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的力量(3 / 3)

(4)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忌諱討論的,所以我們就得避免談論到它。如果不遵守這項規則,那麼雙向溝通隻會變成彼此偏見的交換。

如果談論的是關於每個人不同的嗜好、興趣,那在這個會談中,你的了解程度隻能做到別人跟你所不同的愛好,以及為什麼他喜歡的卻正是你所不喜歡的。關於這種差別是不需要爭辯誰好誰壞的,如果你這麼做,那隻是個人時間的一種浪費。

除了喜愛不同無法討論爭辯之外,還有私人的觀念和成見也是同樣的。當這出現在會談上時,我們隻能從中知道每個人不同的觀點和先人為主的偏見,但我們卻不能想借著討論而達到使對方放棄他的看法而接受我們。像這種事情是無法達到心靈相通的,而如果你堅持要爭辯的話,那也隻是徒勞無益的。

(5)不要光聽自己所說的。我們都曾有下麵會話的進行的經驗。當張三在說的時候,李四則保持沉默。但李四卻不是在聆聽張三所說的話,而是禮貌地等待張三說完,然後再開始發表自己內心想說的事。而李四所說的可能與張三講的無關。

而當李四說話時,張三亦禮貌地等待——但也不是在聆聽。

當李四講完後,張三趕緊繼續他先前的話題,或者說些和李四剛剛發表內容無關的其他事情。這樣的情形就好像兩個人各在不同的房間說話,因為隻有自己一個人在聽話。

(6)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是在你聽問題時需要密切注意。那就是在回答之前努力去了解問題,而後呢,根據你的理解程度來回答問題。很多人把問題視為隻要說出話來就好,而隨意地說出當時心裏想到的事,也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跟問題有關。

當你對被問到的問題一點概念也沒有時,不要貿然地回答。

你必須請求詢問者將問題解釋一遍,或者用你比較能明了的方式再重述一次。當你完全不明白問題時,實在沒有必要回答之,努力尋求了解後再嚐試作答。

(7)如果在會話中你是一個問者而非答者,那麼你必須要求自己的問題盡可能的明白。不要做一個懶惰的詢問者,不要認為因為你自己了解問題,那麼你表現出來的方式別人亦會明白。你或許需要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來發表你的問話,然後努力發現哪一種方法最能抓住別人的心、最易讓人明了。

(8)關於良好的嚴肅型會話裏的詢問還有一個規則。有些人認為他們在從事會談中,他們能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詢問,並且對答案也都欣然接受,沒有批評疑問。這種方式在為了某些特定目標的特定情況裏,可以算是非常有用的詢問方法。但在雙向溝通裏卻無法抓住重點。

(9)當別人在說話時不要打岔。千萬不要太沒耐性,急著在別人未說完時將自己心裏想的表現出來,也不要認為你能根據說話者前麵的言論而知道他將說些什麼而打斷他的話;讓說話者有機會發表出來。

(10)在會話中,如果你是說話者的反對者,不要太魯莽的爭辯,同時你也不用太過禮貌地保持沉默。當你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你的語氣和態度要始終保持著文明理性,過分的客氣隻會壓抑你該說的話。如果你認為你說的話具冒犯攻擊性,那麼試著用溫和的方法說出你的要意,但是不要對值得說出來的話三緘其口。

(11)社交性會話在進行時,主題可以是一個或數個,而且可以隨時改變。談論的範圍可以是人、事件或意見觀點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談論的主題最好是跟大家互相關聯的。如果你發現了在場的某人眼裏顯出倦意或無聊,不論你是否是說話者,你最好趕快換個能引他注意的話題。

(12)使社交性會談更成功、更具娛樂性應盡量避免:粗鄙地大聲咒罵;種族的笑話和惡意中傷;自以為是,故意抬高自己的身價;陳腔濫調的口頭禪;外國話的單字或片語,除非你發音標準且了解其意義;不平常的字眼,尤其是隻有學術專家所熟悉的專有名詞;一再地重複別人已耳熟能詳的故事或笑話。一些話題並不一定要絕對避免,但最好是隻跟極親密的朋友提及,他們或許對你所說的真心話感到興趣:個人的健康狀態及最近動過的外科手術;個人的小寶寶以及他們可愛的俏皮把戲;個人的孩子以及他們傑出優異的表現;自己家裏養的寵物等。

(13)會話進行得非常好時,不要隨意離開或改變主題。這需要一直保持專心和注意力,並知道什麼是有關的重點,什麼是無關的廢話,還包括了解自己的部分。如果不在你的範圍之內就不要自作聰明,爭取表示,除非別人尋問你的意見。

關於社交性會話,還有一些原則要遵守:

(1)不要想打聽別人的私生活,不要問別人一些私人的問題。

千萬不要對別人的長輩、國籍、事業、職業及私人嗜好作無關的幹預。

(2)絕對不要為事實而爭辯,事例要十分準確,不要穿鑿附會。

(3)不要說些惡意的閑話。如果你認為大家都以為你所批評的人名聲很壞,那麼就錯了。你這種形式的爭論是個人的,是攻擊某人而非針對要點、事物,這是一種惡意形式的難題。

(4)不要說些機密的事,除非你希望他們告訴別人。

(5)問些別人的事,不要一直談論自己。

(6)要注意保持自己的音調、該笑的時候笑,但不要發出刺耳尖銳的笑聲。而自己說話的時候,也不要一直咯咯地笑。

(7)眼睛要注視著說話者,不要隨意亂看。

(8)如果有另一個加入談話,簡要地告訴他正在進行的話題,並鼓勵他一起討論。

(9)在晚宴上,問你鄰座一些問題以打破沉默,並且試著讓大家說出看法而成為會話主題。

心靈交會

所謂的心靈交會是指當彼此不能同意時仍然了解對方,或者由於了解對方而達成協議。

由於誤解的阻隔,常常使實際性的會話不能成功地得到一個決定。即使有充分的了解存在,有時也因為不同意而阻礙了行動的產生。

人們可以針對關係他們的主題作一再的會話。而每一個會話都可構成每一個進步的階段。即使是在這個階段裏並未達成互相了解及決定性、結論式的同意,但若對目的有進一步的建設亦是有所獲益的。

遵循以下規則能使我們能夠互相了解及同意。

第一個規則便是不要隨意反對。同樣的,也不要輕易同意——除非你確定你自己了解對方所持的立場。在你未了解事情真象前而反對是魯莽,但同意則是無知、愚蠢的。

在你反對或同意之前欲確定自己了解與否可以禮貌地詢問對方下麵這個問題:“我是否明白了你剛才所說的……?”。前麵的“……”則用自己的話說明你認為你聽到對方所說的話。他可能給你的答複是:“不,這並非我的意思,我所說的是×××”。然後經過他對你再度的陳述之後,你再像先前一樣的用自己的話簡要說明其意思。如果對方仍然對你的說明有異議,剛剛所提的詢問與回答過程則必須一直繼續,直到他認為你已抓到要點、並且正確地了解了他希望你所了解的事。最後呢,你才有理由去作智慧的、有理的讚成和反對。

這種問答過程是很浪費時間的,它需要耐力和毅力。大部分著急想達到目的的人都隨隨便便將計就計。他們寧願粗魯地、無知地在未了解前同意或反對。他們隻願滿足於表麵的同意與否,而不願尋求心靈的真正交會。

當兩個人發現他們是真的不能同意對方時,心靈交會的工作仍然是必要尋求的。而所采用的形式是去了解這種反對。為了這個目的,二者都必須放棄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以無私公正的精神來對待對方所持的意見。我們這裏所說的無私態度是指去了解為什麼對方要如此堅持這意見。在會話時,不僅要能陳述對方所支持的看法,更要會說出他根據的理由。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果真不能同意別人時,我們就必須毫不厭倦地去努力解決這種反對。

再花些時間來努力、嚐試。如果你放棄這麼做,就好像放棄了真理的追求。而這種反對也好像隻是個人不能協調的意見衝突,純粹的個人成見和喜惡。

你應該解釋出你反對的理由,下麵的方式可供你參考。

“我認為你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你對於某些事實及理由消息不夠充足……”

當你如此說之後,就該指出你認為他所缺乏的消息、見聞。而一旦他得知後,或許就會改變心意。

“我認為你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對某些相關的事情有所誤導……”

那麼你就必須準備指出錯誤所在,如果他糾正過來之後,可能就會放棄先前的意見。

“我認為你具有充分的消息來源,並且能堅定地了解、掌握例證和理由以支持你的立場,但由於你推論的錯誤,使得你從前倡導出來的結論卻是錯的……”

那麼你就得說明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如果經過修正,對方可能就會接受另一種結論了。

“我認為你先前並沒任何錯誤,而你穩健的原因使你的結論有足夠的根據,但我還是覺得你對這個主題的思考仍然不夠完全,你應該更進一步思索出和先前不一樣的結論出來。”

那麼你就要能夠指出這些結論,而它們如何和對方所說的不同。

心靈交會是非私人會談的最終目標。在理性範圍之內,應該努力去追求渴望的目標。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期望過高。人類是理性也同樣是情感的動物,在我們的內心裏及理智上可能被一些情感所蒙蔽,以及受製於其他限製。這些都必須以某些適當、理想的方法來補足,並作不過分的尋求以期了解。

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控製情感,也不期望如此做。我們無法超然地走出自己,而完全進入他人的內心狀況,去看看他或她想些什麼,對我們的看法……

如果一個特別的會話最後的結果是彼此了解並同意了客觀的真象,我們也不應該就此結束這件事。還有許多事有待我們著手去做,如了解其中的暗示、涵意等。同樣的,如果結果是反對,亦應該繼續努力做這些事。

我們這裏所要提供的忠告是,應該有另一個時間、地點允許我們對事情作更進一步的探討。目前暫時停止而等一段時間。當一個會話受到時間的限製或者有了僵局,這個勸告就更加有用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公平對待別人的言論。

提問六法

率直提問

直接抓住對方的某一要害問題,開門見山地提問,以置對方於被動地位。這便是率直提問。

率直提問的關鍵是要抓住對方話語的實質或漏洞,直接提問。

因而提問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一次發問,也可以連續發問,還可以排比逼問。

一次發問是針對對方的問題或漏洞,直接用一個提問指明對方的錯誤的提問形式。它往往用於對方的錯誤較明顯,且能一問中的的情況。

例如:一鞋商趁運動會期間推銷其新式球鞋,吹噓道:“誰買了我的球鞋,誰就能跑第一名。”此時,旁人問道:“如果有兩個跑100米的人買了你的球鞋,誰能得第一名呢?”鞋商無言以對。

誘入提問

誘入提問是有意識地通過提問來使對方落入自己設計的圈套,從而迫使對方承認或否認某種言行,達到己方的目的。

誘入提問的要點是:根據辯說對方的特點和討論的問題,設計一個提問,使對方的回答陷入一種困境或被動地位。此時你再根據對方的回答進行評價或批駁,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適時反問

問與答,是索取和提供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問方較主動,答方較被動。但這種關係是相對的,並且可以相互轉化。反問就是在對方提出問題時,不回答問題,反而提出問題來讓對方回答的問話方式。借助反問,變答者為問者、被問者為提問者。變換了角度,也就能使己方變被動為主動。

反問關鍵是要適時,就是要針對對方的情況和己方的情況,把握反問的時機。有直接反問和間接反問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矛盾發問

在辯說中,對方的觀點或某一句話裏往往隱含著自相矛盾,而己方又難以用陳述的語氣挑明。此時,己方便可借助於提出一個問題,使對方的自相矛盾處明顯暴露,置對方於被動地位。這就是矛盾發問。

明知故問

對答案明確的問題或已知的事實,故意提出來問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方法就是明知故問。

在明知故問過程中,所提問題的答案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明知故問的目的,可以是故意刁難對方,也可以是引導對方進一步思考問題,還可以是為了說服對方。根據所提問題的答案的真假不同情況,可將明知故問分為三種形式:正麵故問、有意錯詞和模糊故問。

正麵故問是明知正確的答案,隻是因答案於對方不利,便故意將問題提出,置對方於困境。這種明知故問形式往往用於辯論之中。

例如:1990年亞大辯論會決賽的辯題是“人類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當時,南京大學隊是正方,台灣大學隊是反方。辯論中,南京大學隊就明知故問了一個問題——“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麼”。因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很明確,眾所周知,就是“和平與發展”,但答案顯然對反方不利,所以正方不僅明知故問,而且不斷追問。反方先是一再回避,但最後被逼得不得不答非所問:“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在所謂的南非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俄羅斯的種族問題又出來了啊!”南京大學隊就是恰當地運用了正麵故問形式,使反方出了洋相,陷於被動地位。

兩難設問

錯誤的言行總是有懈可擊,自相矛盾是其最突出的弱點。利用對方觀點或行為的矛盾之處,通過設問使其陷入對方為難的境地。這就是兩難設問。

兩難設問的邏輯基礎是二難推理。二難推理由兩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一個有兩個選言肢的選言判斷為前提,並根據假言判斷和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而推演。它是論辯中常用的一種邏輯形式。因為通過作小前提那個選言判斷列舉出的兩種可能情況引申出對方難以接受的結論,可使對方陷於進退維穀、左右為難的境地。兩難設問也可達到這樣的目的。其運用要點是:向對方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正反兩種選擇,但對方無論作出何種選擇,結果都是其難以接受的。

例如:裏根在擔任美國總統時,曾發生與伊朗進行秘密武器交易問題(即“伊朗門事件”)。1986年事發後,引起全國一片抗議之聲,因為這在美國是嚴重違法的。裏根為洗刷自己,先後拋出幾個替罪羊,依然難以過關。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向裏根發問道:“您作為總統,是否事先知道伊朗門事件?”裏根對此難以作答,陷入困境。人們說,裏根敗於記者的一招之內。

裏根為什麼會對記者的提問難以作答呢?就是因為記者的提問是一個典型的兩難設問,它蘊含著二難推理:如果裏根總統事先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總統本人嚴重違法;如果裏根總統事先不知道伊朗門事件,那麼裏根是嚴重失職的(因為他竟不知道部下在幹什麼);或者事先知道,或者事先不知道。總之,或者裏根總統幹了嚴重違法的事,或者他嚴重失職。因此,裏根無法回答記者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