛀蟲,實際上是指主人。主人自然能夠聽出話中話。

借題幽默法

借題幽默法是指巧妙地借助別人的某一話題,引申發揮,出人意料地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

例一:南唐時,京師大旱,烈祖問群臣說:“外地都下了雨,為什麼京師不下?”大臣申漸高說:“因為雨怕抽稅,所以不敢入京城。”

烈祖聽後大笑,決定減稅。

申漸高的話就是借題發揮,巧借烈祖的話,引申發揮,表達了京城賦稅太多,應該減稅的思想。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聲中接受了他的意見。

例二: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東西。國王偏叫他來看這個看那個,還取笑他說:“你不論看什麼,都把一件東西看成兩件,是嗎?你本來窮得隻有一頭毛驢,現在可有兩頭了,闊起來了,哈哈!”

“真是這樣,陛下!”阿凡提說,“比如我現在看你就有四條腿,和我的毛驢一模一樣呢。”

有一天,國王和大臣帶著阿凡提外出打獵。天氣炎熱,熱得國王和大臣汗透衣衫,他們就把濕透的衣衫脫下來搭在阿凡提的肩阿凡提本來就夠熱了,再加上國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國王見阿凡提熱得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簡單,能馱一頭驢馱的東西。”

阿凡提聽了很生氣,但卻平靜地說:“不,我肩上馱的是兩頭驢的東西。”

阿凡提兩次對國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話題法。從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借助國王的話題,進行引申發揮,諷刺了國王。

要想把話說得好,說到位,就需要做多方麵的考慮。其中最要緊的是控製住自己的情緒。“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語言的失當,往往是思想片麵的必然結果。要防止把話說得過重,首先需要從端正思想認識入手。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學會全麵、辯證、發展地看問題,力爭使自己對人對事有一個公正全麵的評價。

把握“重”的說話技巧

有些時候,有的人偏偏不識抬舉,你賞他臉,他非要踩著臉上天,也有的人頑冥不化,或悟性太低,對某個事理說千道萬他就是不開竅,也有的人不通情理,看問題偏頗短見,你不用尖刻有力的話點明事理,他就是不認賬。

遇到以上這些情況,你就應該把話說重些才好。那麼怎樣把話說重些呢?

一針見血法

對一些執迷不悟、麻木不仁者,一針見血指出其錯誤,促其猛醒覺悟。

有一位中學生,自以為看破紅塵,認為世人都是虛偽的,並多次在作文與言行中流露出走的想法。有次不顧勸阻,真的出走了。

班主任知道後,立即騎車追尋,好不容易找到他。回校後,班主任針對這位學生存在的糊塗認識,一針見血地指出其錯誤:“你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真實,可是,你臨走時給我寫信,說明你對老師的愛是真實的;你信中說要我多送幾個同學升學,這也說明你對我們班的愛是真實的;你對父母、姐姐的愛也是真實的。在你身上存在著這麼多真實的成分,難道別人就會是虛偽的嗎?”

老師的話直接刺痛了他的錯誤,在他心中引起了強烈震動,他悔悟地垂下了頭。

一針見血,直來直去,弄不好會傷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使用時要分析情況,看準場合,爭取做得恰到好處。

針鋒相對法

如果在與人交談或談判時,對方比較刁鑽,提出的問題既尖刻又有分量,這時,你給予對方的回應也應該是有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