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體驗魅力口才
要想辦事得心應手,措置裕如,你必須要使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的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高科技、信息時代的到來,提高辦事效率,講究“語言”魅力形象勢在必行。隻有養成良好的辦事習慣,才能有效地達到事半功倍的辦事效果。
說話與動作的完美表達
人的動作是受神經支配的,人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所以,青年人在說話時可以根據對方的動作和利用自己的動作交流和傳遞各種信息。
頭動
。頭動,就是用頭部的活動來傳遞信息,表達內心的情感。在表現形式上,有點頭、搖頭、偏頭、回頭、仰頭、低頭、垂頭七種,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際環境中,點頭,表示讚同、肯定、鼓勵;搖頭,表示反對、否定、懷疑;偏頭,表示岔移、猶豫、不解;回頭,表示欣賞、拒絕、回避;仰頭,表示景仰、傲慢、堅強;低頭,表示嬌羞、順從、沉思;垂頭,表示無奈、沮喪。
頭是人身體上最突出的部位,其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作用非常明顯。如何動,對說話者來說,是情感的表達;對接受者來說,則可由此獲得信息。唐代詩人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奇特想像,沒有華美詞藻,一個“舉頭”,一個“低頭”,就把詩人旅思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舉頭”,觸發了遺思;“低頭”,陷入了沉思。一“舉”一“低”的兩個頭動,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
現代詩人徐誌摩1924年7月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日本,臨別回國時,日本侍女的一個低頭動作,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感到這一低頭,傳遞給他的是無比的溫柔與嬌羞;“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日本侍女的動人之處,他感受到的,不是明亮的眼睛、紅潤的嘴唇、雪白的肌膚、纖巧的手臂、婀娜的身姿、豔麗的和服,而單單感受到了奪人心魄的溫柔的低頭。
我們今天讀起這首詩時,打開形象思維的窗戶,展開想像的翅膀,也會為那“一低頭”而感觸萬端。
頭動中,以點頭和搖頭最為多見。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也很寬泛。
尤其是點頭,除了前麵所提到的讚同、肯定、鼓勵外,還可表示問候、致意、感謝、滿意、理解、舒暢、表揚、擁護、放心、尊敬、佩服等等。
搖頭雖然在含意上不像點頭那樣十分寬泛,但有時搖頭所指是並不確定的。在雙方交際中,一方被另一方問及某人、某事、某問題時,他要表示反對、否定、拒絕,可以搖頭;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時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談此事,也可以搖頭。
這就需要交流雙方根據現場的情況及自己的經驗去加以判斷了。
手動
手動,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動來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即所謂的手勢。
手動是人的所有動作中運用最頻繁而且表情達意作用最突出的動作。在人的所有形體語,甚至整個輔助手段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手動除了孔夫子在《禮記·樂記》中所指出的“言之不足”和“嗟歎之不足”則“手之舞之”外,在不言和不嗟歎的情況下,也常常用到,其表情達意效果甚至超過言之和嗟歎之。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婆婆強逼與丈夫焦仲卿分離,悲苦的丈夫送哀傷的妻子上路,分別時是“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
夫妻倆久久地舉著手,悵惘若失,依依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宋代的柳永,長期寓居汴京,後要去各地漂泊,在與他心愛的歌妓告別時: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手動的部位不同,動作的方向、形式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
有時,就是同一個部位、同一個方向、同一種形式,表示的意義也不同。這裏按部位分述如下:
1.手指。
人手掌上的五根指頭,都可以表情達意、傳遞信息。籃球場上的裁判、以手指的比劃表示其裁判的決定;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掰著手指向戰士演說的照片,令人難以忘懷。在現實生活中,將十指交錯,兩手鉗在一起,顯露出沮喪和局促;分開一手的五指一反一正擺動,表示數字“10”或全部;伸出一手的拇指和小指靠近耳邊,表示打電話;兩手的手指尖貼在一起,掌心分開,狀如尖塔,顯示出自傲和自信。
手指用得最多的是拇指和食指,拇指與食指構成一個圓圈,伸出其餘三指,可表示很好、順利;豎起拇指,伸出食指,既可表示數字“8”,又是手槍的象形。
拇指食指在單獨運用時,含義甚多。如:
拇指,上豎,表示優秀和稱讚;下豎,表示停下和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而且顯得粗驕;指向身後,示意在後麵或留心後麵;指向側麵,表明具體方向;將上豎的拇指對人頻頻彎曲,作點頭狀,表示致意、再見;伸出兩手的拇指,靠近頻頻做相碰狀,示意交鋒、接觸。食指在運用中的意義,比拇指還要豐富:上豎,用於發誓、詛咒以及引起注意;下豎,表示現在、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指向對方,含有斥責、鄙夷之意;指向前方,提醒注意、觀察;指向事物,則是明確告示。還有如將食指豎在嘴唇上,暗示別人不要說話、不要吵鬧;彎曲食指朝自己方向擺動,是叫別人靠近自己;在別人給自己倒茶、斟酒時,以食指輕叩桌麵,可表達對別人的感謝之意;在背後議論他人時的指指戳戳,用的也是食指。將兩手的食指勾在一起,則表示團結、同心。
手指所具有的象形、暗示、指向、指示等作用,曆來為人所重視。秦時,趙高指鹿為馬,其指,是對事物的具體指點;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其指,是敵人的指點、指責。成語中,與手指的運用有關的,隨便就可以舉出很多,如指不勝屈、指顧之際、指桑罵槐、指手畫腳、指天誓日、指瑕造隙等等。
2.手掌。
手掌在交際中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友好的溝通方麵。比如推開手掌,表示真切、誠懇、袒露。在運用中有三種情況:
(1)握手。握手運用的場合較多、含義較廣:與人相見,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與之握手,表示歡迎、問候;別人做出了成績,與之握手,表示祝賀、道喜;別人幫助了自己,與之握手,表示感謝、道謝;別人有憂愁、悲傷,與之握手,表示安慰、理解;與人分別與之握手,表示留念、祝福;確定共同目標後,彼此握手,表示信心、期盼;矛盾的雙方握手,表示釋嫌、化解。在握手的方式上,稍微碰碰就鬆手,或用力過輕,會顯得冷淡、應付;而緊緊握住又長時間不放,又會讓人感到難堪。因此,在握手的時間和輕重上應有分寸。握手一般隻伸出右手與對方相握,表示特別親熱、特別誠摯時,可以伸出雙手與對方相握;或者以右手相握,以左手搭其臂、肩。
(2)鼓掌。鼓掌表達的意思主要是歡迎、鼓勵、感謝、肯定、同意、讚揚、擁護及振奮。在《毛澤東選集》中,我們看到在毛澤東的一些報告、演說中,多有以括號標明的“鼓掌”、“熱烈鼓掌”、“長時間熱烈鼓掌”等字眼,這是聽講者以掌聲表達的讚揚、擁護的心意。
1999年3月召開的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朱鎔基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據代表統計,台下代表的鼓掌次數達24次之多,而且都是非常熱烈的,長時間的。這充分表達了代表們對朱鎔基報告的肯定與振奮。
(3)拍手。拍手與鼓掌不是同一個概念。拍手主要體現在這樣一些方麵:兩人相見時,彼此手掌拍一下,這在表示問候上,比握手要親近密切些;兩人分別時,彼此手掌拍一下,這在表示祝福上,也比握手親近、密切些。雙方要達成某種協議,或達成協議後,彼此手掌拍一下,表示守信和態度堅決;甚至還表示絕交。如漢代卓文君不遵父命,硬要嫁給窮困落魄的司馬相如,而與其父三擊掌斷絕父女之情的故事。在欣賞音樂時,用手合著節奏拍打,表達出自己的投入之情。人在對某人某事突然表示感歎時,也會使勁拍一下手。
有時作為一種暗號,也用拍手來表示。
拍手除了這些手與手的接觸之外,還可以是手與人體其他部位或與其他物體的接觸。如朋友相見,拍拍對方肩膀或手臂,表示親熱;長者拍拍孩子的臉蛋、屁股,表示昵愛;自己歎氣,會拍自己的大腿;恍然大悟,會拍拍自己的腦袋;人懊悔,會連連輕拍桌案;人發怒,則會狠狠重拍桌案。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就是聞一多對國民黨倒行逆施憤慨已極的情感表達。
(4)手臂。手臂動作比手指和手掌都大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別人注意。列寧演說中留下的那幅左手插入坎肩,右手伸向前方的照片,顯示出列寧的無限風采。
手臂的含義是很豐富的:高舉手臂,表示讚成、同意;屈肘握拳上舉,表明決心、態度;握拳揮動,意為鼓勁、用力;握拳前伸,表示抗議、譴責;伸手向前上方,表示希望、信念;伸手向正前,是請客人先舉步,伸手向屋內及座位,是請客人到屋內就座;手往下揮,表示堅決;雙手下伸,表示無奈、無法;揮動右手,表示招呼、再見;對人搖手,表示拒絕、否定;雙手朝兩邊分開,表示完了、沒了;雙手背在後麵,有一種居高臨下、不容置疑之感;雙臂抱在一起,顯出一種自信與傲慢;一手撐著下巴,是在思索,或有疑惑;雙手托起腦袋,則是不安、無奈的表現;十指交叉往後抱住後腦,顯出輕鬆、閑適;雙手叉腰,表示自豪和挑戰。
手臂動作主要是情感的宣泄,表達者為了引起注意,加重語氣,強調內容,突出思想往往有手臂動作的運用。而接受者也往往在這些手臂的動作中獲得深刻印象,受到深切感染。
身動
身動是整個身體的動作。人的情感表達和信息傳遞,可以由整個身體的動作來展現。
1954年川劇名家席慕蓉在重慶北溫泉休假時看到一對夫妻吵架,她對那位妻子的身體動作很有興趣。她對同行的人說:“我發現那個女人很有表演才能。她有一個很好看的動作:她哭的時候,肩膀聳得很厲害;就在聳肩的同時,我看到她的頸項是伸直了的,頭微微朝下,腮齶之間有顫動,表示出‘忍氣吞聲’的情狀,這就既有‘外在’,又有‘內在’了。”席慕蓉說的這位女人,就是以身動來表情達意的。
現實生活中,身動主要有以下形式:
1.鞠躬
一般表示敬意是上身向前傾斜15度左右,特別恭敬,則彎曲90度。日常交際中,鞠躬隻用於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年輕的下級對年長的上級;同輩、同事之間,隻在表示極深的謝意之時才用。
非日常交際,如演員上台演出,演講者上台演講,他們也對觀眾、聽眾鞠躬,這是對公眾的尊重,意思是謝謝公眾前來捧場。又如吊唁死者,追悼英烈,人們也對其遺像、遺體、陵墓、紀念碑鞠躬,這是表達緬懷之情。除這些外,鞠躬還有請求和致歉的意思。我們經常看到,抗戰時期侵略中國的日本軍人,再次來到解放後的中國時,麵對當年的受害者深深鞠躬,請求寬恕、虔誠道歉的情景。
2.擁抱
這本是西方用以表達親密、友愛情感的身體動作。現在隨著各國交往的頻繁、人民間接觸的增多,中國人也漸漸接受了這種方式。
不僅在與外國人交往時如此,就是國人之間,也在一些地方流行。
擁抱和緊緊握手一樣,傳遞的都是熱烈的情緒,僅僅是表現的方式不同罷了。朱鎔基總理在九屆二次人大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記者關於中俄、中美關係時談到葉利欽總統同他的會見。“會談結束時,葉利欽總統走過來和我緊緊擁抱。我想這無非說明我們是真誠的朋友。”
3.合十
合十就是兩隻手臂均彎曲於胸前,伸直手掌,十個指頭緊緊合在一起,不動或前後搖動,閉目,身體略前傾,微微低頭。這是佛教徒表達虔誠、友好的動作,在南亞、東南亞和我國西藏以及其他佛教地區流行。甚至道教以及非信教徒中,也有此動作。按照入鄉隨俗的觀點,即使平時不用此動作的人,到了運用此動作的地方和場合,也應運用這些動作。如《汪東興日記》中,汪東興回憶毛澤東1947年10月9日在陝北遊白雲觀,“道長出來迎接我們這些施主,毛澤東雙手合十,閉目低頭與道長行過禮”。
除了上述三種形式的身動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還以一些獨特的身動形式來表達友好、親密的感情。如維吾爾族親友相見,先握手,口說“撒拉木”(您好),然後右手扶胸,躬身後退半步。蒙古族接受長者的東西,要稍屈身子,或跪下一腿,伸出右手去接。青海、甘肅藏族互相見麵,伸出雙手,掌心向上,彎腰躬身。滿族久別重逢,以擁抱為禮,平時相見,則要稍稍彎曲身體,作下蹲狀。塔吉克族久別相見,相互吻手,婦女相見,則相互接吻;告別時,男子右手捫胸、躬身,女子則雙手捫胸、躬身。鄂溫克族年輕人見長者要屈膝、側身、拱手作揖。柯爾克孜族平時彼此見麵均要以手撫胸、躬腰。錫伯族晚輩見長輩要“打千”——左腿前走半步,雙腿下曲,雙手扶左膝蓋。
以上這些形體語都是不可輕慢和小覷的。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會經常用到這些形體語言,所以,熟練掌握這些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對說話時能夠更好地與人們溝通和交流將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說話與神色的表達
不同的神色可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人的個人隱秘,包括內心想法、動機、情感傾向等,都難以避免地要通過神色表現出來。神色語的傳遞具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青年人在說話時注意觀察聽眾的神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說話效果,同時還可以恰當地運用自己的神色,傳遞信息。
眼神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個什麼模樣,都可以通過這扇窗戶透露出來。青年人相互見麵,自身的喜、怒、哀、愁、樂,用不著開口說話,隻憑眼睛的神態就能傳遞出內心的情感;公眾也不一定要聽哪個人說話才能獲取其傳遞的信息,隻需看看眼睛的神態,就能領悟其內心的活動,知道他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眼神所傳達的感情,往往超過有聲言辭的發送。所謂“會說話的眼睛”,就是由此而得。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十分善於運用眼神語。
保爾·拉法格回憶馬克思時說:“當某一個人在談話中加入幾句俏皮話或機敏的答辯時,他的眼睛便在濃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閃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