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演講語言的修辭技巧(2 / 3)

《強者之歌》的演講中講道:“親愛的同學們,同在一輛車上,有人在奮進,有人在沉思,有人在昏睡。有人在揮霍,還有人可能中途下車、銷聲匿跡……

生活給予我們每個人的,可能不像天平稱量過的那麼均衡、準確,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和條件,也有許多不相同,但是通向理想的、成功的道路隻有一條,就是我們用什麼動力、以什麼態度、懷著何種目的、以什麼樣的方式前進!”

演講者將持不同生活態度的人加以對比,闡述演講的主題:應做強者。

注重比喻

演講語言的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將複雜的事物說清楚。比喻這一修辭方法,在演講中運用得十分普遍。

一個新鮮、雋永、精彩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複雜的事物簡單化,而且聽起來妙趣橫生、耐人尋味。比喻是所有卓越的演講家須臾不離的方法。

1858年6月,林肯發表了《家庭糾紛》的著名演講。在演講的題目上,他就將美國比喻為一個大家庭,美國南北鬧矛盾、搞分裂,就像家庭鬧糾紛一樣。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

演說以“裂開的房子”為比喻,說明了聯邦必垮台,正如裂開的房子要崩塌一樣。演講者就是把這樣一個深奧的道理,用一個巧妙貼切的比喻,使其具體化、形象化了,這遠比長篇空洞的說教有力得多。

魯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師大附中校友會上,作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講,非常巧妙地把比喻融進了事理之中,其中說道: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培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侖過N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麵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他隻有被山那麵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比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侖非有兵不可一樣。”

魯迅是善用比喻的大師,他把天才與民眾的關係,比作拿破侖和士兵、花木和土的關係,說明沒有民眾便沒有天才。這種生動有力、言簡意賅的比喻,不僅起到了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而且增添了語言的形象生動,使人嚼之而津津有味。

比喻是啟迪、說服聽眾,獲得聽眾理解、支持和掌聲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喻的類別很多,有待於演講者悉心地去學習和運用。在運用比喻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思想情感。如果喻體選用不當,不注意褒貶色彩,反而造成不良的後果。

例如,一個人跳到水裏救人,形容他上岸以後“像個落湯雞”,這比喻就有損於這個人的形象。

(2)要貼切。如果兩個事物沒有相似之點,就不能比喻。

(3)要新穎。比喻萬萬不可重複別人的,演講者一定要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去尋找那些新穎絕妙的比喻。這樣的比喻才能令人難以忘懷。

注重思辨

演講語言的思辨,指演講者在演講中,適當地運用思辨性語言,令聽眾沉思咀嚼,回味無窮,始茫然而終恍然。

著名學者錢鍾書在日本愛知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其開場白就用了思辨性語言:“我對中國文學現狀的無知,諸位一目了然;而諸位對中國文學現狀的熟悉,我兩眼漆黑。”

這個思辨性極強的用語,令愛知大學的師生回味再三:一、切題——日本人給的題是《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的文學情況》;二、自謙與他揚兼顧;三、辯證合度,正如開場白的“諸位對我的無知有所知,而我對諸位的所知一無所知”,自是實情,當然讓人接受。由此可知,思辨語言貴在對同一事物,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表述它,給人一種深邃的內蘊感——又怎能不思之再思呢?

怎樣設計運用思辨演講術呢?現提出以下幾種方法:

名言思辨

本來,名言警句流傳廣遠,我們若能換個角度,從相反、相對方向一引申,必能引起“注意”。

清華大學女學生周怡,在首都北京大學生演講比賽中曾獲一等獎,演講題為《要事業,也要生活》。其結尾就從相反方麵,對名言巧加辯證處理,她說:“讓怯懦的人接下去徘徊吧,讓俗人們接下去議論和憐憫吧。同伴們,我們走著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

“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顯然是反莎士比亞的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叫做女人”而用之,轟雷作結,振聾發聵,讓人回味,令人思辨。

成語思辨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用語,對其別解,必出新意。

錢鍾書的《圍城》中,就有一個巧用成語的例子:“不是眾叛親離,而是離親叛眾。”

這一內部語序的變化,就很有辯證意味;主動與被動的錯位,褒貶之間,判若雲泥。

成語,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成語也會發生內涵的改變,所謂“世界時移,變化宜矣”,別解成語亦如此。

童心田在一次即席“話別”時的開場白說:“我先帶頭‘話別’,拋玉引磚(誤會的笑)——引玉磚!”(鼓掌)這就有新意。

一般自謙為“拋磚引玉”,他先似不自謙,故招來“誤會”。這種鋪墊,更顯出新解之妙,思辨之味。

名篇思辨

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古典名篇的觀點常常帶“灰色調”,我們可以反其意而用之,讓聽者在比較中提高鑒賞能力。

歐陽修說秋“其色慘淡”、“其意蕭條”,而峻青則極讚秋的“成熟和繁榮”、“愉快和歡樂”;我們不是也可以說“秋是進入成熟的中年人,是萬物畢業的典禮,是驗收員,是領獎台”嗎?當然,為了警醒消沉,也可說“秋是冬的前奏曲,是萬物的暮鼓晚鍾,是將散的筵席”。

這裏告訴我們,思辨性語言的設計,可以從正負效應兩麵去尋覓,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是一麵,令人消極頹廢的是另一麵。二者若結合,具有強烈的對比性。據此打開思路,不時在演講中插入思辨性語言,可不斷掀起高潮,牽動聽眾思緒,“鎮”住全場。

設喻思辨

辯證式比喻是形象化的哲學。用通俗形象的比喻來揭示生活的真諦,聽者樂於接受,易於理解;而辯證式的比喻更耐人尋味,往往用前者反襯後者,讓聽者在比較辨析中,深刻地理解演講者的見解。

王某在一次演講時,介紹自己一段孤獨苦悶的處境之後,用了這麼兩句辯證比喻:“‘孤獨是可怕的魔鬼’,它使我陷入黑暗的鐵屋子。可是,‘孤獨又是思考的伴侶’,黑暗中,我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