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期間,廢奴主義者溫德爾·菲利普斯在辛辛那提歌劇院演講了一個小時,他的講演被呻吟聲、咒罵聲和吼叫聲所淹沒:“吊死黑鬼!”“把廢奴主義者塗上柏油,沾上羽毛!”伴隨著這些喧囂聲,石頭、磚塊也扔到演講者的講台上,還有人把臭雞蛋扔到他身上,蛋黃濺滿了他的衣襟。
但是,他沉著冷靜地繼續講下去,把這一切看作鼓動者、宣傳者生涯中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情。
列寧在倫敦出席俄國社會民主黨代表會議時,遭到了孟什維克派肆無忌憚的攻擊。出席會議的高爾基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憤怒、諷刺、憎恨像一陣狂暴的熱風吹掃著廳堂,幾百隻眼睛各式各樣地照射著列寧的全身。但是,列寧同誌並不因充滿敵意的抨擊而激動不安;相反,他仍然熱情地、確鑿地、鎮定地演說著。”
菲利普斯和列寧那種遇亂不驚、從容、鎮定的心理素質和才能,是值得每一位演講者學習的。
那麼,演講者應怎樣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呢?
(1)充滿自信,即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膽識。
站在講台上,麵對黑壓壓的人頭和一雙雙利箭般的眼睛,演講者往往擔心出洋相,擔心自己失敗。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很多偉人、名人第一次演講時,也會顫抖不已。
美國的大演講家詹寧斯·伯瑞安第一次嚐試演講,站在講台上時,兩個膝蓋顫抖得碰到一起。
美國著名的幽默天才和文學家馬克·吐溫,第一次站起來演說時,覺得嘴裏像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剛跑完百米。
英國大政治家路易·喬治自己說:“我第一次試著做公開演說時,真是陷於苦楚之境。絕不是故意形容,完全是真的,我的舌頭抵在口腔的上膛,我竟說不出一個字。”
我們要想到,演講對自我是一種挑戰,我們不應因害怕而當逃兵,而要與自己做鬥爭,控製住自己脆弱的感情,跨越心理障礙,戰勝自我。
(2)在演講前做充分的準備,以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3)在演講時積極地調動聽眾的情緒,感動聽眾。
與聽眾在心理上產生共鳴,聽眾的感情隨著你的感情而跳動、升華。這樣,你就會發現,他們在心理上已經接納你了,你的心理壓力自然也會減輕許多。
演講者的能力
一場成功的演講,僅靠演講者有良好的素質是不夠的,還需要演講者有深厚、紮實的能力。演講者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較強的信息收集能力、較強的記憶能力、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磁石般的吸引能力。
1.敏銳的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是多種認識能力的綜合表現,其中最基本的是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隻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從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獲取大量的典型材料,通過分析、判斷,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就會使演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隻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從聽眾的麵部表情、姿態舉止上發現聽眾的心理變化,及時地調整、改變演講的內容,達到好的演講效果。
2.敏捷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
在演講中,想象力也是實實在在起作用的因素。演講者隻有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思維,其創造力才越豐富,演講的內容才能充實、新穎且豐富多彩。一個缺乏豐富、活躍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的演講者,是很難成功的。
人們通常說的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的這種思想過程,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想象和聯想能力的。
豐富、敏捷的思維能力,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可以使演講豐富多彩、妙趣橫生,使聽眾在愉悅的情緒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敏捷的思維能力,對臨場調整演講內容也有重要意義。一般演講雖然經過充分的準備,但臨場由於種種原因,如時間的變更、聽眾的情緒等,往往要求演講者對演講的內容作及時調整。這就要求演講者在極短的時間內,以豐富、敏捷的思維,對情況作出分析、判斷,並迅速決定如何調整演講內容。
在一次以“愛祖國”為主題的演講會上,演講者人人滿懷深情,把偉大祖國上下5000年的偉業盡情謳歌。雄偉的長城,古老的四大發明……
聽完第一個演講,還有點新鮮感,但經過登台者多次重複後,卻令人感到單調、乏味,無論是演講者、聽眾還是評委,都感到疲乏不堪。
這時最後一位演講者登台了,他的演講稿臨場作了改動。他講道:“朋友們,前麵的同誌講了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文明史,講了雄偉的長城,講了給世界文明帶來飛躍的四大發明。是的,我們祖國有這一切,是夠可愛、夠神聖的了。
(此時,他突然把聲音提高八度。)
“但是,我認為,隻有這些還不夠!因為長城盡管又高又長,卻擋不住侵略者的鐵蹄!指南針呢?確實能指導方向,卻引來了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引來了帝國主義的戰艦,引來了毒害中國人的鴉片!火藥,成了帝國主義列強殺我同胞、燒我國土的武器!先輩發明的潔白的紙上,寫下的,卻是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是的,我們的祖先,曾是何等榮耀!我們的祖國,曾是何等的富強過!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這一切終歸是祖先的,是祖先的驕傲!我們炎黃子孫們,決無權力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大吹大擂!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我怎能忘記自己肩上的重任!(熱烈的掌聲。)祖國,隻有在我的辛勤勞動中,在我粗糙的大手中,變得在全世界範圍內領先,變得強大、富裕,才遂我的意,才稱我的心。”(熱烈的掌聲。)此人的演講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的隨機應變和思維敏捷。
對於即興演講,敏捷的思維能力,更能夠顯示它特殊的重要意義。
即興演講是在事前沒準備的情況下,要求演講者能針對會議的主題、聽眾的文化層次、聽眾的情緒、會場的氣氛及自己的身份諸多因素,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分析判斷,及時決定自己的演講內容。沒有敏捷的思維能力,是寸步難行的。
3.較強的信息搜集能力
手中沒有信息,或者僅僅掌握了聽眾已經知道的信息,都是沒有資格站在聽眾麵前發表演講的。
即使是站在講台上,也會使聽眾感到你的演講枯燥無味,使人昏昏然。
在當今時代,信息就是資源,信息是財富,誰優先掌握了信息,誰就爭取了主動權。演講者要保持自己擁有信息的優勢,就必須千方百計去收集、獵取信息,並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這樣就會使演講有充足的資料,就等於有了可資提供給聽眾的精神食糧。
4.較強的記憶能力
卡耐基指出,演講需要有較強的記憶力。在演講前積累的階段,演講者要博覽群書,汲取各方麵的知識,需要將這些知識和自身的實踐經驗牢記心中,儲存在頭腦中,以備寫演講稿時使用。
在演講時,也需要有較強的記憶力,否則就得照本宣科,給人的感覺不是在講,而是在讀。記憶力不強,就會經常忘詞,造成多次停頓,使演講無法進行下去,其尷尬的狀態可想而知。
隻有有了較強的記憶力,演講起來才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才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5.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離開了口語表達能力,演講就會變得不可思議。一位演講者必須有較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個人的良好的口才,主要是後天形成的,這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曆史上的著名演講家,並非天生就有好口才,而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才獲得成功的。
美國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演講家。他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說》已鑄成金文,至今存放於牛津大學,被作為英文演說的典範。他的多次法庭辯護演講,幾度轟動全國。
同許多演講家一樣,他的演講才能,也是靠苦練獲得的。如前所述,他年輕時,經常徒步很遠,到一個法院裏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策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福音傳教土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
為了練就口才、提高演講水平,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演講過多次。
古希臘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發音不清、說話氣短、愛聳肩的毛病。可是,當時在雅典要想當一名演說家,必須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富有辯才,尤其需要有廣博的知識。他最初演說很不成功,以至被觀眾哄下台。
然而,失敗、嘲笑與打擊並沒有使他氣餒。一方麵,他刻苦讀書,虛心請教朗讀方法,學習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另一方麵,他又向著名的演講者請教。
為了練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講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麵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麵不停地吟詩。為了克服聳肩的毛病,每次練習演講時,他在自己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自己的雙肩,迫使自己隨時注意改掉不必要的動作。他還在家裏安裝了一麵大鏡子,經常對著鏡子練習演講,以克服表演上的毛病。
後來,他終於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大演講家。
總之,口才和人類的其他才能一樣,隻有靠後天的實踐和訓練,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強烈的要求,不懈的努力,是口才訓練成功的必要條件。隻有認真地去讀、去講,才能培養出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6.磁石般的吸引能力
演講者要想使自己的演講成功,還需要運用充足的事實、思辨的邏輯、豐富的知識、強烈的感情、精彩的語言、權威的神聖等手段,使演講對聽眾有磁石般的吸引力。隻有這樣,才能在聽眾中產生非同凡響的效果。
198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有名的“亞洲大專辯論會”上,其評分標準是:講演的內容占35分,演講的表達、口齒、風度占35分,另外30分是看演講者的機敏、反應、反駁能力等。由此可見,以上六方麵的能力,是演講者必不可少的。
演講者的注意分配所謂注意分配,是指演講者在演講中把自己的注意分配在上述所有對象上,讓注意的實際分配範圍與應該分配範圍相吻合。在演講中,演講者的注意,大致分配在四個方麵。即演講言語、演講體態、演講時空、演講反饋。
如何在演講中運用注意分配呢?有以下要點:
1.要把演講應該分配注意的範圍弄清
隻有弄清了這個範圍,才能正確分配注意。
人們往往容易做到對語言給予充分注意,對其他三方麵往往重視不夠。有些演講者,缺乏應變能力,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其中有些問題並不出現在有沒有應變能力上,而是出現在對“變”缺乏感知,缺乏注意上。
“變”發生了,可演講者認為,這變與自己無關,甚至根本就沒有發現這變,這就很難進一步談到應變的問題了。
應變的前提是,要發現“變”,要有應變意識。
2.運用注意分配,要具備注意轉移的能力
演講需要給予注意的對象是異常繁多的,在同一時間內,對這些繁多的對象都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是不可能的,隻能是有主有次。
當你的演講進行到一半時,你預感到由於你的語速過快,可能會造成演講時間過短,必須要延長自己的演講,怎樣延長呢?
應該是一邊演講,一邊思索。當你突然又意識到你正在講的這段快要結束時,結束之後,下一段再講什麼?
這時,你應馬上中斷對怎樣延長演講這一問題的思索,集中注意來解決這個即將要“卡殼”的問題。這時,你又在思索怎樣延長演講的問題了。
在講事例中,插入一個原講稿中沒有的事例,這樣,演講時間就被延長了。
在這裏,注意的中心發生了這樣的轉移——怎樣延長演講——想下段講稿——怎樣延長演講。
在運用注意分配時,要注意不能分配過窄,也不能分配過寬,還不能分配交錯。這樣才能使注意分配得當,演講技能便可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