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節更須有禮(1 / 3)

第八章有節更須有禮

要注意稱呼上的禮貌

和別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象是一個見麵禮,又好象是進入交往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

常聽社會上有些人為了某件事發生爭執,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聲高,彼此你言我語爭得麵紅耳赤,有時一方幾句激憤的話說出來,對方麵上架不住,便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因為彼此吐言無禮、出口不遜而動幹戈,事後想來多不劃算呀!但類似的情景有時也會出現在我們身上,因為說話失禮而傷了人和誤了事的情況可能在每個人身上都曾發生過。我們說話有時並非為了跟別人較真。也有時別人本來說了一句很認真或很重要的話,我們聽了,卻未以為意,置若罔聞。所以,禮貌做人大多數時候體現在“禮貌說話”上。學會有禮貌地說話和說禮貌的話,是步入社交圈的第一步。

人們在各種社交場合,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時,都需要適當地說一些禮貌話和客氣話。說禮貌的話,可讓人感到你知書達理、富有教養,同時也能讓對方如沐春風、身心通泰,從而便於彼此進一步交往和共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5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話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5裏,5裏,什麼5裏!”

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5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去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是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講究禮貌的重要性。那麼,怎樣稱呼才算禮貌呢?

考慮對方的年齡特征

見到長者,一定要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

“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20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合適。

考慮對方的職業特征

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稱“師傅”,難免使人反感。因此,在稱呼上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了不舒服。

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頻繁和複雜,人們相互之間的稱呼也就越來越多樣化,既不能都叫“師傅”,也不能統稱“同誌”;比如,對外企的經理,對外商,就不能稱“同誌”,而應稱“先生”、“小姐”、“夫人”等。這樣稱呼會使人們感到自然親切。

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親疏關係

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班長”、“小姐”之類的稱呼,反倒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倒是可以的。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招待會上這樣稱呼:“總統先生,尼克鬆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誌們,朋友們!”這種稱謂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考慮說話的場合

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別不同的場合。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稱呼的。

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廠長”、“趙校長”、“孫局長”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能體現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和法人資格,是順利開展工作所必需的。

稱呼對方的名字有一見如故之感

在向人打招呼時,要使對方有一見如故之感,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他(她)的名字。美國交際家戴爾·卡耐基說:“在交際中最簡單、最明顯、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記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