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演講語言的修辭技巧(1 / 3)

第四章演講語言的修辭技巧

從本質上講,演講是一門語言藝術,而語言藝術是離不開修辭的。演講作為一門高層次的語言藝術,既要傳遞、暢通信息,使聽眾理解、認同演講者的觀點,又要使聽眾產生行動,更需要在演講中使用各種修辭手法。

注重幽默

美國著名演講學家約翰·哈斯靈指出:“幽默,是演講者與聽眾建立友好關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當你講得聽眾眉開眼笑時,他們也就主動參與思想交流過程。”

幽默是“hurnour”的音譯,它是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去揭露生活中的乖訛,揭示生活的哲理,讓人們得到某些啟迪。

它最顯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人們在笑聲中可以發現嚴肅、美好、善意及崇高的印跡。

生活中的幽默,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減少許多煩惱、痛苦和不和。

演講中運用幽默,可以打動聽眾,使聽眾心裏歡暢,使全場氣氛活躍,能加強聽眾對演講內容的注意力,加深聽眾對演講的深刻理解,有時還可以化險為夷、化敵為友。

魯迅先生在演講中經常使用幽默。有一次上海某大學舉行“美學的階級性”的學術專題講座,魯迅先生用農民不娶“杏臉細腰”、弱不經風的“美人”,而專討“腰臂圓壯”、結實能幹的農村姑娘作媳婦的比方,通俗地說明了人們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標準因階級不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使青年學生們在笑聲中頓開茅塞。

魯迅先生在廣州做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演講中,講到曹操當權,人們說話沒有自由,孔融被殺,指出曹操出爾反爾的時候,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在講到文章與藥之關係,提及何晏吃藥事時,他說:“五石散”是一種毒藥,吃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藥。但現在也不必細細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在講到“捫虱而啖”當時竟傳為美事的時候,他說道:“比方我今天在這裏演講的時候,捫起虱來,那是不太好的。”

幾段幽默語言,妙趣橫生,將一嚴肅的話題講得歡暢淋漓。

注重設問

演講語言的設問,就是提出問題,但並不要求別人回答,而是為了啟發人們去思考。用這種方法演講,能立即將聽眾的注意力引到演講者身上,集中精力來聽取演講的內容。

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的講演》,一開始就有一個設問: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麼罪,竟遭此毒手?”這裏不是有疑而問,而是無疑而問,接下來是論證李先生其實沒有罪,有罪的是國民黨反動派。

馬相伯在國難廣播演講中也用了設問法:“請看,今日的中國,是誰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說中,又以“諸位,時間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頭旁邊放了火藥,我們能睡麼?房子裏有小賊,我們能睡嗎?”的設問法,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給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

日本帝國主義分子已侵略到了我們的大門口了,我們要團結一心、鬥爭到底。

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國務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召開的關係美國命運的第二次大陸會議上審時度勢,力排眾議,發表了《訴諸武力》的著名演講:

“我們的同胞已經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毋寧死!”

文中連用了六個設問句,加強要與宗主國英國鬥爭的語氣,喚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鬥誌。他的演講結束後,全場響起聽眾“拿起武器”的呼聲。

注重排比

演講語言的排比,就是連用三個以上結構形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從多方麵、層層深入地進行表意。

這種方法,有淨化思想、加強語勢、增強語言的節奏和旋律美的效果。用它來說理,可以使論述細密嚴謹;用它來敘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現;用它來抒情,可使感情激昂奔放。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在結尾處連用了八個排比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這組排比句,一句重於一句,層層遞進,造成了動人心弦的雄健語勢,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演講者的熱切希望和飽滿的激情,具有“震駭心魄”,令人“血沸神銷”的魅力。

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8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自由進軍”黑人集會上發表了演講,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100多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這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100年後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麵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100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100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100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裏艱難掙紮,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們今天到這裏來,揭露這駭人聽聞的事實。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就是我帶回南方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將得到自由!”

馬丁·路德·金在這裏用排比句的方法,使演講的音調、語音、速度、音量,一步步提高、加快、放大,使演講鮮明有力,富有感染力。

他的留名百年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也是用排比法來加強語勢,使演講內容層層遞進、吸引聽眾的。

注重對比

演講語言的對比法,就是圍繞著主題,選擇正反兩方麵的事例,加以比較說明,由此展開正文。這種方式,可以使聽眾從比較中得到鑒別,更能明辨真偽,具有征服聽眾的力量。

《從阿Q到姚茂書》舉出中國第一位長江漂流者姚茂書,在金沙江遇難身亡的事例後,又接著講;“阿Q還活著,可姚茂書卻死了,偉大的叛逆者卻死了,但他的舉動象征著民族的覺醒和自救之道,他用自己最後一滴血,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新的國民精神的誕生。”將姚茂書與阿Q作對比,來闡述姚茂書死的偉大、死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