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假設你不是一個瀟灑風趣的人,那麼你拿什麼讓觀眾喝彩呢?你若是直接表示自己很在意,那麼聽眾可能要給你喝倒彩,扔飲料瓶。要想成功,要贏得人們的鼓掌那你就必須:
①忘掉事物給你帶來的不愉快。
②給自己找一個能得到寬慰的結果。
③讓過去變成回憶。
④借助別人的話題,表達自己的感受。
⑤注意聽別人講話。
⑥不要用常規去推理。
⑦反用典故。
⑧用笑話解釋事物。
⑨用軼聞或新聞信息回答問題。
⑩化用名言或偽造格言。
巧借流行詞彙。
虛擬故事。
無廢話就是品位
無論是在社交中還是事業上,一張秀口都會為你增輝。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秀口是天生使然,都有著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練習秀口的過程。有些人是因為克服了畏懼心理,終於在大眾麵前開口講話;有的人是非常理智地改正了講話的毛病,或是演講中的各種不適狀態,對演說有了信心;還有的人是因為通過訓練掌握了語言表達的技巧,有了嫻熟的口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收獲,其中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明白了一個道理:講話要有的放矢,不可以隨便“放炮”。就像一位擔任外科醫生的朋友在介紹自己的秀口體會時說:“切除一條盲腸的手術,隻要花十分鍾即可。但若要熟悉那些處理手術中發生意外事件的法則,則需要花費四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想獲得像手術一樣十分鍾或十幾分鍾就能令人歎服的口才,這大概也得花四年以上的功夫。為了大家有一張像手術刀一般犀利的嘴,為了使大家在很短的時間裏掌握這門“技術”,我們總結了秀口的經驗,發掘出了一些“原則性”的東西,使大家在幾分鍾的時間裏就能重複一遍他人的體驗。
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哨兵法”。它就像工廠的質量檢測員一樣,把所有的語言都當作“語言工廠”生產的產品來檢查。我們讓這個“哨兵”站在語言的大門口,嚴格把守你的嘴巴:合格者“出口”,不合格則打回。隻要你不拚命“灌酒”,把這個“哨兵”灌倒,我們認為是很容易見成效的。這個“哨兵法”內容如下:
(1)不講空泛的道理。
(2)個人體驗比理論重要。
有些人對一些事根本毫無概念,或隻懂皮毛,都認為自己應該對這些不懂的事發言,如愛國主義、民主思想或改革政治這一類的事。這是非常有害的。這類空洞的大道理,隻有與個人的切身感受聯係起來,才會引起聽者的關注,所以無親身經曆不談這些問題。隻有現實的問題聽者才感興趣。
(3)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話題的人,是絕不會令聽眾感到沒興趣的。
(4)沒有一句無聊的話。
(5)把最想說的話先說出口。
(6)從自己的“礦藏”中挖掘話題。
(7)以自己的生活背景解釋事物。
(8)尋找你印象中最深刻、意義最深長的經驗。
(9)聽眾最易接受的話題,是每人特定生活範圍內的事。
(10)幼年與成長。
(11)少年時代為求上進的努力。
(12)愛好與休閑活動。
(13)特殊的知識領域。
(14)特別的體驗。
(15)信念和信條。
(16)激勵自己奮鬥的話題。
(17)由衷地表達。
(18)摧人奮進的故事。
(19)熱衷和聽眾分享快樂。
(20)對目的產生熱情。
(21)不作毫無意義的雄辯。
(22)要意識到成功或失敗決定於聽眾。
(23)演說就要充滿活力、內容新穎生動。
(24)強有力的感覺,能深深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廣播員語言非常標準,很有教養、所說的話也有條有理、組織文字的能力強、發音清晰,但卻因缺乏個性,而顯得語言指向不具體,語意非常暖昧,盡是概念性的東西,他們的觀點很少用自己親身的體驗為例證,好像全是假大空的東西,所以我們認為:
(1)說話要限定主題。
(2)如果貪心會導致失敗。
(3)要點愈少愈好。
(4)以現實感很強的語言說出。
(5)善於選擇話題。
(6)有儲存預備的“材料”。
(7)用實例說明問題。
(8)有要人情味。
(9)“點題”要準確。
(10)細節要清晰分明。
(11)利用對話可以使講演更生動。
(12)用手勢、動作、表情把講話視覺化。
(13)使用具體、親切的語言。
(14)善於使用形容詞。
(15)要節約語言。
(16)我們相信“真理和謬誤隻隔一步之遙”。
(17)選擇自己認真思考過的話題。
(18)信心能感動人,有時超過真理。
卡耐基先生是一個演講專家,他曾給別人講過一個“牧草和山胡桃樹灰的事件”。
很多年前,在紐約市他所舉辦的演講訓練課堂上,聽到過一次頗有說服力的演說。雖然他以前也曾聽過許多很有說服力的熱烈演說,但這次被他定名為“牧草和山胡桃樹灰的事件”的演說,則是超越常軌的成功實例。這個事件的主角,也就是演說者,為紐約市某著名公司的能幹推銷員。話題是有關沒有種子、沒有根,卻可以長出植物的荒謬言論。情形大概是這樣的:
推銷員將山胡桃樹燒過的灰,撒在用犁耕過的土地上,結果有什麼樣的奇跡發生呢?推銷員說:“就在這塊撒過山胡桃樹灰的土地上,長出了綠油油的牧草嫩芽。”這位推銷員一再強調:是因為山胡桃樹使牧草長出來的,絕對沒有其他因素使然。
他一方麵批評推銷員的言論,一方麵舉出牧草種子的實價。
一盒要好幾美元。如果僅用山胡桃樹灰就可以使牧草無中生有的話,則此一重大發現必定可以使其成為百萬富翁。並且流芳百世,名聞遐邇。從以往到現在,未曾聽說過這類似的奇跡。這種從無生命的物質創造出有生命的植物的事,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他以盡量溫和的語氣,反駁推銷員的謬誤,因為他認為推銷員實在錯得太過於離譜了。說完之後,他以為推銷員一定會心服口服,不會再有任何異議提出。
不料,他批評過後,在其他聽眾也認為推銷員的言論荒謬的情況下,居然推銷員又自以為是,執迷不悟的提出反駁,堅決的認為自己的主張沒有絲毫錯誤,並且跳起來大聲疾呼:“我是絕對正確的,這並非空談的言論,而是經過試驗的事實。”
他一再指出推銷員的論點根本不可能成立,也許自有其道理,但事實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聽完他的辯護,推銷員又站起來說願用五元打賭這件事的真實性,並且請政府檢驗局來作證。結果如何呢?信心感動人,聽講的人都站在了推銷員的那一邊,很多人甚至相信那是有可能的。於是他問聽講的人,使他們信心動搖的原因何在?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是因為推銷員的態度很誠懇,充滿自信心,使他們不由得不信其言論。
最後呢,讓我們再次注意會話在每個人生活裏所扮演的角色。
現代人大都將空閑的時間花費在休閑生活的追求享受上,而這些休閑活動不僅僅隻是一種娛樂與消遣,我們更可從中學習,並促進身體、心理、精神上的成長健全。
休閑活動可以是完全的孤立方式,如閱讀、寫作,或者個人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也可以是群體大眾共同參與,如會話及交談,當是學術性的活動時,不管是藝術方麵也好,或者科學方麵,都需要群體合作,而其中一定得牽連到會話與討論。
成年人對於休閑的追求,是絕對必要再去完成教育的過程的。
當人們從學校畢業後,如果沒有繼續不斷地學習,那麼他便不算是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不管他的學曆有多高。
對於繼續的學習采用些什麼主要形式呢?我的答案是以下三點:
第一點,從個人的生活經驗裏來探索生命與了解社會。
第二點,從閱讀的各種書籍裏來充實知識、了解萬象。
第三點,從事於既有利又有趣的會話言談,可以和別人談些旅遊的發現、看過的書、自己的見聞……
上麵所說的前二點如果沒有第三點的幫忙,便無法完成個人教育的整個過程。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受過教育、有學識的人,便要不斷地自我教育。由此可見,學習如何聽與說、學好談話這門藝術對我們而言是再重要不過的了。
讚美他人的絕活
借用“第三者”的口吻
前麵曾經討論過:若要提醒、糾正他人的過失,可設計一個共同的攻擊目標。換句話說,也就是把一切的錯誤,推咎於“第三者”的身上,間接地指正對方。
在我認為,這個方法不止適用於糾正錯誤一方麵。若我們要安慰別人或是恭維別人,正不知如何啟口時,也可利用此方法。怎麼說呢?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便能明白:
踏進電影圈之前,我尚在一家演員訓練中心補習,記得當時有一個智能測驗,全班的同學都參加了。經過一番期待,測驗結果終於知曉。然而,卻隻有我一人被老師約談,老師告訴我:
“測驗的結果發現,隻有我一人缺乏集中力。根據曆年來的資料顯示,無集中力的人,便無法成為好演員,你最好不要自費精力,還是趁早改行吧!”
聽老師這麼一說,我頓時眼前一片黑暗,整個大地似乎完全倒轉過來。這真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過了一會兒,我才稍微鎮定下來,勉強地說:“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試試。”
還記得那天晚上回家後,我心中仍是憤憤不平,並不斷地向母親抱怨說:“我不想當什麼明星了!”然而母親卻對我說:“你這是什麼話?怎麼對自己沒有信心。隔壁的伯伯不是曾說:‘這次新星中,隻有×××能成為一顆閃亮的明星。’嗎?”
聽了這話,我的眼前宛如出現了一道新的亮光,重新激勵我向前。至少在這世界上,仍然有人支持我、扶助我,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呢?
雖然事隔多年,但每次想起此事,總讓我無限感動。母親為了安慰我,假借隔壁伯伯的話,使我重新振作起來,讓我有了今日的成就。
有時,我們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往往會讚美別人一番,但由自己說出“你看來還是那麼年輕!”這類的話,不免讓人覺得是在奉承,拍馬屁,有點兒不實在。
如果我們換個方式來說:“你真是漂亮,難怪小林一直佩服說:
‘你總是那麼年輕!’”我想,這樣一來,對方必認為我們所言不假,當然會非常高興。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第三者”所說的話較具客觀性,較為公正。因此,我們可以針對這種心理,借用“第三者”的口吻,來代替我們所要說的話,以此安慰他人或讚美別人,這樣更能得到對方的信任。
利用風俗習慣
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風俗以及特殊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就構成了各地區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汗珠尚未流幹前領取報酬”是阿拉伯的一句諺語。有一次,我在某個廣播節目中,邀請一位派駐此地的阿拉伯記者,到節目中接受訪問。節目結束後,導播對這位記者說:“實在對不起,鍾點費還未領到,明後天再補送吧?”而這位阿拉伯人卻說:“在我們國家,工作的報酬應在汗未流幹前領取。”使得全體工作人員無言以對,隻好臨時到銀行領款,雖是如此,卻不覺得對方失禮,因為那是一種“風俗習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