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覺得很新奇,原來“風俗習慣”也可適用於說話上。
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言辭往往無法說服對方,尤其是在請求別人時,總是提不出有力的證言,這時我們不妨利用“風俗習慣”來解決。
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皆不同。因此當你遇到不知如何開口的情況時,你可以這樣說:“在我的故鄉都是……”或“在我的國家,習慣上是……”以此作為說辭,不但能順利地說出自己的目的,也不會使對方認為是“胡說八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激發別人的自尊心
“求好向上”是人性中的一項特點,可以促使一個人不斷地奮發、不斷地努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能夠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肯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發現別人有某些小缺點,或是某些地方需要提醒,便可利用旁敲側擊的方式,鼓勵對方,使他在自尊心和榮譽心的驅使下,自愛自覺,這樣收到的效果遠超過直言責罵。
有一位棒球投手從A隊調到B隊,由於這位投手平日的言行舉止較散漫,因此,在他剛加入球隊時,教練便這樣告訴他:
“你是眾所皆知的明星投手,在投球的技巧上已十分熟練,我也不必再多說了,因為那些對你來說是毫無問題的。今後你有充分的自由,無論以什麼方式練球我都不會幹涉。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所以要好自為之。”
我想大家看了這段話,一定已經明白了話中的含義。教練為了提醒該投手要他謹慎地待人處世,才語重心長地說出了這些話。
但我們也可看出,教練並沒有嚴厲地告誡他:“不可這樣,不可那樣。”而是讓他有自由裁決的權力,該怎樣做由他自行決定,旁人不加幹涉,所采取的是完全信任的方式。
而這種自由裁決,完全信任的方式,並不會使這位投手為所欲為。相反的,卻是積極地提醒他:“你的影響力大,所以在一切的言行舉止上,要十分負責,十分小心。”可能是教練的一番話,讓他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受重視,如此的具有影響力,基於榮譽心的驅使,於是一改以往吊兒郎當的作風,成為精神煥發,朝氣蓬勃的青年了。
人們都喜歡別人稱讚自己,因此,不論任何事,隻要我們時時看重別人,鼓勵別人,激發他的榮耀感和自尊心,以此來代替正麵嚴苛的責罵,相信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標。
試試“先貶後褒”之法
當我還在A電影公司服務時,有一天,有位B電影公司董事長派來的密使,約我在××餐廳見麵,因為各電影公司互相約定,不可有挖牆腳行為,因此這次和B公司的約談,自然是在非常隱密的情況下進行。
當時我心裏不斷地盤算著,B電影公司要請我參加一出大歌劇的演出,這對我來說是一項挑戰,也是一個新的嚐試,不禁使我躍躍欲試。但是A公司是我起步的地方,為了培養我,曾經給我許多機會,使我有今日的成就,怎可不顧人情義理,說走就走;再者,一個習慣在攝影機前演出的工作者,一旦站在舞台上,麵對觀眾演出,是否能夠勝任,誰也無法預測。想了許久,真使我左右為難。
經過幾日的考慮,最後,我決定換個工作環境,麵對更新的挑戰,於是便向A公司辭職,隨後就到××餐廳與B公司董事長派來的人見麵。
剛開始我非常緊張,正襟危坐,戰戰兢兢地有點兒不知所措,稍後這位K先生對我說:“最近,我看了一下你過去所拍的影片。
但——坦白地說,以往那些作品,無法垂名影史。”
一聽這話,我真是愣住了,心想:“你把我請來;非但不稱讚我,反而先貶損我。”但過了一會兒,K又說:“可是,如果你投入我們的歌劇行列,必能大紅大紫,且名垂青史。”聽了這話。才使我有起死回生之感。於是,我便又客套一下說:“還請您多指教!”這才圓滿地加入B公司的行列。
現在回想起來,我不得不佩服K先生的遊說方式,他利用先貶後褒的方法,使我能在“灰心失望”之餘,投效他的公司,參加他們歌劇演出的行列。
如果您是身為某公司的主管,而正想招聘理想人才,不妨試試這種“先貶後褒”的辦法,也許因此可以得到您想要的優秀人才。
至於我,能否像K先生所說的“名垂影史”,就不得而知了,也許要到百年後,才能知曉,到那時我們再來討論吧!
“善意的謊言”
川島芳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名噪一時的諜報工作者。
但由於日本戰敗,盟軍方麵要將川島芳子處死。在行刑時,執刑的憲兵長向她說:
“我非常同情你的處境,也相信你是無辜的,不過這個判決是各戰勝國所決定的,在眾目睽睽之下,我不能不執行我的任務。但我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我照樣開槍,然而那隻是空包彈;你聽見槍聲後,馬上倒地,假裝死亡,而後我再悄悄送你回去!”
川島芳子聽了這救命良藥,心神大悅,也不假思索,便信以為真,因此非常鎮定地接受執判。而那位憲兵長也因此順利地完成他的任務。
“死亡”是眾人最害怕的字眼,任何人聽了這兩個字,莫不悲傷欲絕。即使平日身強體壯,膽色過人之人,也會戰栗不已。一個即將麵臨死亡的人,他內心恐懼驚怕的程度,是可以想見的。
因此,對一個生命已至盡頭的人來說,若以實言相告,隻會增加他內心的緊張和不安,促使他更早離開人世而已。為了防止此種情況發生,為了緩和他的心情,“謊言”便是最佳的鎮定劑。
“謊言”使用最普遍的場所,我想要算是醫院了。若有一個病者,不幸得了癌症或是病症已無藥可救,隻有聽天由命。這時,身為一個醫生,基於人道立場,絕不會對病者說:“唉!你得了癌症,隻有3個月可活了!”而會若無其事地對病者說:“沒什麼關係,一點兒小毛病罷了!”
對一個病者來說,身體上的病痛已使他苦不堪言,倘若再把“無法挽救”的實情告訴他,必增添他的心理負擔,更使他痛不欲生。所以一般醫師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隻把真相告訴病者的家屬,而對於病人本身,則盡力安撫,使他能平平安安地走完人生的道路。
不過,在有些地方,由於風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關係,醫生就會把真想告訴病者。曾經有位著名記者,去采訪一位已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病人,那記者頭一句話便幽默地說“你不久就要‘蒙主寵召’了,你對神有什麼感想?”那位病人回答:“噢!我每晚都和神見麵!”記者又問:“那麼神給你的印象如何?”他回答:“神的慈愛,非我所能測度,遠勝於父親對孩子的疼愛……”
這真是一個光明的國度,對死亡一點兒不畏懼,但我認為,如此開明的作風畢竟少之又少,隻有在有堅定信仰的人身上,才可能如此,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
根據哲學上的說法“人是非常脆弱的”。這話若使用在別的方麵,可能未必是如此,但若使用於有關生死的問題上時,卻又是不變的真理。因此,一旦在我們的四周,不幸發生這類問題時,我們也要以“善意的謊言”,來安慰那些身處不幸的友人,燃起他心中的希望之火,使他能繼續奔向前麵的路程,直到生命的盡頭。
說話不傷人的竅門
故意說錯話
人們說話交談,總是盡量避免出現差錯。可是,在某些情況下,有意地念錯字,用錯詞語,卻有神奇的功效,能豐富語言表現力,使人的談吐生輝。
示錯藝術有以下幾種:
1.設置陷阱,借以反擊。
故意把話說錯,為了蓄勢布陣,待對方批評指正時,再借題發揮,給予回擊。
過去有個藥鋪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點上香向菩薩禱告:
“大慈大悲的菩薩,願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災,我好發一筆大財!”這話被一個人聽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親得了癆病,躺在床上哼哼嘰嘰的,下人對老板說:“這下老太太病得不輕,這全是托菩薩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說:“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薩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嗎?這下菩薩顯靈了。”老板啞口無言。
一個小夥子向一老人問路:“喂,離城還有多遠?”“500拐杖。”
“距離應該論裏呀,怎能論拐杖呢?”老人答:“論理?論理你得喊我大爺!”
2.利用常人的錯誤。
有些人喜歡利用常人的錯誤,以示錯的方式尋開心。甲問:
“那件事有消息了嗎?”乙答:“查(杳)無音訊!”這個說:“此人真是刮(恬)不知恥!”那個講:“看來他心不在馬(焉)。”言談之間,彼此心領神會,說畢莞爾一笑。
3.相反相成,啟發誘導。
一位教師給學生講“災梨禍棗”一詞,首先用望文生義的方法曲解示錯:“看來梨棗都有毒,吃了會生災招禍。”稍有生活常識的學生都會感到此說不合情理,但一時也說不清楚準確的含義。到了學生急欲求知的時刻,教師再揭開謎底:“這個成語說的是濫刻無用之書,使用來做雕板的梨樹、棗樹都跟著遭殃。”如此一來,學生豁然開朗。
4.拋磚引玉,打破僵局。
示錯作為一種交際手段,有時還可以成為隨機應變、化被動為主動的工具。錢學森有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大家凝神屏氣,聽他獨自講話。講著講著,錢老連簡單的常識性問題都說錯了。座中一個膽子大點兒的人說:“您講錯了吧?”這時錢笑著說:“看來,我也不是什麼都對嘛。好,現在總算有人發言了!”會議氣氛很快活躍起來。
讓你的語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談中,人們愛聽那些富有哲理的話語,因為它給人凝練、深遠的美,令人回味,發人深省。而一個人的話題是否含有哲理,也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語言有許多類型。
1.警策型。
話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無險,出人意料,卻在情理之中,是這類哲理性語言的特點。例如:“有人可能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一個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後卻潛藏著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最平常的事,然而這些事情一經提示,變成了很耐人尋味的東西。
如愛默生說:“站在山的旁邊,就看不到山。”歌德說:“光線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等等。他們說的都是極普通的事實,然而一經他們提示,這些事實就起了奇妙的變化,使人從中領悟到很多東西。
3.忠告型。
這類哲理性語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親切,在親切中領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慮兩遍再說,那你一定說得比原來好一倍。”“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等等。
4.總結型。
這類語言明顯的特征是歸納經驗,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辯論中運用哲理性語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簡練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詞更有力量。
清代林則徐清正廉潔,生平不置家產。有人勸他要積些錢財,使子孫將來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這裏,林則徐僅用了20個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