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敘述方式:
上周二,我辦公室的大門忽視被人一腳踢開,我吃驚地抬頭一看,原來是顧客查理·布洛夫,他怒氣衝衝地向我走來。我還來不及請他坐下來喝茶,他就咆哮如雷地吼道:“艾德,我警告你,這是最後通牒,請你趕快派車拉回那台洗衣機。”
我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太不像話,你們的破機器”,他又開始大聲吼叫。“衣服一放進去就被絞在一起,我的太太也總覺得倒黴,直嘮叨我不會買東西。”他憤慨地敲著桌子,水杯被震落到地上。
如此敘述顧客的神態、心理,栩栩如生。而第一種敘述方式相形之下是何等的抽象,原因就在於人名的有無,細節的描述是否具體,采沒采用對話這一手法。
雖然演說不一定都要插入對話,但具有某些情節和衝突的事例,直接引用對話,會產生生動的效果。如果演說者有模仿的能力,改變一下腔調,會更有情感。使用對話來增加親切感和真實性,聽眾仿佛是和演說者同在一桌上用餐一樣,不會讓人感到是聽學術報告,或是話筒前的大聲朗誦。
用手勢、動作、表情把演講視覺化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我們所得到的知識有80%以上是通過視覺感官接收的。例如,宣傳效果極佳的大眾傳播。演說既屬於聽覺技術,也屬於視覺技術。
有效而具體的表達的最佳方式,就是訴諸聽眾以視覺形象,你想,如果教人打高爾夫球,連續講述幾小時的原理和方法,聽眾要打瞌睡的,但是你在球場邊講邊示範,人家就會認真去聽去看。
在一次工會會議上,一位成功運用視覺形象的演講者毫不留情地批評有關工會的錯誤,把檢查團的紳士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與之引比,連影視演員也會黯然失色。他的演說潑辣尖刻,生動形象,使人畢生難忘。
這也正如中國諺語所雲:百聞不如一見。
使用具體、親切的語言
實際上,凡能引起聽眾聽講欲望的演說者,都善於在形象化的修辭上花功夫,當然不是塑造模模糊糊令人無聊的形象。
古代的諺語很富有形象色彩:“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傾盆大雨”等。再如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像狐狸般狡猾”、“像圖釘一樣無聲地釘下”、“像煎餅一樣扁平”、“像岩石一樣堅硬”。
林肯總是喜歡用視覺性的語言來描述事物。有一次,一份冗長而繁瑣的文件送到總統辦公室,林肯頗為不快,但他沒有用枯燥、無味之類的話來形容,而是說:“對於如何選購一匹良駒的報告書,我並不希望在報告上寫明馬尾有幾根毛,隻要提供判斷良駒的方法就足夠了。”
不要忽略細節。《文體要素》的作者威廉·S·朱利亞說:“學過作文技巧的人,如果說有什麼一致看法的話,那就是詳細、明確、具體地描寫情節,才能吸引讀者。”
法國哲學家亞洛說:“抽象的概念不論任何情況都不符合文章需要,你應當多多使用桌子、椅子、石頭、金屬、動物、男人、女人等具體事物來充實。”
如果你是演講者
演說者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活力——朝氣——熱誠,以下幾個原則能保證你做到這一點。
選擇經過深刻分析的演講材料
演講者首先要有對主題的熱情火焰。
前意大利駐美大使查理·歐緒本·奇爾曾被問到如何才能成為受聽眾歡迎的演說家之事。他回答如下:“人生往往崢嶸歲月,使我無法不為之感動,在我心中懷有與聽眾分享這種喜悅的強烈表達衝動——如果每一個演說者都是這樣想的話,他的聽眾決不會麻木不仁”。
比如,在訓練班學習的福林先生,就曾試以華盛頓為題發表演說,雖然他到處收集材料,絞盡腦汁去準備,結果講出來的東西像說明書一樣平淡無味,沒有條理,沒有高潮的激情。兩周後,福林先生在路上被人碰壞了車子,肇事者又逃之夭夭,因而無法向保險公司索賠,損失不小,他也氣得發瘋。正是這一衝擊給了他一個親身體驗的話題。平時他講華盛頓是那樣蹩腳,但一談起他車子被撞壞的前因後果,他則像火山爆發一樣的慷慨激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當他以此內容演說時,一改過去呆如木雞的常態,生龍活虎、侃侃而談。贏得滿堂喝彩。
這表明,每個人都有其擅長的一麵,這又無須外求——可經由自己的意識形態來表現。對於經常思考、經常接觸的東西,你必定感受最深,談起來也自然成竹在胸。
的確常有人抱怨自己無什麼強烈愛好和興趣,總覺得沒有可供演說的材料。其實這是妄自菲薄。人們所缺乏的不是演說材料,而是對材料的熱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