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愛默生非常喜歡傾聽人們說話——不論對方身份多麼卑微,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到東西。恐怕我所聽過的成人談話,比起任何人來都要多。其實,在一個演講者敘述生命給他的教導時,不管其教訓是多瑣細、微不足道,都不會枯燥乏味。畢竟那是一個生命的真切感受和啟示。
對於演講,人們一般都覺得無話可說,一般都以事情多,沒有時間,或者準備不充分而推脫作罷。其實,他們都已經積存了多年的談話素材,隻是沒有整理而已。
演講時,不妨告訴聽眾,你想的是什麼,不要談論別人說的是什麼。要將自己的觀察、調查所得,將自己的觀點、見解講出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
(5)從演講話題的內容也要超越一點聽眾所理解的範圍入手。真正的傳世經典,為數不多,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而每有所得。就代表心智發展又往前跨出了一步。
就增進理解能力而言,隻要是可以幫助你達到這種境地的書籍,在你的眼中都可以算是偉大經典,雖然它對別人而言,並不盡然如此。任何有益於聽眾的演講,都可以增加知識,增強理解力。
因此演講話題的內容,也要超越一點聽眾所能理解的範圍。除此之外,還必須再靠兩點來加以適度調和,一點是要正確估計聽眾的水準,這樣才不會太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否則就算他們想努力理解,也永遠領悟不出個中奧妙。另一點就是要確定聽眾是否能夠充分理解部分演講內容,讓這些容易理解的內容,成為他們舒展心智的穩固基石。
(6)從激發聽眾與演講者產生共鳴入手。
凡是演講皆由三個要素構成:演講者、演講詞(內容)和聽眾。這就是說,隻有演講者把自己的演講過程與活生生的聽眾聯係起來之後,演講的情況才真正形成。演講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準備周詳,要有演講者所熱衷的話題;還有另一個因素要考慮:他必須使聽者覺得他所要說的很重要;他不隻是要對自己的話題充滿熱情,還得把這種熱情傳給聽眾。曆史上著名的雄辯家都具有這樣的老王賣瓜之術,或者是傳播福音術。高明的演講者熱切地希望聽眾能夠感覺到他所感覺的東西,同意他的觀點,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憂苦。他以聽眾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講的成敗不是由他來決定,而是要由聽眾去決定。
3.升華立意的新技巧
演講應有正確鮮明的立意,演講的立意最能體現演講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品位,使演講具有深刻感人的藝術魅力。然而,表現演講立意又不能流於空洞的說教、現象的羅列和人雲亦雲的老生常談。正確的做法是在運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達演講立意時,及時對材料的本質內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煉、延伸,並通過富於理性色彩的語言點撥、渲染,激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將聽眾的思維引向一個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講的立意得以升華。
在演講實踐中,一般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技巧來升華演講的立意。
(1)由點及麵的擴展。演講中的事實材料是靈活多樣的,諸如一次親身經曆、一個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寫甚至人物的片言隻語等等,這些雖是個別的卻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為升華演講立意的“點”。由對“這一個”事實的敘述推及“這一類”的全部或部分事實內涵的概括,就是由點及麵的擴展演講立意的技巧。
例如,傅纓的演講《銘記國恥,把握今天》中的一段話:
吉鴻昌高掛寫有“我是中國人”標語的木牌,走在一片藍眼睛、黃頭發的洋人群中。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祖國的希望;正是他們,在自己的“今天”,用滿腔的熱血,冒著敵人的炮火,譜寫了無愧於時代的《義勇軍進行曲》,才使得我們今天的共和國國歌響徹神州,那麼氣勢磅礴,那麼雄壯嘹亮;正是他們,才使得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世界最高領獎台,並使那音量越來越大,那旋律越來越強!
演講者以吉鴻昌的愛國行為做基點,然後高屋建瓴,聯想到千千萬萬個愛國者的精神,用“正是這千百萬個赤子”“正是他們”的提示語,通過三層鋪排推進,概括出一代愛國者的崇高情懷,使單一的事例所體現的思想意義得到擴展、升華,演講時就能燃起聽眾愛國的情感之火,產生一定的感召力。
(2)由表及裏的深化。有些蘊含著深層意義的事實材料,不經點破,聽眾也許理解不透演講者所要表達的主旨,而一旦經過演講者的揭示與深化提煉,就如同在沙礫中發掘出閃亮的金子,在貝殼裏發現晶瑩的珍珠,催人感悟,發人深思。這種由外表行動或客觀存在事實的敘述,升華為內在思想或深層含義的表達方法。就是由表及裏深化升華立意的技巧。
例如,孫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道:
南洋爪哇有一個財產超過千萬的華僑富翁。一次他外出訪友,因未帶夜間通行證怕被荷蘭巡捕查獲,隻得花錢請一個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
日本妓女雖然很窮,但是她的祖國很強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動也自由。這個中國人雖然很富,但他的祖國卻不強盛,所以他的地位還不如日本的一個妓女。“如果國家滅亡了,我們到處都要受氣,不但自己受氣,子子孫孫都要受氣啊!”
孫中山先生在這裏對一個典型材料進行了由表及裏的剖析,揭示出國家貧弱,人民必受欺淩,“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升華了演講的立意,喚起了聽眾強烈的愛國之心。
(3)由此及彼的引申。在演講中,有時也可以以某一典型事件或自然現象作觸發點和媒介來加以引申,聯係到另一類相關事物和事理,以此來升華演講的立意。這種由此及彼引申的升華立意的技巧,通過形象化的渲染,不僅可以啟迪聽眾的智慧和洞察力,還可以創設充滿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圍。
例如,一位在中國某醫學院任職的美籍教師對學生演講時,先講了一則小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在海邊散步。沙灘上有許多被昨夜暴風雨卷上岸的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忽然,他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問道:“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孩頭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小男孩邊扔小魚邊回答:“這條小魚在乎!這條,還有這條……”
教師講完了這則小故事,滿懷深情地說道:
今天,你們在這裏開始大學生活。你們每一個人都將在這裏學會如何去拯救生命。
雖然你們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救不了一個省一個市的人,但是,你還是可以救一些人,你們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因為你們的存在,他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們能夠並且一定會做得到的。
這位美籍教師在演講中對一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進行了由此及彼的引申,形象地闡發了醫學院學生應樹立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升華了演講的立意,使演講具有一種雋永的感召力。
(4)由陳及新的點化。在演講中,套用過去的一些材料,並且進行由陳及新的點化,挖掘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深刻內涵。也是一種較好的升華立意的技巧。
例如。在弘揚愛國主義的演講比賽上,一位演講者講述了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內容,最後他是這樣升華他的立意的:
有一位老知識分子病重期間叮囑自己的子女:“祖國完成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句話比陸遊的名句又有了新的內涵。它代表著多少老知識分子的心願,代表著多少中國人的心願啊!同誌們,朋友們,我們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這一天一定能到來!
在這裏,演講者對這則典型材料中改過的陸遊名句進行了由陳及新的點化,賦予其更深刻的現實意義,把演講所體現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
(5)由境及情的交融。在演講中,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件進行渲染,創設出一種緊扣題旨的境況,並由此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達到升華演講主題的效果。
例如,胡雲龍的演講《我們的後代喝什麼》中的一段話:
德國的亨格爾小姐與同伴來到神往已久的長江三峽遊覽。一路上,她倆飽覽了長江兩岸醉人的風光,也深深領略了“中國人”肆意破壞環境的無情。在中國遊客眼中,長江竟然無異於一個天然的廢物場,滾滾東流的長江“毫無怨言”地包攬了中國遊客拋棄的一切:果皮、廢紙、飯盒、塑料……作為外國遊客,她倆怎麼也不忍心這樣做,在無法找到垃圾桶的情況下,她倆隻好將旅程中的廢棄物用塑料袋一一裝好,下船前彬彬有禮地請乘務員代為處理。不料,乘務員竟嗤之以鼻,毫不猶豫地把垃圾袋投入長江的懷抱。看到這裏,我不由地要問一句:《長江之歌》中描述的“用純潔的清流澆灌花的國土”和“用巨大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長江,能夠挽起它所養育的人們對她一次次無情摧殘的重壓嗎?
水對我們人類有恩有情,我們決不能做出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蠢事,也不能將我們自己釀成的苦酒逼著我們的後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殺雞取卵、貽害子孫的傻事。這是責任!
在這裏,演講者通過外國遊客在長江三峽的見聞和遭遇,形象地渲染出國人環保意識差的生活圖景,由此抒發感慨,引發議論,做到了由境及情,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很好地升華了演講的立意。
(6)由抑及揚的反襯。演講中的高潮常常是升華立意的關鍵之處,而恰當地運用由抑及揚的反襯技巧,能使集中於高潮的情與理的表現更有效果,從而使演講的立意得到升華。
例如,盧國華的演講《願君敢為天下先》的高潮部分:
也許有人說,年輕氣盛,不知天高地厚,改革的潮是那麼好弄的嗎?弄得好,該你走運,福星高照;弄得不好,該你倒黴,身敗名裂……我們如果徘徊觀望,如果急流勇退,如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果害怕槍打出頭鳥,信奉“人言可畏”的法則,那麼,就會被曆史所淘汰,被時代所拋棄,被生活所嘲弄。我們隻有去無畏拚搏,去大膽開拓,去承擔風險,去頑強競爭!
在這裏,演講者逆水推舟,以退為進,先設立一個與結論相反的前提,極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結論,為結論的“揚”蓄勢,最後才水到渠成地“揚”起來,這樣由抑及揚的反襯,把演講推向了高潮,使立意得到了升華。
總之,如何升華立意是演講藝術的一種重要技巧。用好這種技巧,不僅可以使演講掀起一次次起伏跌宕的高潮,而且使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形成時起時伏的和諧呼應、感情共振,增強演講的感召力、鼓動性和藝術魅力。
演講稿的取材
演講者長期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獲得了許多材料,可是,在他所掌握的這些材料中,隻有很少一部分適合寫一篇演講稿,因此在寫演講稿時,對材料就要進行選取。
1.取材的原則
(1)選擇反映主題的材料。我們有了豐富的材料,但並不是材料庫裏所有的材料都可入選,這就要求我們在寫演講稿時,對所收集到的這些材料進行有目的的篩選,選擇那些最能說明主題,最能支持主題、反映主題的材料,而把那些不夠典型、不夠生動、不能說明主題的材料“忍痛割愛”。
(2)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所謂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就是指有規律性、普遍性、能說明問題的材。料我們在寫演講稿時,就要選擇那些帶有典型意義的材料,而不是那些個別的、特殊的材料。
(3)選擇真實可信的材料。寫講稿不是文學創作,演講稿中所使用的事實材料必須是真實的、可信的,來不得半點杜撰,而且也不允許利用聯想或想象去豐富那些本來就不存在的細節,因此,演講的材料不允許虛構,它必須是真實可信的,是經得起論證和推敲的,是經得起事實和時間檢驗的。
蔡朝東的《理解萬歲》之所以在當時引起了那麼多人的共鳴,就是因為他的演講是真實的,他真實地講了老山戰士的英雄事跡,反映了老山戰士真實的情感。
可以說,真實是演講區別於文學的重要標誌,也是演講這種藝術形式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4)要選擇新鮮的材料。“喜新厭舊”是人類共有的一個心理特點。人們都願意聽那些自己沒有聽過的事情,了解自己沒有了解的世界。所以,我們在選擇演講材料時,一定要選擇那些新鮮的材料。
張慎民先生在他的《從美國青年包裏的五星紅旗說開去》中,為了說明“自知”與“知人”是交際藝術的兩件珍寶這個觀點,舉出了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采訪在華執教的美國青年丁大衛的例子。丁大衛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青年,來華應聘任教,在他簡單的行囊之中,竟有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帶著這麵中國國旗,目的有二:一是時時提醒自己身在中國,不要老以美國人的標準立身行事;二是讓來訪的客人看到屋裏的這麵紅旗,增加親切感,拉近主人和客人之間的距離。作者用這個剛剛發生的、新鮮的典型事例,從“自知”和“知人”兩個角度談了如何進行交際的問題。
2.取材的途徑
如果說主題是演講的靈魂,那麼材料就是演講的血肉,為了使演講挺拔豐滿,我們就要在確定了主題之後,廣泛收集所要用的材料。
一位演講者要想使自己的演講精彩豐富,就必須占有大量的材料,必須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隨時隨地注意收集材料。
美國19世紀大演講家維德摩迪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他的身邊常常帶著一些大信封,他將選擇確定好的演講題目寫在信封上,在日常讀書學習時把適合演講用的材料隨時抄錄下來放到信封中,時間長了這些材料就豐富起來,經過篩選就成了他演講的血肉。
那麼,我們應該收集占有哪些材料呢?
(1)直接材料。所謂直接材料,就是演講者在日常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是演講者親身經曆或耳聞目睹的一些事件、言論、感受,也就是演講者自身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感受、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
我們每個演講者都生活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之中。我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發生著一些有價值的事情,隻要我們是個有心人,注意觀察、總結,留心記憶,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建立起一個豐富生動的材料庫,這些直接材料是我們演講獲得成功的最寶貴的材料,很多成功的演講都因為它有著典型、生動、具體、真實、獨特的直接材料,而不是平淡無奇的其他材料。如《人體美的標準和健美運動》:
“那麼,什麼是健美的好方法呢?是體育鍛煉,是健美運動。運動可以使形體不美的變得美,使形體美的變得更美,隻有運動,才能使人體達到健美,青春常在。反之,如果不運動,不鍛煉,不僅形體不美的人美不起來,就是形體美的人也會變醜。比如有這樣一個例子:我曾認識兩位女同誌,年齡都在50歲左右,一位是從未結過婚的女醫生,過去年輕貌美,體形標準,身高在1.68米左右,就是由於不愛活動,還時常怕寒冷,棉衣穿得早,脫得晚,現在競駝了背,減去了10年的青春美;另一位則是一般的女職員,身高不到1.55米,生過三胎,無論是體態和外貌都不如前麵那位女醫生,但由於經常進行健美鍛煉,打拳、舞劍、健身操樣樣都做,因此,現在一直保持著不到40歲的體態和外貌。”
在這篇介紹健美知識的演講中,演講者為了說明“運動能使人青春常在”這個基本的道理,從親身經曆的事實出發,舉了正反兩個例子,真實可信。
(2)間接材料。所謂間接材料,就是演講者從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上收集到的材料,這是第二手材料。間接材料的收集,避免了個人經曆狹窄的不足,範圍寬廣,內容豐富。間接材料在演講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數學的光彩》:
或許有人認為:幹巴巴的數學充斥著枯燥與晦澀。可是古往今來,在數學大師們的眼裏“數學是科學的皇後”,有很多大數學家同時也是傑出的物理學家、哲學家或藝術家。他們公認數學最神奇最美妙,隻由幾個簡單的符號和數字就可以進行無窮無盡的研究和變化,結果常常讓人驚喜,對他們有強大到不能抗拒的誘惑力。“美和愛不可分離”,對數學的酷愛使他們為數學嘔心瀝血,在所不惜。人類最偉大的數學家高斯死後,墓碑上刻的不是他利用數學造福於文明世界的豐功偉績,而是一個他生前最喜愛研究的正17邊形。這個簡單的幾何圖形向所有後來的人們傾訴著數學家的追求,也昭示著數學奇異的魅力。數學大師們說:“美是數的和諧。”這是對數學的讚美,也是對數學的自豪和驕傲!
在這篇旨在探討數學的魅力,激發人們對數學的興趣的演講中,演講者為了使人們相信“數學並非是枯燥、晦澀的”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引用了數學大師們的兩句話:“數學是科學的皇後”,“美是數的和諧”。對於外行人來說,數學大師們對數學的理解應當是最可信的。這樣引用間接材料,可以增強演講的可信度。
3.材料的加工和處理
收集了大量材料並選擇了一些適合演講用的材料之後,在演講稿中,又如何對這些原材料進行加工和處理呢?
(1)普通事實情境化。事實是演講中的關鍵材料。演講者既要善於采用新穎、動人的事例,更要善於將普通事例進行情境的處理,創設出一個可感知的具體情境。
演講者李燕傑用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這個事例,來說明封建社會青年人的婚戀特征,提醒青年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婚戀自由。
在那個時代,愛情和婚姻是漠不相關的兩件事。自由與純真的愛情隻能以悲慘的結局而告終。《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寶玉被騙,與寶釵結婚。當他們張燈結彩,慶賀“新婚”之日,正是黛玉倒在病床上結束生命之時。黛玉最後隻是說:“寶玉!寶玉!你好……”這時隻有竹梢風動,月影依牆,給人以好不淒涼之感。真正的愛情被踐踏,美滿的婚姻被埋葬。那時青年人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愛情,但不能把完美的婚姻留給自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李燕傑將寶玉、寶釵成婚的熱鬧與林黛玉臥床死去的淒涼進行對比,比較細致地描繪了黛玉死時的淒愴畫麵,使人如同親眼目睹,具有強烈的現場感。
(2)枯燥數據形象化。準確的數據在演講中雖然具有雄辯的力量,但數據畢竟是枯燥的。如果不對數據加以適當處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它雄辯的效果。如程培訓《他說“我們頭頂的月亮”》:
是啊,我們誰也不否認,我國還有些令人感到臉紅的數字,還有些需要不無遺憾地承認的差距。是的,我們還沒有充分的理由樂觀,曆史和現實仍在告訴我們:大國並不等於強國,我們的綜合國力還不很強,我們的技術裝備還不很先進,我們的科學技術還不很發達,尤其可怕的“人均”二字,還將長期約束著我國的國民經濟。比如,我國人均土地1.5畝,遠遠低於世界人均5畝的水平。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的土地資源,最多能承載9.5億人。11億人,11億張嘴,加起來就有3平方公裏多,一年喝掉的酒能裝滿一個半杭州西湖;一天抽掉的煙,一盒盒排起來,能排我國東西長3個來回;一頓飯吃掉的糧食,能裝滿7萬輛卡車……
演講者為了說明“11億”這個數字究竟有多大,將其換算為4種人們易於想像和理解的事物的數量,使人真切地體會到了我國人口壓力的巨大,並容易留下了具體而深刻的印象。
(3)敘述故事戲劇化。戲劇是一種主要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與矛盾衝突的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演講中講述故事,也可以帶來一定的戲劇效果,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如《說普通話,從我做起》:
首先讓我講一個典故:《韓非子》一書的“外儲說左上”中說,齊桓公喜歡穿紫衣,齊國上下也就喜歡穿紫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脫銷。桓公十分愁悶,就問宰相管仲該怎麼辦。管仲說:“大王您想刹住這股風不要緊,可以先自身脫下紫色服裝來,然後對身邊侍衛說:‘朕非常討厭紫色。’如果這時再有穿紫色服裝的進來,大王就說:‘你先回去脫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討厭紫色!’”桓公說:“好,我一定照這個辦法去做。”這樣做了之後,齊桓公身邊的近臣當天就沒有一個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個齊國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