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秀口”也要把握尺度(1 / 3)

第二章“秀口”也要把握尺度

與領導說話的尺度

把握和領導談話的尺度

談話是加強溝通,聯係上下級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因此,作為下級的你一定要重視和領導的談話,把握住自己的分寸。具體地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妨主動些

作為下屬,可以積極主動地與領導交談,漸漸地消除彼此間可能存在的隔閡,使上級下級關係相處得正常、融洽。當然,這與“巴結”領導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工作上的討論及打招呼是不可缺少的,這不但能祛除對領導的恐懼感,而且也能使自己的人際關係圓滿,工作順利。

(2)在態度上,必須不卑不亢

對上級應當尊重,你應該承認,領導一般有強過你的地方,或者才幹超群,或是經驗豐富。所以,對領導要做到有禮貌、謙遜。但是,絕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態度。絕大多數有見識的領導,對那種一味奉承、隨聲附和的人,是不會予以重視的。在保持獨立人格的前提下,你應采取不卑不亢的態度。在必要的場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觀點,隻要你是從工作出發,擺事實、講道理,領導一般是會予以考慮的。

(3)盡量適應領導的語言習慣

你應該了解領導的個性。他固然是領導,但他首先是一個人,做為一個人,他有他的性格、愛好,也有他的語言習慣,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幹脆,有些人沉默寡言。尤其領導都有一種統治欲和控製欲,任何敢於侵犯其權威地位的行為都會受到報複,還有的領導是有奇特怪癖和變態心理的人,你必須適應這一點。

(4)選擇適當的時機

領導一天到晚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你應當根據自己問題的重要與否,選擇適當時機去反映。假如你是為個人瑣事,就不要在他正埋頭處理事務時去打擾他。如果你不知領導何時有空,不妨先給他寫張紙條,寫上問題的要點,然後請求與他交談。或寫上你要求麵談的時間、地點,請他先約定,這樣,領導便可以安排時間了。

(5)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談話時,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說話的要點,簡練、扼要、明確地向領導彙報。如果有些問題是需要請示的,自己心中應有兩個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級分析各方案的利弊,這樣有利於領導做決斷。為此,事先應當周密準備,弄清每個細節,隨時可以回答,如果領導同意某一方案,你應盡快將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後領導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要先替領導考慮提出問題的可行性。有些人明知客觀上不存在解決問題的條件,卻一定要去找領導,結果造成了不歡而散的結局。

(6)向領導報告一定要有很有據

美國廣告大王布魯貝克年輕時,他所在公司的經理問他:“印刷廠把紙送來沒有?”

他回答:“送過來了,共有5000令。”

經理問:“你數了嗎?”

他說:“沒有,是看到單上這樣寫的。”

經理冷冷地說:“你不能在此工作了,本公司不能要一個連自己也不能替自己作證明的人來工作。”

從此,布魯貝克得出一個教訓:對領導,不要說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

掌握問話的技巧

一些領導到某地開會,當地習慣早餐是饅頭、稀飯、每人一個雞蛋。這天早晨,一個領導剝開雞蛋,是壞的,就跟服務小姐說:“給我換一個,這個雞蛋壞了。”

不一會兒,小姐就回來了,可是忘了想換蛋的是哪個人了。就高聲喊了起來:“誰的蛋壞了?”

眾領導沉默不語。小姐又喊了一句:“誰的蛋壞了?”

還是沒人答應。

這時,餐廳主任過來對服務員說:“你這小姑娘真沒禮貌,應該這樣問:“‘哪位領導的蛋壞了?”’忽然,餐廳主任覺得這話不對勁,趕緊又改口又高聲喊了一句;“哪位領導是壞蛋?”

這個故事中的服務小姐和餐廳主任都沒有注意問話的分寸,結果鬧出了笑話。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隻有恰當的提問,才能達到順利溝通的目的,使交談的局勢和結果對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見麵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問話一出,便立即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雙方相見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問話一出,卻使對方無言以對,使場麵變得很尷尬,雙方隻得以說“再見”收場。

可見,發問也是一種說話藝術,對“拉近”雙方的距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飯店招聘服務員,有兩位年輕人來應征。

第一位應征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您吃雞蛋嗎?”

顧客擺了擺手,似乎答不出來,對話就此結束了。

第二位應征者這樣招呼光臨的顧客:“您好,請問您吃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

顧客笑著回答:“一個雞蛋。”

可見,第二位應征者的說話策略相當成功。他在這裏運用的是限製性提問。這類提問有兩個特點:

一是在提問中便限製了對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識、有目的地把對方的思路引向提問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二是這類發問能使對方從中感受到提問者的誠意,在心裏有融洽、親切之感,覺得盛情難卻,不好意思拒絕,即使原來想拒絕,也會不由自主地改變主意,順著問話人的意思做出答複。

這類提問一般隻適用於預期目的十分明確的情況下,在情況不是很了解又無明確目的的時候,提問的範圍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須給對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例如:

如果你在辦公室上班,別人用完了掃描儀忘了關掉,你可以很隨便地問一句:

“請問您現在還用掃描儀嗎?”

這樣就比直接說“掃描儀用完之後為什麼不及時關掉”好得多。

被上級批評或指責時辯護的方法

被上級批評或指責,雖然應該誠懇而虛心地聽取,但並非說你一定要忍氣吞聲,不管他說得對不對都要一古腦兒接受,必要時應該勇於辯護,並且要作積極的辯護。

晉文公一次用餐時,廚官讓人獻上烤肉,肉上卻纏著頭發。文公叫來廚官,大聲責罵他說:“你存心想讓我噎死嗎?

為什麼用頭發纏著烤肉?”

廚官叩著響頭,拜了兩拜,裝著認罪,說:“小臣有死罪三條:我找來細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寶刀那樣鋒利,切肉肉就斷了,可是粘在肉上的頭發卻沒切斷,這是小臣的一條罪狀;拿木棍穿上肉塊卻沒有發現頭發,這是小臣的第二條罪狀;捧著熾熱的爐子,炭火都燒得通紅,烤肉烘熟了,可是頭發竟沒燒焦,這是小臣的第三條罪狀。君王的廳堂裏莫非有懷恨小臣的侍臣麼?”

文公說:“你講的有道理。”就叫來廳堂外的侍臣責問,果然有人想誣陷廚官,文公就將此人殺了。

這明顯是個冤案,如果正麵辯解,有可能使晉文公火上澆油,怒氣更盛而獲死罪。因此,廚官采取正意反說的方式為自己辯解。他裝著認罪的態度供認了三條罪狀,其實是為了澄清事實:切肉的刀如此鋒利,肉切碎了而頭發居然還繞在上麵;肉放在火上烤,肉烤焦了而毛發猶存。這明顯不合乎事理。至此,廚官已證明自己無罪,同時提醒晉文公,是否有人陷害自己?廚官的辯解順其意,卻能揭其誣,可謂靈活機巧。這種做法也是非常必要和適當的。

有些人麵臨麻煩的事常用辯護來逃避責任,這就走到另一個極端了。這種推禦責任的辯護,偶一為之,無傷大雅,尚可原諒。倘一犯再犯,肯定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有時候,做錯了事責任不會在下級,大部分卻是由於上級的緣故,這時應大膽辯解了。不辯解,隻能使上級對你的印象更加惡化,而絲毫不會考慮到也有自己的責任。

所以,工作中,同事之間,尤其是下級與上級之間,由於地位不同,而發生意見相左的情況時,不要害怕會被認為是頂撞,應積極地說明理由,沉默不語隻能使問題更加複雜而難以化解。

辯解的困難點在於雙方都意氣用事,頭腦失去了冷靜。所以過於緊張和自責,反而會使場麵更僵。因此越到這類棘手的對立狀態時,更應該積極辯明,明確責任。其要點大概有以下幾點:

(1)不要畏懼。不必害怕聲色俱厲的上級,越是嚷得凶的上級,往往心越軟。

(2)把握時機。尋找一個恰當的機會進行辯解也很重要。辨明應該越早越好。辨明越早,則越容易采取補救措施。否則,因為害怕上級責罵而遲遲不說明,越拖越誤事,上級會更生氣。

(3)錯誤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

(4)辯護時別忘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講話。上級責備下級,當然是出於自己的觀點。如果下級不了解這一點,一味認為自己受了冤枉,因此站在本身的立場上拚命替自己辯解,這樣隻能越辯越使上級生氣。應該把眼光放高一點,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解釋這件事,則容易被接受。

⑤辯解時不管是何種情況,都不要加上“居然你這麼說……”任何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做錯事或和旁人意見相左時,便會積極地說明經過、背景、原因等。但在上級看來,這種人頑固不化,隻是找理由為自己辯護罷了。

⑥道歉時不要再加上“但是……”

千萬不要說“雖然那樣……但是……”這種道歉的話,讓人聽起來覺得你好像是在強詞奪理,無理爭三分。道歉時,隻要說“對不起!”不必再加上“但是……”如果麵對的是性格坦率的上級,或許就可以化解彼此的距離。當然該說明的時候仍要有勇氣據理力爭,好讓上級了解自己的立場。

如何拒絕上司又不得罪他

陶行知在取得金陵大學夏科第一名的成績後,於1914年赴美留學,並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917年回國。

歸國後,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務主任。有一次,高師附中招考新生。國民黨政府一位姓汪的高級官員的兩位公子也來報考。可是,這兩位公子平日隻知吃喝玩樂,從不認真讀書、學習,屬於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結果,考試成績低劣,未被錄取。那位汪長官便打電話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找陶行知,要陶行知通融一下,錄取他的兩個兒子入學。陶行知婉言拒絕。

第二天,汪長官派自己的秘書親自到校找陶行知當麵求情。這位秘書一見陶行知便說明來意,請陶行知在錄取兩位汪公子入學問題上高抬貴手。

陶行知鄭重地告訴來者:

“敝校招考新生,一向按成績錄取,若不按成績,便失去了錄取新生的準繩,莘莘學子將無所適從。汪先生兩位令郎今年雖未考取,隻要好好讀書,明年還可再考嘛。”

秘書見陶行知毫無鬆口之意,便以利誘的口吻說道:

“陶先生年輕有為,又有留洋學曆,隻要陶先生在這件事上給汪先生一個麵子,今後青雲直上,何患無梯?眼下汪先生就會重重酬謝陶先生的。”

說罷,從皮包取出一張銀票遞了過來:

“這是汪先生一點小意思,希望陶先生笑納。”

陶行知哈哈大笑,推開秘書的手,說:

“先生,我背一首蘇東坡的詩給你聽聽:‘治學不求富,讀書不求官。比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請你上複汪先生,恕行知未能從命。”

秘書滿臉通紅,他站起來,收起銀票,改用威脅的口氣說:

“但願陶先生一切順利,萬事如意,將來切莫後悔。”

說罷,悻悻而去。

陶行知先生運用引用的方式來明誌和拒絕,可以說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弄得秘書惱羞成怒地悻悻而去,就容易給自己造成隱患,所以不能算一種高超的策略。那麼,該怎樣拒絕別人,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又盡量不得罪人呢?

1.掩耳盜鈴

不好意思直接說出的話,不妨當麵裝作自言自語。

人們礙於麵子,很多話當麵說不出口,裝作自言自語說出心中所想,對方便會知趣而退。

在自言自語中,當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將內心想法暴露無遺。因此,會談時,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方法,可將自己不好意思直接說出的話間接表達出來。比如,你可以說:

“我現在能不能這麼說呢?”

“不行,我到現在事都沒辦好。”

“我怎麼會立即和他交談。”

對方聽到後,便會覺得索然無味,自動停止說話。

2.裝傻拒絕別人

推銷員一進門,就迎出來一個白發老頭。青年推銷員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喔,喔,可回來了!你畢竟是回來了。”老頭脫口而出,“老婆子快出來。兒子回來了,是洋一回來了。很健康,長大了,一表人才!”老太太連滾帶爬地出來了。隻喊了一聲“洋一!”就捂著嘴,眨巴著眼睛,再也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