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準備一篇好的演講稿(3 / 3)

為了論證講普通話應當以身作則的觀點,演講者引用了一個齊桓公親自引導服飾風尚的故事,故事中夾有幾段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既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又借管仲之口闡發了自己的部分論點。

(4)哲理名言具象化。哲理名言是那些對人類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等揭示宇宙、社會和人生原理的話語。用它作演講材料,既可以增強演講的理論深度,又可以增強演講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但哲理名言常常比較凝練,有時很難使聽眾產生共鳴。

因此,演講者在運用理性色彩較重的哲理名言時,就需要對它作具象化處理。即將哲理名言隱含的內容用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

有一位演講者在談什麼是成熟時,引用了尼采的哲理名言:“成熟就是重新培養兒時嬉戲的認真態度。”他不是把這句哲理名言一說出來就完事,而是將它的含義用具體的形象展示出來。他說:“尼采告訴我們:真正的成熟是對人生、對事業有執著的熱情和認真的態度。就像兒時玩泥巴那樣趣味盎然,哪怕把自己變成泥猴;就像堆沙丘那樣倔勁十足,哪怕沙丘一百次地坍塌。成人有了像兒時那樣無功利目的,完全用生命的熱情去對待人生的認真態度,他就從身體到心靈都真正成熟了。”

演講者對哲理名言具體形象化的闡述,能使聽眾拓展和深化對哲理名言的理解,從而產生共鳴。

演講稿的結構設計

1.公開話的命名法

演講稿的精彩題目,就跟人的好名字一樣,聽起來舒服。有的人,先看名字就給人一種不一般的感覺,演講也是如此。

喜歡演講的朋友們大概都會有這樣一種經曆,到書店去買書時。許多名人演講的題目看一眼就讓人覺得提不起精神來,比如“在立法議會上的演講”,比如“就職演講”,再比如“在答謝宴會上的祝酒辭”。事實上這裏麵有好多是十分精彩的演講,隻因為題目太平常而與我們失之交臂。比如,美國總統尼克鬆在1972年訪華成功之後臨別時發表的演講,堪稱精品,大概總統先生無意於讓它流傳千古吧,也就沒有想到給它起個好名字。

而我們這些初學者就應該給自己的演講想一個好聽一點的名字,讓聽眾或讀者樂於接受。

事實上命名是一門很不簡單的學問,給演講稿命名更要下一番功夫,動一番腦筋。我們這裏總結了三種命名的方式,第一種就是:精彩題目是全篇內容的結晶。

演講是向別人演示宣講一種觀點,任何演講的主題都可以找到一句話,一言以蔽之,那麼,這句濃縮了全部深意的話就是你的主題。

主題句經過精簡壓縮,就可以做題目了。時下有一句流行的話叫“濃縮的都是精華”,好的題目也應該有這樣的效果,使人過目不忘,看一眼就知道大意所在;聽完之後,這個題目可以作為名句流傳,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這種壓縮式的命名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

(1)用句子做題目。比如:

愷撒在公元前48年對他的將士們發表了一篇演講,題目是《不戰勝,決不離戰場》。

孫中山在同盟會成立前幾天發表了一篇演講,題目是《中國決不會淪亡》。

毛澤東在全國解放前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致了開幕詞,題目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美國民族英雄亨利在宣傳獨立戰爭的必要性時,演講的題目是《不自由,毋寧死》。

以上都是用主題句子做題目的例子,這樣的題目言簡意賅,比較醒目,具有一種口號式的特點和作用,煽動性很強。

(2)以詞組做題目。以詞組為題目的演講稿名篇很多,比如:

《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是1962年2月3日周恩來總理一篇講話稿第四部分的題目,該講話是針對當時存在的黨風不純、浮誇和說假話的現象而發表的。這四個詞組也是四個自然段的段旨。

除“說真話”沒有放在段首外,其餘三個均在段首,並將這四個詞組歸納為“實事求是”。真可謂主題鮮明。

梁啟超先生在1892年11月6日發表的一篇演講題目叫《人權與文權》。

陳獨秀1921年1月31日在廣東女界聯合會上發表的演講題目是《婦女問題與社會主義》。

一般來說,以詞組作題目來提示全篇的主題是一種更精簡的方式,它提供的是話題而不是完整的主題,但這種含蓄性還是有極強的暗示作用的。下麵兩個題目也是用的這種方式:

生存一生活

人權一主權

這是一種比較有趣的命名方式,大家不妨模仿著多多嚐試一些。

2.欲說還休式的命名法

剛才我們講述的命名方式是一種“公開化”的形式,其效果直觀、醒目。還有另一種相對的命名方式是欲說還休式的,即猶抱琵琶半遮麵。這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人類有一種審美心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距離和遮掩能產生美感。有的時候,一覽無餘反而無趣。古代聰明的美女深諳此理,總愛用團扇把臉半遮半掩,或是在珠簾背後暗送秋波,其動搖人心的效果是非語言所能表達的。

給講稿命名也是如此,你可以把話說到一半就打住,做欲言又止狀,會使人急切地想知道你省略的內容,這樣便使聽眾產生了神秘感,產生了興趣,吸引聽眾耐心地聽你講下去,或把你的演講稿看下去。比如: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就職演講的題目是《我的熱情驅使我這樣做》;19世紀初美國著名演講家韋伯斯特,在悼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亞當斯的時候,他的演講題目是《我將時刻準備著》。

以上兩例,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半句話”的效果,引起了聽眾和讀者的注意。“我的熱情驅使我這樣做”,怎樣做呢?“我時刻準備著”,準備做什麼呢?聽下去就知道了。

除了這種“半句話”以外,疑問句也可以產生遮掩的效果。試看下麵兩個題目:

命運之神在哪裏?

什麼是蘇維埃政權?

這種隻問不答的題目事實上是故意藏起了答案,讓急性子的聽眾非弄個水落石出不行,好奇心和興趣驅使這些聽眾把演講聽完了。

3.好題目應該陌生化

陌生化,就是避免陳詞濫調,要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有這樣一種態度,要想找到精彩的題目就不是難事了。

給演講稿命名,首先要知道哪些題目不能用。那些中學生議論文式的題目不能用,像什麼“論骨氣”“談愛國主義”等都是太淺的標題,要堅決杜絕。當然,擬定精彩的題目不是讓你嘩眾取寵,故弄玄虛,但如果題目和內容之間能達成一致,名字奇特一點是無妨的。馬克·吐溫就曾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題目叫《我也是義和團》,多麼不同凡響,語出驚人。在這篇演講中馬克·吐溫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以及對義和團運動的支持,作為一個美國人,有這樣的態度,說出這樣的話,是不簡單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它讓所有的美國人感到陌生,也讓所有的中國人感到陌生,因為陌生而引人注目。看完全文,我們就知道,這個題目奇而不怪,還是很恰當的。

像馬克·吐溫那樣從立論上就驚世駭俗的演講,畢竟很不容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追求陌生化是一種如何運用修辭的技術問題。因而可以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解決它。我們來看下麵幾個例子。

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誌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言,他的題目是《科學的春天》。這個題目就有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科學也會有季節嗎?而了解中國當代曆史的人就知道,“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國的科學、文化、藝術受到了何等嚴重的摧殘,不是春天的百花齊放,而是嚴冬的百花凋零,一片荒涼。隻有在打倒“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的科學發展才迎來了新的春天。

這樣一想,這個題目就妙了,妙就妙在這個比喻的精巧上麵。

給演講稿命一個好的題目,不是閉門造車的事情,平時應該多留意一下別人是怎麼命名的。魯迅先生的雜文命名就很有特色,不妨多學一點。就拿陌生化來說吧,魯迅先生就有一篇《我要騙人》的文章,看了這樣的題目,你能不感興趣嗎?

精彩的開篇

1.開篇的成功要素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演講稿也是如此,而且不論任何形式的演講,開頭總是最關鍵的。在演講開始後的幾分鍾或者幾秒鍾內。聽眾通常會決定是否接受演講,是否聽下去。有趣的是,準備演講從來不是從開頭入手,而是應當先確立演講的目的,然後圍繞目的收集材料,並將材料加以組織整理,最後要做的才是著手準備開頭。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選擇正確而恰當的開頭方式。那麼,應當怎樣做好演講的開頭呢?在寫演講稿的開頭時,需注意以下要點:

(1)開頭要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演講開頭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吸引並集中聽眾的注意力。演講時獲取聽眾注意力的方式隨題材、聽眾和場景的不同而改變,一般可以運用事例、軼聞、經曆、反詰、引言、幽默等手段達到目的。

麥克米蘭石油公司副總裁邁克斯·艾薩克鬆在一次演講的開頭中,便運用了引言和反詰的方法來吸引聽眾:

我們都知道,演講是件很難的事。但是請聽聽丹尼爾·韋伯斯特是怎麼說的吧:“如果有人要拿走我所有的財富而隻剩下一樣,那麼我會選擇口才,因為有了它,我不久便可以擁有其他一切財富。”

那麼,為什麼許多有才華的人偏偏害怕演講呢?

(2)開頭要為聽眾解釋關鍵術語。如果演講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聽眾能否理解演講中的某些術語或概念,那麼在演講開頭時,對關鍵術語加以解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一位公司副總裁在就記者招待會的用途發表演講時,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技巧:

公共關係,簡單地說,就是指“與公眾的關係”,即任何涉及公司或個人的關係。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地利用媒體——最常見的是書麵形式——為公司謀取最佳印象或形象。

(3)開頭要為聽眾提供背景知識。演講時,演講者被認為是專家或權威。因此,如果聽眾對演講的主題不熟悉或是知之甚少,那麼很有必要在開頭部分對聽眾講述與主題有關的背景知識,它們不僅是聽眾理解演講所必需的,而且還可以體現出主題的重要性。

美國空軍少將魯弗斯·L·比拉普斯在夏努特空軍基地的一次宴會上演講時,就對“黑人遺產周”的有關背景知識及其對美國空軍的重要性作了介紹:

我很高興來到此地,同時我也很感謝應邀和在座各位討論有關美國黑人問題。為保持和增進民族間的理解,美國各州又開始紀念“黑人遺產周”。在夏努特空軍基地,我們慶祝它,則可以對美國空軍進行完整無缺的教育。我們民族的主旋律是:“黑人曆史,未來的火炬。”這個已成為美國人民生活一部分的紀念活動,是弗吉尼亞州紐坎頓市卡特·G.伍德森最先提出並計劃的,他現在被譽為美國“黑人曆史之父”。伍德森先生於1915年成立了“美國黑人生活和曆史協會”。後來,他又於1926年發起了“黑人遺產周”紀念活動……

(4)開頭要為聽眾闡述演講結構。演講時,應當利用開頭部分對演講內容加以概述,讓聽眾了解演講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特別是當演講的主題很複雜,或是專業性較強,或是需要論證幾個觀點時,這樣做就能使演講顯得清楚而易於理解。

漢諾威信托製造公司的主席及總裁約翰·F·麥克基裏卡迪在一次演講的開頭中,就很明了地陳述了他演講的結構及範圍:

女士們,先生們,晚上好。我很榮幸應科裏曼主任的邀請,來參加這個在我國很有權威的商業論壇——在見解上,它可以與底特律和紐約的經濟俱樂部相提並論。

首先,我將對最近的國內經濟形勢加以展望。我認為,它並非人們有時所想象的那樣嚴峻。

第二,談談近期歐佩克的經濟增長對國際經濟增長的影響——對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許多國家來說是件痛苦的事,但又是完全有辦法應付的。

第三,對總統的能源建議作幾點評論,我認為它既令人鼓舞,又令人失望。

最後,我將就演講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和必要的現象,以及美國的現狀談一點個人看法。

(5)開頭要為聽眾說明演講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演講的開頭應揭示出演講的目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聽眾要麼會對演講失去興趣,要麼會誤解演講的目的,或者甚至於會懷疑演講者的動機。

美國快遞公司主席詹姆斯·魯賓遜三世,在短短的15秒鍾內,便把他的演講目的陳述給了聽眾: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謝謝大家給予我這個露麵機會。美國廣告聯盟是美國傳播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美國傳播工業還麵臨許多問題,而重擔則落在大家的肩上。我今天演講的目的,便是就這些問題及它們呈現出的挑戰,談談我的看法。

(6)開頭要能激發出聽眾的興趣。從本質上說,聽眾是很自私的,他們隻是在感到能從演講中有所收獲時,才專心去聽演講。演講的開頭,應當回答聽眾心中的“我為什麼要聽?”這一問題。

在對美國會計協會羅切斯特分會的一次演講中,演講顧問唐納德·羅傑斯,通過表達他對聽眾需要的關心,而激發起了他們的興趣:

我今晚要演講的題目是“信息的透露”。確定這個題目之前,我先是查閱了本地的會計年鑒分冊和全國會計協會的學術專刊,然後又詢問了我的同事亞曆克斯·萊文斯頓和戴夫·漢森:“今晚來聽演講的人都有哪些?他們希望我講什麼?”

他們告訴我,在座的各位都是些很熱心的人,希望我的演講有趣而富有啟發性。因此,我將告訴大家一些有用的知識,我也同時希望,我的演講簡明扼要,並留給大家一定的提問時間。

(7)開頭要能爭取到聽眾的信任。有時候,聽眾可能會對演講者的動機發出疑問,或是與演講者持相反的觀點。在諸如此類的場合——特別是想改變聽眾的觀點或行為時,要使演講成功,就需要建立或是提高聽眾對演講者的信任感。

對於這個問題,應注意下麵幾條建議:

①承認分歧的存在,但是著重強調共同的觀點和目標。

②對那些連演講還沒有聽,就對演講者的名聲和所作所為進行攻擊的行為加以駁斥。

③否認演講的動機是自私和個人的。

④喚起聽眾的公正意識,讓他們仔細地去聽演講。

2.常見的開篇方式

演講稿的開頭又叫開場白。它在演講稿的結構中處於醒目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屬於文字形式的東西開頭尤其難。列夫·托爾斯泰為了構思《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開頭,醞釀、琢磨了14年,當然這屬於文藝創作。但就演講稿的開頭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演講的開頭是演講者向聽眾出示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信號,這個信號是否能夠表現出優秀演講的特征,即是否具有吸引力,對於演講的成敗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因為開頭擔負著兩項任務:一是引起聽眾的興趣和好感,創造融洽的氣氛;二是確定格調,引入正題。所以我們應盡量多下一些功夫安排好文章的開頭,使開頭獨具特色、別開生麵。

演講開頭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它取決於演講的內容、環境和聽眾的情況。它的基本要求應該是:服務主題、言簡意賅、引人入勝。演講稿的開頭是多種多樣的,這裏隻介紹常見的幾種:

(1)開門見山,揭示主題。有的人演講,開頭常講一些沒有必要的客套話。葉聖陶曾評述說:“誰也明白,這些都是謙虛的話。可是,在說出來之前,演講者未免少了一點思考。你說不曾預備,沒有什麼可說的,那麼為什麼要踏上演講台呢?隨後說出來的,無論是三言兩語或長篇大論,又算不算‘可說的’呢?你說隨便說說,沒有什麼意見,那麼剛才的一本正經,是不是逢場作戲呢?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卻要說給人家聽。又算是一種什麼態度呢?”其實,演講者說這些“多餘的話”,並不一定是出自本心,隻不過是受了陳規舊習的影響,人雲亦雲,令人聽來索然無味。

一般政治性或學術性的講稿都是開門見山,直接揭示主題。比如比爾·蓋茨在他的《比爾·蓋茨的忠告》演講中是這樣開頭的:

每年都有好幾百位同學給我發來電子函件,征求我對教育方麵的意見。他們想知道他們應該學什麼,想了解如果像我這樣從大學退學是不是正確的。有少數家長還來信來電征求我對子女教育的意見,他們問我應如何引導子女走上成功之路。

(2)巧妙提問,引發奇想。以巧妙提問開頭的演講,雖屬常見,但提問得巧妙就能引人入勝。一個演講者這樣開始他的演講:

“關於青年與祖國的關係,人人皆知。但是,我想提個問題,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呢?”全場立刻靜了下來。接著演講者又說:“可能有人會說:‘希望’……”

話剛出口,坐在前麵的人脫口而出:“不對!‘希望’是兩個字……”這是複旦大學全校演講第一名獲得者楊高潮設計的開頭。這種開頭不僅使聽眾產生興趣,而且迫使聽眾同演講者一同動腦思考問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演講上來。需要注意的是,提的問題不能過多,一般一個就行,關鍵是達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就行,隻有愚蠢的演講者才在演講開始時,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再如廖濟忠《遇不懷才的時候》是這樣寫的:

在我們青年人當中,最容易見到懷才不遇的人,最容易聽到懷才不遇的話,不少人冷眼看世界,撇嘴論英雄。我不禁想問,我們真的懷才不遇嗎?

(3)說明情況,清晰明了。比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開頭:

三月十四日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總共不過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開頭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作了必要的說明,為進一步向聽眾揭示主題做準備。運用這種方法開頭,一定要從演講的主題出發,不能信口開河,離題萬裏,使聽眾不知所雲,還要防止籠統使用一些陳舊的套話、空話,倒聽眾的胃口。

(4)名言警句,引人深思。使用名言、警句開頭的好處是,名言、警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並且具有某種權威,許多人對名人都有一種崇拜感,所以,引用他們的話就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如左英的《生命之樹常青》的開頭:

偉大的詩人歌德曾有這樣一句話:“生命之樹常青”。是的,生命是陽光帶來的,應該像陽光一樣,不要浪費它,讓它也去照耀人。

這個開頭引用了歌德的名言,對演講的內容起到揭示主題的作用,並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在引用名言、警句時要盡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訛傳訛,更不能斷章取義。

而一位叫徐寧的演講者在《葉的事業》的一篇演講稿開篇中說:

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幼兒教師,正是塑造兒童心靈的工程師……(5)故事、幽默,引人入勝。演講者所用的故事、幽默要吸引人而且要與演講主題相關,立意不同凡響。有一篇演講稿批評盲從的害處。演講者開頭先介紹他剛經曆的一件事:

上班了,大家陸續來到辦公室,發現最早來的一個人在仰望天花板,大家也都仰起頭來。好久,沒有發現什麼異狀,但還是仰首引頸。最初仰頭的人反而發生疑問:“你們都在看什麼?”“我們都在看你在看……”那人啞然失笑:“我剛才點了滴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