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演講語言的特性(1 / 3)

第三章演講語言的特性

演講語言,是指演講者麵對聽眾進行演講時所使用的語言。

它以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為基礎,經過演講者的加工、提煉,具有通俗、規範、鼓動性強等特點。而語音準確、語言流利、語氣恰當、語調鮮明、聲情結合,則是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

口語直白通俗易懂

口語和書麵語的不同之處,一是訴之視覺,可以仔細察看、辨認、思索,一是訴之聽覺,隻能在聽清聽懂之後再理解。通俗易懂,是演講語言的一個特點,即用聽眾熟悉,能馬上理解的語言,把要講述的內容,用淺顯明白的話語表達出來。避免采用生澀、艱深、奧僻的詞語,避免引用不好理解的古文和詩詞,避免過多使用專業術語和學術名詞。總之。語言要明朗化、淺易化、大眾化。著名的演講大師都是非常注意這一個特點的。

請看1972年周恩來總理歡迎尼克鬆的演講詞:

尼克鬆總統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前來我國訪問,使兩國領導人有機會直接會晤,謀求兩國關係正常化,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這是符合中美兩國人民願望的積極行動,這在中美兩國關係史上是一個創舉。

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兩國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20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來往的大門終於打開了。目前,促使兩國關係正常化,爭取緩和緊張局勢,已成為中美兩國人民強烈的願望,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我們相信,我們兩國人民這種共同願望,總有一天是要實現的。

周總理的演講是一次重大的政治演講,但他的演說辭卻非常口語化,而且很通俗。聽起來很直白,但並不淺顯,因為它蘊含了深刻的內容。

我們再看一個學術演講的例子:

魯迅先生在《從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的學術演講中,曾提到一種叫“五石散”的藥,魯迅先生就對此進行了解釋:“五石散”是一種毒藥,是何晏吃開頭的。漢時,大家還不敢吃,何晏或者將藥方略加改變,便吃開頭了。五石散基本大概是五樣藥:石鍾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藥。

魯迅先生就是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解說,使聽眾對原來不熟悉的“五石散”有了清楚的了解。

情真意切令人心動

演講既要能說服人,啟迪人,也要能感染人,打動人,使聽眾聽了你的演講產生激動、興奮、共鳴。不僅心服,而且心動;不僅認識有所提高,而且還願意拿出行動。這就不是客觀、冷靜、慢條斯理地分析、論證所能奏效的了。隻有演講的語言情真意切,才能做到令聽眾心動。情真,是演講的內容和表達都有真摯的感情;意切,是表達的旨意切合內容、切合時代、切合聽眾的接受要求。

馬丁·路德·金的《美國給黑人一張不兌現的期票》中有如下一段演講詞: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阿拉馬巴去吧!

回到南卡羅來納去吧!回到喬治亞去吧!回到路易斯安納去吧!既然知道這種境況能夠而且一定改變,那麼就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陋巷和貧民窟去吧!我們絕不可以在絕望的深淵中縱樂。

今天,我對大家說,我的朋友們,縱使我們麵臨著今天和明天的種種艱難困苦,我仍然有個夢想。我夢想著,有那麼一天,我們這個民族將會奮起反抗,並且一直堅持實現它的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所有的人生來平等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我夢想著,有那麼一天,甚至現在仍為不平等的灼熱和壓迫的高溫所炙烤著的密西西比,也能變為自由與和平的綠洲。

我夢想著,有那麼一天,我四個孩子,能夠生活在不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性來判斷他們的價值的國度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