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握時機和原則(3 / 3)

懂心理學的管理者還善於根據男女性別心理上的差異巧妙說話,從而順利地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

對於“老”字,男人一般覺得沒多大關係;但若說某位女性年齡大、老,她會非常不悅。

冬天,在電影院裏,常有年輕女觀眾入場後不脫帽子,影響後麵的觀眾觀看。為此,放映員多次廣播:“影片放映時請不要戴帽子。”但許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後來,放映員幹脆說:“本影院為了照顧年老體弱的女觀眾,允許她們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結果,所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帽子,因為她們都不願意讓別人認為自己是衰老之人。

看教養層次

教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

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曆、涵養氣度等。教養層次不同,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了,乙卻可能聽不懂,理解不了,像前文所說的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要認清自己的接受對象教養層次如何,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說話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看性格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可見,孔子誨人並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關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也要注意這一點。

看對方心境

心境通俗地稱為心情,是一種比較持久的、難言的,但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大家知道,在聽覺方麵,聲波在耳蝸內轉變成一種可供神經係統使用的密碼。通過神經係統的處理,聽者就把這些編了碼的信號感知為能夠表達說話者意思的詞彙。既然聽者要將接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係統處理,那麼,聽者的心境,必然影響到語言的交流效果。

人際交流中經常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往往會發生意外的問題。《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到大觀園中一個婆子教訓自己的外孫女:“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麼東西,來這園子裏頭混攪!”這話恰好被黛玉聽到,她誤認為婆子是指桑罵槐在罵她,於是大叫一聲道:“這裏住不得了!”直氣得“兩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話本來是不讓外孫女到大觀園中來,但黛玉不這麼想。她的那種寄人籬下的特定處境和心態使她產生了誤會。所以,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感受完全不同。

看文化背景

隨著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拿交際場合的稱呼語來說,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就十分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們常說“炎黃子孫”,這對港台同胞、海外僑胞很恰當,但對國內兄弟民族說“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會說:“我是烏桓的子孫。”在西方,你對一位姑娘說:“小姐,你長得很漂亮!”她聽了格外高興;而在我國,如果跟年輕姑娘也說這句話,對方說不定會大為惱火。顯然,說話不考慮文化背景也是不得體的。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國際會議,為了向外國人宣傳中國人愛好和平,決定為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放映越劇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此,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一份厚達16頁的說明書。周總理看了後批評說:“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後來周總理建議說:“你隻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句話果然奏效,贏得了外國朋友的讚賞。

在現實交往中,從我國現階段國情看,如果接受對象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知識欠豐富者;或一時尚不能確定其教養程度時,所表達的言辭,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那種故作深沉、吊書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說話要看身份

身份不同,說話必須有所不同。對待上級要嚴肅恭敬,對待下級要親切關懷。對待不同文化層次的公眾也要講究不同的說話策略。這樣,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交流目的。

身份包括接受對象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職業。一般來說,不要對一個無職業的人,去傳授什麼領導藝術;對一個中小學生,去談什麼計劃生育;對一個建築工人,去介紹什麼養殖技術。一個學術會議,與會者都是專家、教授,而你僅僅是一個剛入門的初學者,卻在會上誇誇其談,就不恰當;一個領導辦公會,與會者都是領導人,如果你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卻在那裏指手畫腳,就不應該。

區分身份,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位年輕人路遇長者、前輩,打招呼說:“嗨,老兄,哪去?”這就未尊重接受者的身份。同樣,一個小孩子過生日,作為其父母的同事、朋友被邀去做客,他致祝辭說:“衷心祝你健康長壽!”這就抬高了聽話人的身份;對你的直接上司你直呼“老李”、“老趙”或其姓名,就不適宜;對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一概稱之為“師傅”也屬不當。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