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演講語言的修辭技巧(3 / 3)

兩句不同效應的比喻,把自己複雜矛盾的心理,和彷徨中的奮起意識,展現在聽眾麵前,產生了共鳴。

注重奇設

“奇設”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那麼B,A指與事理相悖的前提,B指由這一前提推斷出來的結果。

奇設格在語法形式上,雖表現為假設關係的複句,但它卻不同於其它假設複句,其表現為這一假設複句的前提,是與事理相悖的,奇設格能借助這一“合理”前提推斷出的悖理結果,獲得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如一首歌中唱的“如果有來生,讓我再愛一次”,用的就是奇設格——因為在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有來生,因此也不可能在來生再愛一次,但用這種方式表達出來的效果,是“多麼希望我能再愛一次啊”的直抒胸臆所遠遠不能及的。

難怪卡耐基說:“運用奇設格能收到‘無理而妙’的修辭效果。”

如果將奇設格運用於演講當中,就能使演講的語言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奇設在演講語言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以奇設抒情

用奇設格抒情,較之明白曉暢的直抒胸臆,其感情的流露,較為含蓄委婉。但正因為如此,演講者才更容易營造出一種曲抒胸臆、情深意長的效果。

鄭曉輝的《隔海相望》以奇設結尾:“如果我是放牛娃,我要折下故鄉最綠的柳枝,做成一支柳笛,以心靈的笙簫,鳴奏古老的《歸去來兮》;如果我是詩人,我要放聲歌唱,太陽為鼓,月亮為琴,蒼天起舞,大地震撼,從塞北,到江南;從大海,到長天!”

演講者借放牛娃、詩人之口,熱情奔放地表達出澳門回歸之際的喜悅心情,融詩情、畫意於一體,回腸蕩氣、動人心弦。

以奇設表意

在演講中,有時為了需要,有些思想不便直接表達,高明的演講者,便會借助奇設這一特殊的修辭方式,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委婉曲折地表達出來,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讓青春和紅綠燈一同閃光》中,演講者作為一名交警,由於公務繁忙,沒時間照顧家庭,導致身懷有孕的妻子,由於勞累過度而死去,孩子也慘死腹中。

麵對妻兒的死,演講者無比悲痛,也無比愧疚,為了表達這種愛家愛國不能兩全的心情,他說:

“我想,假如我不是交警,我就能抽時間多承擔些家務,就不會連換煤氣都要讓妻子承擔;假如我不是交警,在妻子臨產時,就會守護在她的身邊,孩子就不會夭折。”

雖然演講者並沒有說自己是為了工作而拋棄了家庭,但字字句句,無不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演講者“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從而使觀眾為他死去的妻子、兒子,也為他本人,流下了崇敬的淚水。

以奇設說理

用奇設說理,類似於辯論中的以退為進法——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見解,明為退讓,實際上是以退代攻。但由於用這種方法說理,比較“曲”,很少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它更容易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在演講中,我們也常用奇設說理,如《一個掏糞工的閃光人生》中,就運用了奇設格:“要是廁所不掃、下水道不通、垃圾不除,恐怕你們就不會活得那麼自在瀟灑!”短短的幾句話,通過假設的前提,推導出假設的結果,從而指出廁所不掃等的惡劣後果,曲折地點出掏糞工工作的巨大作用,給那些鄙薄掏糞工的人以有力的回擊,可謂擲地有聲。

以奇設寫人

用奇設寫人,雖不是間接描寫,但是兼有間接描寫的功效,能充分展示人物的個性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論男子漢》中,演講者浩雲先生講述了有關魯迅先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魯迅先生在家中宴請賓客,他的獨子海嬰夾了一顆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說是變味了。客人都以為是海嬰搗蛋。魯迅先生卻夾起海嬰丟掉的丸子嚐了嚐,果然是變味了。

由此,演講者大發感慨:“倘若那時,他老先生不問青紅皂白,勃然大怒,左手按住海嬰的小腦袋……那我可真要對不起,要把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男子漢的座位上……往後挪一挪……”

用設想中的魯迅形象,與現實中的魯迅形象進行對比,生動地展示出魯迅“具善意,有愛心”的大丈夫風範,將魯迅的形象刻畫得可謂惟妙惟肖,讓那些“在外一條蟲,回家一條龍”的所謂男子漢們,聽了不得不自慚形穢。

注重針鋒相對

蘇聯偉大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經常發表革命演講,引起一些對革命充滿敵意的人的不滿。有一次在演講中,一位聽眾向他發難道:

“您說,有時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性從自己身上洗掉。

那麼您既然需要洗臉,就是說,您也是肮髒的了。”

馬雅可夫斯基反駁道:“那麼,您不洗臉,就以為自己是幹淨的嗎?”

又有一位聽眾說:“馬雅可夫斯基,您的詩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

馬雅可夫斯基立即答道:“我的詩不是大海,不是火爐,更不是鼠疫。”

後來又有一人繼續嘲諷馬雅可夫斯基:“我想提醒你,馬雅可夫斯基先生,拿破侖有句名言:‘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

馬氏目測了他與這位聽眾的距離,用手一指,說:“不錯,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

馬氏以機智、善辯的語言反擊其敵對者,使其退縮,而他自己則繼續宣傳革命真理。

抗戰期間,廈門大學一位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會上發表演講,誣蔑廈門大學不如“英倫三島之中小學校”,說:“歐美開風氣之先導,執科學之牛耳。敝國有詩聖拜倫、雪萊。劇聖莎士比亞,現代生物學之父達爾文,力學之父牛頓。可歎泱泱中華,國運蹇促,豈可侈談‘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邦乎?”

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反駁道:“教授先生,你別忘了:中國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經天之日,英倫還是中世紀蒙昧蠻荒之時;中國李時珍寫下《本草綱目》之際,達爾文之乃父乃祖不知竟在何處。”

這位英國教授頓時惱羞成怒:“校長閣下,請記住,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伍斯特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造就了您的學識和才能。”

薩本棟反駁道:“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華文明曾震驚世界,沒有中國遠古的四大發明,也決不會有不列顛帝國的近代產業革命。”

這位英國教授被駁得啞口無言。

在運用這種論辯方法時應注意:一是應對敵對者使用,否則容易傷害人。二是論據應準確無誤,不然會讓對手抓住把柄。

注重借古諷今

魯迅先生曾在廣州做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演講,這次演講發表於“四·十五”廣州大屠殺之後,當時廣州市教育局舉辦夏期學術講演會,目的是進行反共活動,要按照國民黨反動派的主張去“研究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