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體驗魅力口才(2 / 3)

李卜克內西回憶恩格斯說:“他在觀察人們和事物的時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鏡或黑色眼鏡,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目力。他的目光從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麵,而總是要洞悉底蘊。這種明察秋毫的目力,這種‘慧眼’,這種自然之母隻賦予少數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這一點我在第一次會見他的時候就覺察到了。”

普·凱爾任采夫回憶列寧時說:“他演說時的姿態,他的淳樸,而首先是他的一雙目光炯炯能看到人們內心深處的眼睛——都使我覺得是非凡的。”

眼神的運用是通過目光注視來形成彼此間的溝通交流的。

聽者的眼神黯淡無光,表明其內心有憂傷,說話時就不要神采飛揚;聽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對自己或自己的表現產生興趣,說話時就應趁機表達自己的思想;聽者眼神遊移躲閃,表明其慌亂心虛,說話時就應窮追猛擊;聽者眼神沉靜堅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說話時就不可輕率表態。

目光注視並不是說在交流中要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英國學者莫裏斯說過:“眼睛對眼睛的注視,隻在強烈的愛或強烈的恨之時才發生;其他人在通常情況都不喜歡被人一直注視。”確實,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一對戀人,彼此都會深情地注視對方的眼睛;兩位情敵,彼此也會狠狠地注視對方的眼睛。美國學者邁克經過試驗認為,雙方交談中,如果彼此注視的時間超過交談時間的60%,那就說明彼此互感興趣超過了交談本身。因此,交流中,如果不是強烈的愛或強烈的恨,注視對方眼睛的時間應控製在60%以內。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聽話人,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會使對方感到局促、難堪,甚至會產生被挑釁、侮辱的感覺。為了避免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以及一點不盯對方的眼睛,可以將注視的視域稍加拓展:既注視眼睛,又注視麵部表情,還注視手勢、姿態、動作等等。

臉色

臉色,就是臉上的表情。一個人的內心活動,想說什麼,是可以通過臉色來表達的,《左傳》中說:“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別人要知道某人的內心活動。也可通過觀其臉色來獲得。

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這就提醒人們:在說話過程中應當留心別人通過臉色傳遞出來的信息。時下,老百姓形容一些黨政機關是“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批評他們高高在上,不為或不熱心為老百姓辦事。當有的老百姓找上門去時,在他們的臉上表現出冷漠、厭煩、鄙夷、傲慢、拒絕等情緒,使人望而卻步。可見臉色在交際中的影響。

臉色的構成,除了眼睛之外,還有眉毛、鼻子、嘴巴、肌肉、須發等。人的情感都可以通過這些構件表達出來。

比如眉毛:魯迅說是“橫眉冷對千夫指”,其橫眉,既表示對敵人的輕蔑,又表示自己的無畏,傳遞情感是非常準確的。如果換成“揚眉”、“皺眉”、“豎眉”之類,就不恰當了。揚眉表示的是興奮、愉悅;皺眉表示的是討厭、為難;豎眉表示的是氣憤、惱怒;展眉表示的是舒暢、寬慰;鎖眉表示的是憂愁、哀傷;低眉表示的是羞澀、順從;垂眉表示的是不願、不快;擠眉表示的是挑逗、嬉戲等等。

中國的成語、俗諺中,有不少就是表現臉色而使人獲得其傳遞的信息的。如滿麵春風、喜笑顏開,表達內心的喜悅與興奮;和顏悅色、笑容可掬,表達出對人的熱情與友好;道貌岸然、冷若冰霜,表達出對人的高傲與冷淡;羞羞答答、麵紅耳赤,表達出內心的羞怯與激動;麵如死灰、目瞪口呆,表達出內心的驚悸、恐懼;疾言厲色、凶神惡煞,表達出對人的威壓與要挾;涕淚交流、向隅而泣,表達出內心的痛苦與悲傷;須發倒豎、鼻翼開合,表達出內心的震怒與憤然。

在臉色中,最能體現傳遞信息、表情達意作用的,是笑與不笑。

不笑,較為簡單,傳遞的信息是很明確的。如痛苦、悲傷、憂愁、苦悶、憤怒、激動、恐懼、驚訝、厭煩、仇恨、斥責、聲討等情緒支配時,就不會笑,也不必笑。而笑,則較為複雜,傳遞的信息不很明確。一個人喜歡某人某事時,他會笑;可他不喜歡某人某事時,也會笑。一個人心裏高興時,他會笑;可他不高興時,也會笑。甚至有時一個人在本不該笑時,他也要笑。

青年人,在交往中最能促成彼此溝通交流的笑,是微笑。微笑是不出聲音,通過麵部略帶的笑容來傳遞信息的一種臉色。這種臉色好似和煦的春風,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和愉快,營造出一種融洽和諧的交際氛圍。《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揭示了這種作用。

微笑臉色的語意十分豐富:高興、愉悅、滿足、樂意、友好、熱情、親密、歡迎、敬佩、讚同、鼓勵、領悟,還有希望、企盼、請求,甚至還有自謙、內疚、致歉、否定、拒絕。有人說,微笑是交際的靈魂,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畫了一位幾個世紀以來都令世人為之傾倒的女人,成為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形象。按照我們東方民族的審美觀,蒙娜麗莎算不上漂亮,而且多少還顯得有些臃腫。可她的驚人之處,正在她那永恒的微笑。使人看去,總覺得心裏舒暢、愉悅、產生好感。中國的商界很早就有句“人無笑臉莫經商”和“不會笑臉迎人,沒有生意上門”的說法。老百姓中也有“拳頭不打笑臉人”的俗語。這些所指,就是微笑。在當今各行各業都在大力提倡“微笑服務”,所看中的,就是微笑所蘊含的特殊魅力。

說話與心理素質的表達

對人說話是一種精神活動,表達效果的好壞,與說話者的心理素質有很大關係。心理素質良好,不僅能順利表達,而且能獲得預期效果。心理素質不佳,或許登不了表達的場所,或許在表達之中半途而廢,或許在雙向交流之中應對失策。

心理類型決定說話方式

青年人說話水平的高低與心理狀態有關,不同的心理類型,在說話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現。

1.衝動型

衝動是一種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控製很薄弱的心理現象。

這種類型的人,情緒往往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好似打開的煤氣灶,一遇火星就會燃燒起來。其表現是遇事不夠冷靜,易動肝火,急於表態,喜說好講,脫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講策略,不計後果。

要麼噎得聽者受窘而無法與其形成溝通交流;要麼將自己全都暴露給聽者;要麼惹惱甚至激怒聽者,使聽者奮而對其反擊。

但是,這種人心底坦蕩,沒遮沒攔;心裏有啥想法,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沒事一般,轉趨平靜。

梁山好漢中多有此類,如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與燕青外出,投宿一莊院,聽莊主太公說宋江搶了他女兒,李逵當即對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來聽這老兒說的話,俺哥哥原來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勸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沒這事!”李逵說:“他在東京兀自去李師師家裏,到這裏怕不做出來。”然後不顧勸阻,一口氣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指著宋江大罵:“我平常把你做好漢,你原來卻是畜生!你做得這等好事!”

待後來事實弄清,原來是一強盜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認錯。他的這種心理素質不但不影響他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們更加認識了他的憨厚、坦蕩,愈發可愛。

2.理性型

理性是一種從理智上控製行為的能力表現。

這種類型的人不是不講情感,而是善於控製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不輕易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態;言辭常常深思熟慮之後才出口,較為周密、策略。這種言辭聽者易於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產生很大抵觸。

但是,這種人在需要當機立斷的緊急關頭,有時也會誤事。有些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等你深思熟慮下來,為時晚矣。並且,過於理性,也會給人造成圓滑的印象,同樣影響交流效果。

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隻悄悄歎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破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隻是悄聲讚歎,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係。

他屯兵壟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於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帖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後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後,群僚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宋代的呂夷簡,以理性著稱於世。年幼的仁宗皇帝即位時,他以同平章事之職(宰相)輔政。一次仁宗久病不愈,百官皆憂心忡忡。這天仁宗病情稍見好轉,叫太監火速傳呂夷簡進宮朝見。呂夷簡聞命後,在家靜坐許久才緩緩動身,一路上還不斷同熟人寒暄,一點不著急。進宮後,早等急了的仁宗問他:“我病了好久,今天覺得好一點,急著想見你,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呂夷簡答道:“陛下久病不愈,朝廷內外一片憂慮。今天內侍突然急急出宮,傳我火速進宮,我若立即慌慌張張跑來,恐怕會引起臣民猜疑,以為宮中發生了什麼不測之事哩。”說得仁宗愈加敬重他。其實,他心裏比仁宗還急,巴不得一下飛進宮裏,但他卻從理智上刻意控製情感,以定臣民之心。

對說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於衝動型心理的。隻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就會贏得聽眾的欽敬與喜愛。

3.居高型

這種心理指的是聽者憑借某種條件,在說話過程中處於優勢地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隻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硬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居高言辭。

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於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會,隻得任你去說。如係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唯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麼說,你就怎麼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

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談到: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著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本來,尊師是中國人的優良品德,蔣介石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因其居高心理支配,老師不老師,也就全不理會了。

這種心理狀況,沈劍虹還有一對比佐證:

蔣介石與來訪的約旦國王侯賽因會談時,“蔣公像是父執一樣,侯賽因則是恭敬的子侄”。而“蔣公和美國大使會談時,總是非常和藹有禮的。他總是傾聽對方的談話,並且很有禮貌地回答問題”。侯賽因雖貴為國王,但因國小、貧弱,蔣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對。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雖僅一大使,蔣介石就不能居高了。

對說話者說來,居高型的心理如果不加強自我修養,實施自我抑製,是於言語交際十分不利的。

4.平正型。

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衝動,又不著意抑製,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是一就說一,是二則說二。

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很受人歡迎,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

為我國科學事業獻身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鬆院士,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典型。他逝世後,《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學報》記者做了這樣的報道:作為上級,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說:“新鬆作風民主,決不獨斷專行。有不同意見爭論時,你甚至可以給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他倒很欣賞你的堅強。”

作為下級,他敢講真話,敢作敢為。一個863項目要調整,但領導同誌猶豫不決。蔣新鬆會上批評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歎:“蔣新鬆是科技帥才,有時我和他也爭論,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我非常感謝他。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在爭論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共和國主席的江澤民,在這方麵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範。他雖位尊權重,但與人交際時毫無居高臨下的架勢,說話非常平易近人。

1991年12月25日他視察貴州民族學院時,親切詢問一個苗族女學生是哪裏人。女學生回答他後,他和藹地告訴女學生:“我是揚州人。揚州你去過嗎?”女學生回答沒去過。他微笑道:“啊,有機會請到我家鄉揚州看看,三月最好,李白不是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嗎?”本來頗有些拘謹的女學生,一下輕鬆了。談話人在人際交往中,應當努力具備這種平正型的心理,使自己的言辭獲得最好的交際效果。

心理素質決定說話水平

說話水平與心理素質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大凡心理素質好的人,其說話水平一定高於常人。但在通常情況下,心理素質如果不是處於某種病態,大多是可以調節的。

就是說,一個人說話水平的高低與他個人的主觀要求和主觀願望密切相關。

1.主動性

主動性是指青年人在說話時應具有明確的說話目的,並充分認識說話的意義,使自己的表達行為服從於聽眾要求的心理。

這種心理反映著說話者的意念,貫穿於說話活動的始終;同時,也是產生說話欲望的動力。比如你是一名軍人、一位領導、一個黨員,或有良知的公民,當有嚴重損害國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邊發生,你會被強烈的責任心驅使,站出來喝止。至於這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惡果,是來不及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