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情演練(1 / 3)

第五章真情演練

語音訓練

共鳴訓練

1.何謂共鳴

共鳴,也叫“共振”,是指一個發音體引起另一個發音體發出頻率相同的音響的現象。人體有天然的共鳴器官。直接引起語音共鳴的是聲帶上方的喉、咽、口、鼻腔;此外,胸腔、前額,兩顎部分也有共鳴作用。說話用聲的特點是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略帶一點鼻腔共鳴。運用共鳴音講話,可使聲音既豐滿圓潤、洪亮渾厚,又樸實自然、富於磁性;還可以保護嗓子,避免聲音嘶啞。

2.共鳴控製的方法

共鳴音的獲得需要對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裏簡單介紹兩種共鳴控製的方法。

一是“通”,即發音的聲帶要通暢,不憋不擠。發音時,頸部、脊背要自然伸直;胸部要放鬆,不憋不擠。喉頭要放鬆,口腔要打開,氣流可以十分通暢地向上向前流動。如發a—a—a。

二是“掛”。發音的聲道雖然是貫通的,但聲音卻不宜直通通地放出來,而要控製好氣流。使其產生一種被吸住的感覺,好像“掛”在前硬齶上。這樣在發音時才能明朗、厚重、省力。譬如,你可適當打開後槽牙,從容地發複韻母音ai、ei、ou、ao,體會聲音沿上齶前行、“掛”於前硬齶的感覺。

字正腔圓

1.何謂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指的是字音的精純和準確。近聽,語音純正,吐字清晰;遠聽,聲音明亮,圓潤優美。具體來說,語音字正腔圓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是“真”,即字真、音純、調準,按普通話語音規律發音,不能錯,也不能含混,真真切切,利利落落;二是“美”,即發音好聽、圓潤、優美,富於藝術性。“美”與“真”完美結合,講話便會字正腔圓。

字正腔圓的核心,是要掌握吐字歸音的方法。吐字歸音是我國傳統戲曲中對吐字方法的概括,是指對字頭、字腹、字尾的完整處理過程。一個字音的頭、腹、尾不僅要分得明,還要連得好,聽得清,使之符合音響學的要求。有人將其概括為:“字頭擺得準,字腹響度大,字尾收到家”,形成吐字歸音過程的“棗核形”。

2.吐字歸音的基本方法

字頭,也叫“出字”,包括聲母和韻頭。發音時要準確有力,叼住彈出,這主要是控製好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和韻母的四聲。

字腹,也叫“立字”,指韻母中的主要元音。發音時要拉開立起,圓潤飽滿。口腔應開合適度、鬆緊相宜,立音舒展豐滿、堅實穩定。

字尾,也叫“歸音”,即韻尾的處理。發音時口腔由開到閉,肌肉由緊到鬆,聲音由強到弱。做到歸音趨向鮮明,到位弱收。

當然,上述的吐字歸音方法不是絕對的。我們說話不是“念字”,在語流中不可能把每個字音都“發到家”。否則就變成了幼兒園裏教拚音了。再說,不同聲、韻、調的字,在吐字上也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音質的運用

音質即聲音的性質,它是某個聲音區別於其他聲音的根據和標誌。每一個人,由於發音器官共鳴器的形狀不同,發音方法不同,因而發出的聲音就會有音質上的區別。

音質的好壞有兩個顯著的標誌:一是好的音質聽來甜潤、清亮、優美,令人悅耳爽心;不好的音質粗糙、沙啞、低暗,猶如撕裂破布,刺耳煩心。二是好的音質富於變化,可以根據講話內容的需要變換出不同的聲音;而差的音質缺少變化,單調呆板,不適於作藝術化表達,也不宜模擬各種聲音。

一個人音質的好與差,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因素。但不管這些因素如何,隻要進行刻苦的訓練,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是完全可以改進自己的音質的。對於音質條件較好的講話者來說,應當向語音表達的多樣化、藝術化、優美化方麵發展,充分開發音質的潛力,使自己講話悅耳動聽,從而成為演講高手;對於先天音質條件不太好的人來說,應當多加訓練,提高音質的質量。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己音質的特點,形成自己的語音風格,發展語言個性。

音量的運用

1.音量

音量,是指聲音的大小,人們講話時,聲音的大小會不斷地變化。這個變化不是無目的、隨意的,而是由思想感情的變化所決定的。思想內容重要之點、情感激烈之處,聲音就要大些;反之,就可以小些。比如下麵這段演講詞:

現在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成天對祖國的現狀評頭品足,什麼我們的經濟太落後啦,我們生活水平也不高啦,科學也不發達啦,等等。可是我們要向這些人問一句:當你對偉大的祖國怨聲不絕的時候,你可曾為改變生你養你的祖國的落後麵貌做了什麼?難道在你的怨聲中祖國會富強起來嗎?難道讓別人去為祖國的富強艱苦奮鬥,到頭來就該你坐享其成嗎?

在講這段話時,前麵的部分聲音就應當小些、慢些,以便表現這種人思想境界的低下,由“可是”處一轉,情感變得激烈而充沛,音量也應隨之加大,以便以重音敲打這些人的耳鼓,使他們自慚形穢,從而促其醒悟。

2.音量大小的基本要求

講話時音量的大小有兩點基本要求:一要恰當、適度。聲音當大則大,當小則小,當平則平。大,決不可大到聲嘶力竭的程度;小,也不可小到別人沒法聽到的地步。二要順暢、自然。音量不可沒有根據地忽大忽小,生硬地變換音量,否則不僅聽來不自然、不舒服,還會引起誤會,幹擾內容的正常表達。總之,音量的大小變化是由思想感情決定的,而恰當的音量,又會有助於思想內容的表達。

音高,就是聲音的高和低,包括聲音的升和降。語音的高低、升降,不僅賦予語句以抑揚頓挫的特點,而且也體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音高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三種。這三種音各有特點:高音比較高亢、明亮;中音比較豐滿、結實;低音則比較低沉、寬厚。不同的音高有不同的作用,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一般內容適於用中音,重要內容和強烈的情感適於用高音去表達,而悲傷、惋惜、深思一類的內容更適於用低音。

語音的升降與聲音的高低是一致的,聲音高的地方用升調,聲音低的地方用降調。在一段話中如果思想內容逐層深入,情感越來越激烈,我們就可以用升調;反之,如果內容由重到輕,情感由激昂變得沉重或舒緩,就宜於用降調。另外,疑問句、反問句或提示句,要用升調。

如:“他來了?”而敘述句要用降調,如:“他來了。”

音高與音強密切相關。一般表示快樂、悲壯、責備的句子,聲音是先強後弱;表示不平、熱烈的句子,聲音是先弱後強;表示滿足、優雅、莊重的句子,聲音是中間強而頭尾弱。

重音的把握

重音也叫重讀,在口語表達中,它有強調重點、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語句中的詞語在語義上並非完全並列、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有次,輕重有別。表達者有意對那些重要的語詞(音節)加以強調和處理,這些語詞就是重音。同一句話,由於重音位置的移動,表意的重點就會發生變化。如“今天我來這兒講課”這句話,重音不同,語意就不同:

今天我來這兒講課。(明天不來)

今天我來這兒講課。(不是別人來)

今天我來這兒講課。(明天在別處講)

今天我來這兒講課。(不是來聊天)

由此可見,重音的位置對語意有重要影響。

把握重音的關鍵是找到重音的確切位置,這就需要明確講話的重點,弄清話語主旨,真正把握每句話的表意重點:而表意的重點詞語往往就是重音的位置。能否正確使用重音,是準確表情達意的關鍵。請看下麵這段演講:

聽了我這個演講題目,也許有的同誌會說:“跳,有什麼好說的?”可是我要說跳,我要說一說朱建華打破世界紀錄時,那振奮人心的一跳!

這一段話中有三個“跳”字,第一個“跳”字應該重讀,以便告訴人們他為什麼要說“跳”——因為有人覺得“跳”不值得說;第二個“跳”字不必重讀,而應該把重音放在“要”字上,表明演講者有心在“跳”這個問題上做文章;第三個“跳”字重讀是為了點明題意。

語調的把握

語調的升降變化能表達不同的語氣。同一語句由於高低升降的不同,便可以表達多種多樣的感情。譬如:

這是一百萬元?(啊!好嚇人喲!)——吃驚

這是一百萬元?(別嚇人了!)——輕蔑

這是一百萬元?(糟!)——後悔

這是一百萬元?(好高興啊!)——喜悅

這是一百萬元?(真稀奇)——好奇

這是一百萬元?(開玩笑)——疑問

語調分為升調、降調、平調和曲調四種。

升調,調子由平而高,多用於疑問句,用來表示反問、疑問、驚異、號召等語氣;降調,調子先平後降,多用於陳述句和感歎句,用來表示肯定、感歎、請示等語氣;平調,調子始終保持同樣的高低,常用來表示嚴肅、冷淡、敘述等語氣;曲調,調子升高而降,或降而再升,常用來表示含蓄、諷刺、意在言外等語氣。

停頓的把握

停頓是指語言頓挫。它在口語表達中的作用有兩個:

首先,停頓起著標點符號的作用,它作為話語中換氣的間隙,既是表明上句話的結束,又是下句話的前奏,以此加強語言的清晰度和表現力。

其次,停頓能使口語抑揚頓挫,它以間歇的長短、一定時間單位裏次數的多少,形成講話的節奏,給人以韻律美。停頓要得當、得體,應當根據傳情表意的需要合理設置停頓,而不可隨意為之。停頓的位置不同,一句話表達的語意就會不同。如:

你/了解我不了解?(問是否了解自己)

你了解/我不了解。(承認自己不了解)

你了解/我不了解?(不承認自己不了解)

你了解我/不了解?(想證實別人不了解)

你了解我不/了解?(不相信別人了解)

你了解我不/了解。(明白別人了解)(箭頭代表語氣的升降)

巧設停頓有時能造成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讓人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訓練有素的演講家往往善於利用語句的停頓,讓聽眾去思索、回味和期待,以獲得理想的語言效果。

如英國政治家賴白斯曾在倫敦參事會演講勞工問題。講到中間他突然停下來,眼睛盯著自己的手表。正在大家疑惑不解時,賴白斯突然大聲說:“諸位剛才所感覺到的這局促不安的72秒時間,就是每個普通工人壘起一塊磚所用的時間。”聽眾醒悟,掌聲四起。

巧設停頓還要善用停連。停連是演講表達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

當斷不斷,語序紛亂;該連不連,語意難全;有斷有連,方能扣人心弦。

所以,停連練習也是不可忽視的口語表達功夫之一。

對於演講而言,我們隻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講稿熟記訓練

講稿熟記步驟

第一步:聽審。將講稿讀一遍並錄音,複聽時檢查有無疏漏,有無不妥之處,估計這麼講能不能出效果,包括語音是否和諧、語言的分寸感是否恰當等。聽審的重要性在於,構思時流動於腦子裏的思路、思維語言寫在紙上時,有時會出現變異,訴諸聽覺作審視性檢查,可以作修改,也可加深印象,便於記憶。

第二步:分記。千萬不要強記、死記,將稿子“背”進頭腦裏去。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準備,上台後你會因怕忘詞而更加緊張;麵對觀眾,因為要想詞,你的眼睛會失去光彩。所謂分記,就是分段大聲朗讀,讀一段,然後用自己的話講一遍,講時錄音並複聽,然後再讀,再錄音、複聽。如此循環往複,一段一段地進行,使演講內容包括原文語句印入自己的腦子裏,並融入自己的自如性語流之中。

第三步:嚐試。先將各分段串起來。自言自語地說幾遍。然後獨立進行試講。這時大鏡子和錄音機是你最好的“批評者”,你得對自己的語言和態勢不斷作校正。試講範圍要逐步擴大。可在家人、友人和同事中講,聽取意見再作修改。最後穿上演講時要穿的服裝,假想麵前有許多聽眾,再大聲地試講幾遍。

第四步:臨場。先做記憶信號定格工作,即將演講各段開頭寫明,以備急需。上場前再聽一遍自己的演講錄音。如能提前半小時到現場,在無人的現場大聲地說一段或說一遍,則更好。

講稿熟記技巧

熟悉和背記講稿,在演講者的演講思維乃至整個演講心理活動中處於突出的地位,也是演講活動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可以這樣說:不熟記,無以演講。

要脫稿演講,使口語表達收到最佳效果,必須對講稿反複熟記,反複演練,其主要技巧有:

1.朗讀法

記憶講稿時,一遍一遍地高聲朗讀,以至“爛熟於胸”。實際上,朗讀法不僅能增進記憶,也是一種演講的“彩排”。通過這種方法,演講者既鍛煉了口才,也能體會演講的臨場效果。

2.綱目法

所謂綱目法,就是指抓住講稿的大體內容。隻記住“骨架”的方法。

例如:在記憶議論型講稿時,可以從內容和結構方麵,按照提出了什麼問題,采取了哪些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哪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提綱挈領地記憶。再如:在記憶敘事型講稿時,一般都離不開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結果、個人認識等要素,記憶時,隻要提綱挈領地抓住這幾個要素,就能快速、高效地記憶講稿內容。

3.默念法

一般人的記憶特點,都是形象記憶能力強。默念時人的注意力集中,大腦思維積極活躍,眼、手、口(默念)等多方密切配合,記憶內容就能很好地鞏固。在演講記憶實踐中,采用默念法的主要方式是邊念邊記。

4.形象法

形象法也稱為畫圖法,即用畫圖畫的方式以啟發記憶。根據心理學研究,具體的形象具有熟悉性、情感性,容易引起注意和聯想,同時也不易忘記。

5.聯想法

聯想是記憶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聯想法最適應記住“殼”地方。其方法是:在練習和試講時,把經常“卡殼”的地方作上標記,然後采用聯想法。

提高演講水平的新途徑

勤於積累不斷創新

縱觀中外演講曆史。每一名出色而優秀的演講家都是在長期的演講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和訓練具有獨特個性的演講特點和風格,力求不落俗套,有所發展,有所創新。這裏,我們將簡要介紹部分中外著名演講家的演講實踐及其演講特色,從而領悟他們的實踐經驗與創新精神,爭當一名優秀的演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