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演講者的綜合素質(2 / 3)

我國著名的演講家和文學家魯迅先生,平時總是留著平頭,頭發直立向上,身著灰布長衫,這正好與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相適宜。

2.舉止言談

卡耐基指出,演講者的舉止言談,既是演講者的思想、學識、氣質和修養的綜合體現,也是演講者整體形象的主要組成部分。要使演講者在聽眾麵前樹立良好的形象,除了注意自己的儀表外,還必須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談。

聽眾喜歡那些自然的、正直的、誠懇的態度,而反感那些做作的、傲慢的、輕浮的舉止言談。因此,演講從一上台那一刻起直到離開會場時,都應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當走進會場時,演講者要雍容、大度、麵帶微笑、步履穩健地向安排的座位走去。當會議主席或陪同人員與演講者一同走到座位前時,演講者自己不要先坐下,而應以尊敬、誠懇的態度,主動請主席或陪同者先坐。

當主席介紹你時,在聽眾的熱烈的掌聲中,演講者應自然起立,並點頭向主席致意,穩健地登上講台,自然地對觀眾站好;先對聽眾敬禮,然後要以尊敬、親切的眼光環視全場,與聽眾交流,用有聲語言開始演講。

演講結束時,要說“謝謝同誌們,再見”,並向聽眾敬禮,對聽眾的掌聲應以鞠躬、鼓掌、招手表示答謝。

演講者的表情

翻開世界演講史,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演講家,總是十分注意自己麵部的表情,以發揮演講的作用。

美國聽眾評述演講家羅斯福時說:“他滿臉都是動人的表情。”

《回憶羅斯福》中寫道:“在20分鍾的時間裏,羅斯福先生的臉上表現出詫異、好奇、故作吃驚、真正的興趣、焦慮、同情、幽默、尊嚴和無比的魅力,但是他幾乎沒有說出什麼東西。”

分析羅斯福的演講專家認為,他的演講往往更注重麵部表情,有時談的很少,他的表情已經傳達了更多的準確有效的信息。

有人曾問古希臘最出名的演講家德摩西尼:“演講家最大的才能是什麼?”

他回答:“表情。”

又問:“其次呢?”

“表情。”

“再其次呢?”

“還是表情。”

由此可見,麵部表情對於演講的表達和聽眾理解的情緒的重要性。

人的麵部表情,是由臉的顏色、光澤、肌肉的收縮與舒展,以及臉麵的紋路所組成的。它是人思想感情在外貌上的顯示,是人的思想感情最靈敏、最複雜、最準確、最微妙的“晴雨表”。

一般說來,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眉飛色舞”、“喜笑顏開”時,我們知道他的心情非常高興;當看到一個人“神采奕奕”、“容光煥發”時,我們就知道他的心情喜悅振奮;同樣,看到一個人麵色鐵青,知道他憤怒;看到一個人“麵紅耳赤”,知道他害臊激動;看到一個人“蹙額鎖眉”,就知道他憂愁內鬱……

演講者應善於通過自己的麵部表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最靈敏、最鮮明、最恰當地顯示出來;應善於通過自己的麵部表情,對聽眾施加心理影響,構築起與聽眾交流思想情感的橋梁。

對演講者麵部表情的基本要求是:

1.麵部表情貴在自然

演講者豐富的麵部表情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但表情的動人之處還在於自然,自然才顯得真摯,做作出來的表情顯得虛假。

魯迅先生的演講,“使聽眾如飲醇醪,如服清涼散”。

他演講時的麵部表情,像他心靈一樣質樸自然,極富吸引力。

“他堅定地站在那裏,兩眼平和地看著大家。他不是叱吒風雲,鋒芒畢露地口若懸河,而是聲調平緩地在講話,像年老的長輩為孩子們講滄海桑田的生活故事。”

(《魯迅回憶錄》第二集206頁)

魯迅先生的慈祥、和藹而又嚴肅莊重的風采,曾經征服了許多聽眾。

演講者的麵部表情,要保持自我的“本來麵目”。具體說來,表情有三忌。

一忌拘謹木訥

拘謹木訥,會影響演講的感染力和鼓動力。有的演講者,死死盯著演講稿不放,或者上台後仍然苦思冥想,目不斜視,像小學生背書似的背誦講稿,麵部表情呆板僵硬,冷若冰霜。聽眾對此譏之為“鐵麵人”、“白雪公主”。

二忌神情慌張

有的演講者驚惶不安,手足無措,麵紅耳赤,戰戰兢兢,這樣自然難以傳達出演講內容和演講者的內心情感,而且會影響聽眾的情緒。

三忌故作姿態

故作姿態的人雖有感情的表露,但不真實,不自然,並不會真正感染聽眾。矯揉造作的麵部表情,還會使聽眾感到滑稽或虛假,降低對演講者的信任感,影響演講效果。

2.麵部表情應該豐富生動

麵部表情不僅要自然,而且應該豐富、生動,應隨著演講內容和演講者的情緒發展而變化,既順乎自然,又富於變化,一笑一顰,一蹙一展,都能夠和演講的內容合拍,把聽眾引入演講者所希望達到的形象、感情、理性的各種境界中,或者把聽眾的情緒由低潮引向高潮,使聽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曾在“振興中華”讀書演講比賽中奪標的青年女工周念麗,在題為《人生的航線》這篇演講中,提到自己過去的遭遇時說:

“我是一個生下來就有‘帽子’的人,長大後,又曾是一個丟失了名字的人。繈褓之中,我父親已去世。他留給我的惟一遺產,是一頂沉重的政治帽子。史無前例的‘文革’風暴,又把媽媽卷入了‘牛棚’。‘雙料狗崽’便是同學對我的‘尊稱’。”

這時候,演講者的聲音是顫動的,表情是哀怨的,愁眉苦臉,蹙額鎖眉。接下來,她又講道:“是祖國母親,挾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來擁抱了我,為我父親平了反,又牽我進了大學校門,團組織也糾正了我的航線偏差,把我從迷茫中拉出,教我讀書,教我奮進!”這時候,喜悅、感激之情,使演講者綻開了笑臉,聽眾也為之開顏。隨著演講者感情波瀾的起伏升降,使聽眾受到深深的感染,演講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演講者的素質

卡耐基指出,素質是人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這裏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而且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素質的培養,應該在考慮先天因素的基礎上,進而予以有選擇、有目標、有階段的努力和發展。

演講者的素質,是演講者必須具備的性格、品德、氣質、風度、學識、能力的總和。演講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先進的思想素質、崇高的道德素質、豐富的知識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1.先進的思想素質

無論是哪個時代的進步演講家,都是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想別人所沒想,呼別人所沒呼。沒有遠見卓識的人,不能高瞻遠矚看問題的人,是當不了演講家的。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般說來,演說家在演講裏的最高宗旨,並不在於藝術的描述和完美的刻畫,他還有一個超出藝術範圍的目的,……他感動聽眾,也不單是為感動而感動,聽眾的感動和信服也隻是一種手段,為了達到演說家想要實現的意圖——使聽眾達到某一種信念,作出某一種決定,或采取某一種行動。”即是說,演講家應承擔起教育人、感召人並促使人行動這個重任。

怎樣承擔起這一重任、達到這一目的呢?

作為一名演講者,就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認真研究分析各種現象,辨別真偽,把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並將正確的思想傳遞、灌輸給聽眾,教育、感召聽眾,以引發他們的行動。

2.崇高的道德素質

卡耐基指出,一篇優秀的演講,是演講家內在品德的延伸。演講者不僅應在台上口若懸河地宣傳真理,在台下也應以身作則。即是說,一位真正的演講家,要做到表裏如一、言行一致。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發表的關於解放黑奴的演說,如果沒有他本人正直廉潔、疾惡如仇、為正義而獻身的崇高品質,怎麼會產生動員千軍萬馬為解放黑奴、廢除奴隸製而戰的威力?

斯大林在紅場發表的反法西斯演說,如果沒有他本人對人民解放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一切法西斯反動勢力的強烈仇恨,怎麼可能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產生如此巨大的反響?

對於演講者應具備哪些崇高的道德,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麵:

(1)政治道德。演講者應當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政治品質,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2)職業道德。演講者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必須遵守所從事職業中形成的道德規範,比如醫德、師德等,他們自己遵守這種道德規範,也必然會影響別人相應地遵守這種道德規範。

(3)社會公德。社會公共生活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方麵,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演講者應當做遵守社會公德的模範、宣傳社會公德的標兵。社會公德象征著一個社會的風氣、—個民族的精神麵貌,每一個演講者必須遵守社會公德。

(4)婚戀家庭道德、倫理道德。演講者在宣傳倫理道德、婚戀家庭道德方麵,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自己首先必須樹立高尚的倫理觀、婚姻觀、戀愛觀等,才能把正確的觀念傳播給聽眾。

3.豐富的知識素質

演講不同於做學問,作為一個學問家,關鍵在“專”、在“精”;作為一個演說家,則應該“雜”與“博”。因為演講時,台下聽眾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往往是參差不齊的,要使自己的演講做到雅俗共賞,並不是易事。

因此,初學演講的人,應當不斷地、廣泛地汲取人類豐富的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充實自己。隻有不斷加強文化修養,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

事實上,古今中外,所有優秀的演講家,無一不是學識淵博的人,無一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的勤奮者。

曾連任英國首相的著名演講家斐特,從小就酷愛演講,他在父親和其他親屬的大力培養下,極其刻苦地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主動進行各方麵的知識積累。

他特別注意研究學習前人的著名演講詞,他閱讀大量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詩文名篇和重要著作,如羅克的心理、史密斯的財經學、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著名的曆史傳記。

他的原則是:“凡可增進知識才能者,無不習之。”他在23歲時,就出任英國的律師和議員。他初入議院一個月,發表了一次臨時性演講,即使全院為之震驚。

此後,他執政17年之久,他的演講才能和其他多方麵的造詣,使他在英國史冊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位演講家或立誌成為演講家的人,應學習的知識主要有:

(1)基礎理論知識。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政治學、黨的學說、革命史,了解現代西方的哲學流派,政治流派,經濟思潮、文藝文化流派的基本觀點,從比較中掌握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正確地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

(2)演講專業知識、現代科學知識和有關的新興學科。

如現代演講原理、中外演講史、著名演講研究、傳播學、公共關係學、現代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文藝學、語言學、修辭學、口才學、思維科學、係統學、信息論、控製論、未來學等。

(3)社會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對工礦企業、交通、商業、軍隊、學校、農村、政府機關、市場等各行各業的情況都有所了解,提高宏觀上把握社會的能力,擴大對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的理解。

獲取知識的途徑:一是從書本上獲得,多讀書,讀好書。二是從生活中獲得,如參觀各種展覽,觀看電影、電視、戲劇,多聽廣播,參觀遊覽名勝古跡,參加、聽取報告會、論辯會、演講會,參加各種社會鍛煉等,都可從中獲取教益、增長知識、獲取知識。

獲取知識沒有什麼捷徑。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隻要付出艱辛、勤奮的勞動,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人。

(4)良好的心理素質。

卡耐基指出,演講者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堅強的意誌、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敢於麵對困難,善於進行心理調適和控製。這是演講者演講成功的必備要素之一。演說家同聽眾並非都是誌同道合的。在論辯中,對方強詞奪理、侮辱人格,聽眾的冷嘲熱諷也時有發生。對此,論者不理智鎮定,就易於激化事態,造成僵局,陷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