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準確到位的技巧(2 / 3)

借薪助燃

在說話和辯論時,可以巧用對方或第三者的言行來為自己服務,可以說是借人之勢,長自己之威風,滅對方的銳氣。下麵我們先看蕭伯納是如何用“淺話”製服辯敵的。

蕭伯納的劇本《武器與人》首演獲得成功,許多觀眾在劇終時要求他上台與大家見見麵,可是,當蕭伯納走上舞台時,有一人大聲嚷道:“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

聽到如此無禮的叫嚷,蕭伯納沒有發怒,相反,他向那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我的朋友,你說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遺憾的是,僅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我們能禁止這個劇本上演嗎?”

蕭伯納巧借觀眾的力量,把一個很深的問題拽到了一個很淺的層麵上來說,有力地反擊了對方的無禮,獲得了極佳的表達效果。

運用比喻

在言語表達中,比喻技巧的運用是很廣泛的。

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生僻為通俗,同時還能啟發人們豐富的聯想,使自己的論證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林喬豐在《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抑製》的論辯中有一段精彩的發言:“……讓我們來看看詹金斯法案的例子吧!裏根總統他雖然是否決了詹金斯法案,但是呢,美國政府同時卻提議要把新的多種纖維紡織品的條文修改得更加強硬,而且甚至連絲、麻非多種纖維紡織品也要納入限額的範圍內。這不就證明了貿易保護主義,一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給抑製了,但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卻又興起,好像臉上的一個暗瘡消滅了,但是,另外一邊臉上的暗瘡卻又生了出來,當人們看到你臉上的暗瘡時還不是說:‘啊呀!非常可惜,長得那麼漂亮,但是你臉上還是有暗瘡呀!’對嗎?……”

好一個暗瘡理論!比喻既形象生動,又恰到好處,使論辯大為增色,觀眾驟然為之喝彩。

北京大學生李玫在論證《發展旅遊業利多於弊》這一辯題的反方觀點時,曾談到旅遊業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關係,她說:“旅遊業的興衰,完全依賴於世界經濟發展的好壞,打個比方,假如世界經濟打了個噴嚏,那麼,旅遊業也會感冒,甚至得肺炎……”

像這類信手拈來的比喻,把本方的觀點揭示得更通俗、更鮮明,較好地增強和渲染了論辯的表達效果。

貼切的比喻在論辯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使論辯更具形象性、生動性、邏輯性,增加對手反駁的難度。

比喻論辯,是通過巧妙的比喻來說明真理。論辯中,辯者適當地采用巧妙的比喻既能形象和生動地說明觀點,又能顯示自己的幽默口才,較好地調節氣氛,幫助人們明確或加深某種認識。

運用俗語

諺語、歇後語是經過人們長年傳誦、千錘百煉豐富起來的,它們寓意深刻,韻味雋永,結構固定,琅琅上口。用它們來形容、描繪事物,形象生動,淺顯易懂,聽來如飲甘泉,如嗅芳香。請看下麵二例。

“一個真正的改革家行得正,走得直,人正不怕影子斜,雖然他受到一些人的誣蔑,雖然有時不被理解,但我們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他們的奉獻,他們的付出是會得到人們理解的。”

這裏兩處用了諺語,順情人理,很有說服力。

“我雖然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有些人對我們冠以‘包子’、‘傻冒’之尊稱,但我們也能進入科學的大門,你們不要門縫裏瞧人——把我們看扁了!”

這裏運用歇後語,生動形象。

說話時運用諺語、歇後語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太多。諺語、歇後語有一種俏皮感,太多了顯得輕佻浮滑,嘩眾取寵,聽眾覺得厭煩。

第二,不能亂用。諺語、歇後語雖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有些內容粗俗淺陋,庸俗低下。如“婦人是枝花,灶前灶後扒”、“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崽打地洞”、“茅廁裏遊泳——奮(糞)勇(湧)前進”、“窮人死在大路上——命該如此”等。

第三,要自然、完整,與正文融為一體。可以用一些提示語:“俗話說”、“有道是”等連接。

第四,有些方言區的歇後語不能用,如:“蜀嘴食胡椒——胡溜。

溜”(福州方言),“狗吠老虎——唔知死”(客家方言)。

說話時要多用貼近人民現實生活的自然輕快、通俗易懂的俗語,如多選用名詞、象聲詞、迭音詞、語氣詞、民諺、歇後語等,這樣才能被廣大聽眾所接受。

有的人講話,過分講文辭的華美,追求新奇,以為這樣才能換來聽眾的喝彩、掌聲,殊不知,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反而丟掉了樸素、自然的感染力。因此,我們在講話中要盡量用通俗易懂的常見詞語、流行的、口頭詞彙,不宜使用生僻晦澀的古詞、偏詞或專業性強的術語,更不能自造詞語。語言一定要樸素大方,盡量不用華麗的辭藻,形容詞更要慎用。

把握說話的輕與重

所謂“重”,就是把話說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謂“輕”則是把話說得隱晦些,淺淡些,客氣些,簡單些。由此可見,說話輕與重的分寸是根據聽話的具體情況界定的。

有些人在日常交際中,對問題缺乏理智,不考慮後果,一時性起,說話沒輕沒重,以致說出一些過頭的話,既傷害了他人,也妨害了自己。

有一對夫妻吵架,兩人唇槍舌劍,各不相讓,最後丈夫指著妻子厲聲說:“你滾,我永遠不想再見到你!”妻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有一位家長讓5歲的兒子從1數到100,但兒子每次數到20時總是數錯。家長不耐煩地指著兒子說:“你真笨,簡直像頭豬一樣。”這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兒子當時就拉長了臉。

這類說“過”了、說“絕”了的話,雖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氣話,但是對方聽來,卻很傷心,常常引起爭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

俗話說“過火的飯不要吃,過頭的話不要說”,“話不要說絕,路不要走絕。”正是對上述不良談吐的告誡。

導致人們說“過頭話”,有思想認識方麵的原因,也有語言表達上的問題。因此,在說話時還應該注意口語表達的準確性。

拿不準的問題,切忌武斷

一般人並不怕聽反對自己的意見,不過人人都願意自己用腦筋去考慮一下各種問題。對於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都願意多聽一聽,多看一看,然後再下判斷。

為了給別人考慮的餘地,你要盡量緩衝你的判斷結論。你把你的判斷限製一下,聲明這隻是你個人的看法,或者隻是你親眼看到的事實,因為,可能別人跟你有不盡相同的經驗。

除去極少數的特殊事情外,日常交往中,你最好避免用類似這樣的語句來說明你的看法。如“絕對是這樣的”、“全部是這樣的”或者“總是這樣的”。你可以說“有些是這樣的”、“有時是這樣的”,甚至你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凡是對自己沒有親曆,或不了解全部事實,或存有疑點的問題發表看法時,要注意選擇恰當的限製性詞語,準確地表達。如說:“僅從已掌握的情況來看,我認為……”、“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我認為……”、“這僅僅是個人的意見,不一定正確……”這些說法都做了必要的限製,不但較為客觀,而且隨著掌握新情況的增多,有進一步發表意見,或糾正自己原來看法的餘地,較為主動。

有時是因事實尚未搞清,有時是因涉及麵廣,或者自己不明就裏,都不宜說過頭話,而應借助委婉、含蓄、隱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達本意,揭示批評內容,讓人自己思考和領悟,使這種批評達到“藏穎詞間,鋒露於外”的效果。例如,可以通過列舉和分析現實中他人的是非,暗喻其錯誤;通過列舉分析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錯誤;也可通過分析正確的事物,比較其錯誤等。此外,還可采用多種暗示法,如故事暗示法,用生動的形象增強感染力;笑話暗示法,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尷尬;軼聞暗示法,通過軼聞趣事,使他聽批評時,即使受到點影射,也易於接受。總之。通過提供多角度、多內容的比較,使人反思領悟,從而自覺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見,改正錯誤。

評價他人時,切忌簡單否定或肯定

對他人的評價是最為敏感的事情,應格外慎重。尤其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作否定性評價時,更應注意公正、客觀,不要言辭過激,最好少使用“限製性”詞語。如果某下屬辦糟了一件事,在批評時,某領導說:“你呀,從來沒辦過一件漂亮事!”這話就說得過於絕對,對方肯定難以接受。如果這樣批評:“在這件事上,我要批評你,你考慮得很不周到!”這樣有限度的批評,對方就會心服口服,低頭認錯。因此,對他人作肯定或否定性評價時,要注意使用必要的限製性詞語,以便對評價的範圍做準確的界定,恰當地反映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發展程度。隻否定那些應該否定的東西,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簡單地“一言以蔽之”。

妙語精言,不以多為貴。領導者在批評下屬的過錯時,經常要用聽起來簡單明了、淺顯易懂,實際上含意深刻、耐人尋味的語言,使出現過錯的人經過思考,便能從中得到批評的信息,並很快醒悟,接受批評,改正過錯,吸取教訓,不斷前進。

矛盾衝突時,切忌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