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演講者的綜合素質
心理素質的鍛煉
演講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的稿子已很熟悉,而且形式選擇得也很恰當,在下麵練習得也不錯了,但一登台演講,心裏就緊張,表情動作也不自然了。有的忘記了事先準備好的一些環節或句子,有的勉強地、匆匆地念完了原本很生動的講詞,之後卻為自己的不成功而很長時間懊悔。原因何在?
很簡單,心理素質不夠良好。所以,演講者要想成功,必須加強心理鍛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克服心理障礙,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演講。
演講者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怯場心理。這種心理,往往使演講者因六神無主而語無倫次,因驚慌失措而失去聽眾的信任,使所有的努力與希望功虧一簣。怯場危害如此,所以演講者必須首先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從心理學上分析,怯場是一種心理緊張的反應,當人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神經係統的反應,立即會造成血液中化學成分的改變。這時,全身肌肉緊張度增加,人就會進入一種高度警覺的緊張狀態。怯場就是這種緊張狀態所喚起的抵禦莫測侵害的自身本能。
所以,解除這種狀態,必須從心理入手,做好自己的工作。
演講的信心
將演講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做得紮實、細致、充分,這樣可為自己增添信心。
演講前,要盡可能地熟悉講稿,進行練習。這種熟悉和練習的次數越多,越能減輕你的心理壓力,增添勇氣和信心。
美國前總統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美國北部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公墓,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整個演講簡短精練,全部講完還不到3分鍾,然而成了具有轟動效應的傳世之作,這與他演講前的認真準備是分不開的。
為了這次演講,他在辦公的路途中,在空閑的時間裏,一有空就思索、推敲。直到正式演講的前一天,他還堅持再修改一次。夜裏,他不斷高聲朗讀他的演講稿,請別人提出批評。由於準備充分,演講的內容、宗旨、意義等早已爛熟於心,演講時自然信心十足、聲情並茂了。
在做充分準備中,還得有必勝的信念。要有自信心。要確信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演講材料的確鑿性,及語言的豐富性,必然為聽眾所歡迎。要相信,你講的內容,是你經過認真思考、分析而形成的獨特見解,你就是這個選題的行家裏手。與任何聽眾相比,隻有你最熟悉,也最有資格談這個問題,從而產生自信心。
另外,有必要采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法,如“我一定講得比別人好”、“我一定會達到比預想還好的效果”等。千萬別用“我能行嗎”、“別人都比我強”之類消極心理影響自己。要相信:隻要你充分準備了,就一定會成功。
演講的情緒
為減輕心理壓力,要適當調節一下情緒,可采用提出的以下幾種具體方式:
1.早到會場。
登台前,先與某些聽眾閑聊,能幫助你熟悉一下會場環境,分散一下精力,也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同時可通過交談,與聽眾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利於消除陌生感。
2.聽一段你平時喜愛的樂曲,或默誦一段你喜歡的文字,可調節你的情緒。
3.以生理運動來鎮定情緒。做一些小幅度的活動動作,如擴胸、蹬腿、散步等。另外可采用一種呼吸法,即坐在一張直靠背的椅子上,兩肘夾在腰間,兩手指尖向上,用力推,使雙手手掌根部和胳臂都感到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吐氣發出“嘶”聲。同時像劃船收槳時那樣,收縮腹部三角區的肌肉。當你吐完氣時放鬆肌肉,然後輕輕吸氣。
卡耐基指出,收縮肌肉可防止體內造成恐懼的化學物質——腎上腺素的產生;呼吸氣可減輕身體的不良感覺,不失為一種解除緊張而又簡單易行的好方法。
演講的設想
演說前,應預先在腦子裏想一下將要做的事情,並盡量想得具體些。
例如:怎樣走進會場?怎樣登台?怎樣開口說第一句話?似乎真的身臨其境。事先還應盡可能搜集、儲存一些與演講有關的信息,以備不測。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作一點科學預測,並設計好預防和處理的若幹對策,做到有備無患。一旦出現問題,也可應付自如,不至於被動。
在建立自信心的前提下,還應注意防止期望值過高引起的心理失控。
例如:片麵追求掌聲和喝彩,一旦得不到預期效果,則可能引起心理恐慌,以至於熟記於心的講辭,會突然忘得一幹二淨,腦子裏一片空白。
一個好的演講者應明白,掌聲並不是演講追求的惟一目標,聽眾冷靜的思考、心靈的呼應,才是演講的最終意義。所以,暫時沒有掌聲不必太在意,而應將思想集中在事先準備好的內容上,沉著、堅定地按自己的思路說下去,相信你最終會得到理解和歡迎。
演講的感情溝通
麵對眾人演講,往往使人產生“我講你聽”的潛意識,從而產生一種疏遠乃至戒備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直接影響著演講效果,所以應努力消除這種障礙。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演講是一種交流,是有聽眾參與的共同創作的藝術”的觀點。真正把演講藝術的支點,確立於與聽眾思想情感的充分交融上。
其次,最好事先了解一下聽眾。不僅要了解其年齡、職業、修養,還要了解其對演講所抱的態度。情況了解多了,心裏就踏實多了,同時還可提高演講的針對性。
如果聽眾對你的話題感興趣,你可以與聽眾達成共鳴;如果聽眾對你的論題了解不多,你可以借題發揮;如果聽眾對你的問題不感興趣,你可以提高講題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做好以上工作,心理就可以充分放鬆了,臨場就不會出現怯場現象了。但是,這些還僅屬於防禦性工作。要打主動仗,就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演講。
例如:演講前充分醞釀感情,以充沛的精力和熱情投入演講,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聽眾、激勵聽眾、贏得聽眾。
演講的心理調節
演講的心理調節,是指演講者在演講中,解除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及時調節自己的心境和情緒,樹立起必勝的自信心。
1.缺乏信心的心理調節
演講者看到自己的某些弱點,如普通話說得不太標準,言語技巧訓練不足等,常有這樣的疑問:“我能行嗎?”這個疑問本身,會促使演講者誇大自己的弱點,從而對演講喪失信心。其實,缺點人人都有,在千百雙眼睛注視下,你需要的是揚長避短,掩蓋缺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演講時應告訴自己:“我刻苦練習了,隻要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就可以。演講是一種口才訓練,為什麼上台就非成功不可呢?”
有些演講者總是喜歡在演講前,就給自己確定一個不太現實的目標,諸如“我的演講會有如何如何的轟動效果”,“超過某某不成問題”等等。
由於有這些雜念,演講者常常會因此而失去最後一次準備的機會,因為你想得過於理想,那些本來可以糾正的地方,被這種光暈掩蓋了,你甚至會把人們的好意指點當成惡意而置之不理。
所以,當你為自己的“演講設想”而激情噴湧時,別忘了提醒自己“冷靜!”。誠懇地找有關人員聽你試講,並請他們幫你矯正缺點。記住,即使最偉大的演員最動情時的表演,也是伴著理性之光在閃耀的!
2.臨場緊張的心理調節
幾乎人人都有過在公開場合的緊張心理。經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在家人、同事及熟悉的環境中可以侃侃而談,可換一下聽眾,換一個陌生的環境,就會緊張得不能自持。
演講最讓人焦慮的是:“假如我過分緊張怎麼辦?”
辦法之一是,對演講場所和聽眾情況先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還可以提前親臨演講場所,使陌生的環境變得熟悉。假如這些不能辦到,你盡可以想象自己處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成千上萬的人在聽你演講,提前體驗一下緊張感是如何襲擊自己的。
緊張感若真的在演講時發生了,演講者的潛在意識成為表層行為,變得心跳加速,額頭冒汗,手足無措,這時該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是做深呼吸:吸氣時擴展胸腔,壓迫小腹;呼氣時放低胸膈肌。做這個動作數次,就能抑製緊張;還可以從聽眾中找一張熟悉的麵孔,注視他,告訴他希望深入了解自己演講的內容。
這樣一來,心情就會輕鬆起來,就可以繼續演講了。
3.應付失敗的心理調節
緊張心理通常持續時間較短。假如緊張使你無法控製自己,從而由緊張而恐懼,而驚慌,最後完全擊敗了你對這次演講的自信心,此時切不可草率應付、長話短說,甚至就此離位而去。
要知道,大多數人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況且,給聽眾以影響的,除了演講內容,還有演講者的心胸、氣度等因素。你若應付聽眾或拂袖而去,首先是不尊重聽眾,其次也是不尊重你自己。這樣一來,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失敗,很可能還有聽眾對你的“沒出息”的評價。
其實,到了這個地步,你可以告訴聽眾:“講得不好,請多關照。”這時聽眾多半會被你的真誠、坦率所感動。
4.應付受挫不振的心理調節
有些演講者因為曾經失敗而不敢再次登上講壇。當你對自己說:“我沒有搞演講的素質”時,你是否想到了登上講壇本身,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呢?須知,孔夫子當年為宣傳他的思想而周遊列國,還曾被不理解他的人圍攻過呢!他不是也以宣講自己的見解,而成為儒學鼻祖嗎?
藝術修養的培養
演講者的形象
卡耐基指出,在演講過程中,聽眾首先對演講者的形象發生興趣。如果演講者首先就給聽眾一個毫無風度的印象和感覺,那麼演講就很難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英國當代著名演講家約翰·哈斯靈曾經精辟地指出:“聽眾是否接受你演說的內容,是根據他們喜不喜歡你這個人而定的。你可能對這種說法感到不高興。但是,事實卻恰恰就是如此。你在演說之初,與聽眾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可能就決定了你的成功。”
不雅的服裝和不美的舉止談吐,使聽眾對演講者產生厭煩和反感,這是演講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演講者應當注重自我形象。
演講者的形象,就是演講者的思想、道德、情操、學識及個性在外表的表現,是演講者的儀表、舉止、禮貌、表情、談吐的綜合反映。演講者應達到內秀而外美,即內在素質與外在表現應得到完全統一。
對演講者來說,既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又要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談。
1.儀表
任何演講,無論古今中外,幾乎無一不是為了爭取更多擁護者和支持者。一個演講者,要想使聽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首先就必須引起聽眾對自己的尊重、愛戴和好感。要做到這一點,美的儀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保爾·拉法格在回憶恩格斯時曾說:“恩格斯也非常注意儀表,他總是精神抖擻,衣著整潔,就像在普魯士軍隊當誌願軍時準備參加閱兵典禮似的。我從來沒見過像他這樣的人,一套衣服能夠穿得這樣久而一直保持著原來的式樣,看起來好像新的一樣。”
在集會上發表演講時,他就更注意自己的儀表了。這是值得每個演講者認真學習的。
卡耐基指出,儀表美主要有身材、容貌美和服裝美兩方麵。身材、容貌美這是人的自然美,是指身材的勻稱、胖瘦的適度,容貌的端莊秀麗以及由這些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身材、容貌美是演講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決定因素。
美國盲人海倫、我國當代“保爾”張海迪的講演,不也曾鼓舞著成千上萬的青年人嗎?
服裝美,亦即裝飾美。俗語稱:“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對於服裝的基本要求是:整潔大方,莊重樸素,輕便協調,色彩和諧。但是,要克服三種傾向:一是過於華美;二是過於隨便;三是打扮得不男不女。
1702年,紐約當時為英國殖民地。一天。紐約總督康布利勳爵代表安妮女皇主持紐約議會的開幕典禮。
會上,人們張大嘴巴望著總督演講時的一身女人裝打扮:穿著裙環撐著的華麗的長裙,精致的頭飾和扇子,並且這位總督還時常做出一些扭扭捏捏的姿態和神情。
所有這些,都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紛紛指責總督是一個“揮霍無度的輕浮人、不知廉恥的騙子和一意孤行的討厭人”。其演講效果了然可知。
容貌、身材美和服裝美應以自然為準,以適合自己為準,以符合自己的身份為佳。